今年以來,市市場監管局組織全市市場監管系統開展農村假冒偽劣食品專項治理行動,嚴厲打擊農村地區無證無照、侵權假冒、“兩超一非”、銷售過期食品、銷售“三無”食品等生產經營違法違規行為,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截至11月底,全市市場監管系統共出動執法人員4064人次,檢查食品生產、銷售單位及各類市場7959個/戶次;食品抽樣監測1576批次,合格率98.35%;快檢農貿市場食用農產品141458批次,合格率99.39%,處理快檢不合格食用農產品1969.2公斤;查處農村地區違法案件63宗,收繳假冒偽劣食品152公斤,移送司法機關案件3件。目前,全市農村食品安全水平穩中向好。主要做法如下:
一、全面梳理,深入風險隱患排查。堅持問題導向,結合監督檢查、抽檢監測和投訴舉報等情況,全面梳理農村地區食品問題多發、易發的重點區域和農村食品生產經營突出的違法違規問題,并對排查出來的風險隱患逐一分析和綜合評估,確定風險隱患性質、產生原因、影響范圍、發展規律態勢等,形成問題清單,建立風險隱患排查臺賬,實行臺賬管理,有針對性地提出整治措施并組織落實,達到安全隱患“閉環管理”目的。重點對酒類、花生油、濕米粉等高風險食品小作坊、食品經營單位開展專項風險隱患排查,全市共排查農村地區食品生產經營單位6676戶,查出隱患397戶并責令整改,取締無證經營主體1戶,吊銷食品生產許可證2戶,及時消除了重大食品安全隱患。
二、精準切入,全面開展專項治理。圍繞群眾日常大宗消費食品、兒童食品以及當地民俗食品等重點品種,以農產品主產區、城鄉接合部、校園及其周邊、旅游景區等為重點區域,將農村集市、臨時性集中消費場所和集體聚餐場所納入監管范圍,以農產品和食品批發市場、農村集貿市場、生產加工小作坊等為重點場所,針對食品標識不符合規定、銷售超過保質期食品、回收食品再加工或更換包裝再銷售等突出問題,強化源頭治理,加大監管力度。同時督促食品生產經營者落實自查制度,加強對在售和庫存食品的自查及問題整改,及時清理過期變質食品。
三、嚴格整頓,不斷強化準入標準。我市持續開展農村地區食品生產經營主體資格清理整頓,嚴格食品生產經營主體許可證(登記證)的核發,進一步完善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攤販日常監管體系建設,健全監管檔案,嚴厲打擊無證生產經營食品的行為,堅決取締黑窩點、黑作坊和黑工廠。全市共復查農村地區食品經營者11454個,發出責令整改通知書204份。
四、創新方式,健全信用監管機制。以“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為抓手,著力推進農村食品生產經營企業信息歸集共享和失信聯合懲戒,歸集涉企信息40724條。對2309戶抽查對象進行隨機抽查,達到抽查一部分、警示一大片、規范全行業的效果。以推進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為抓手,依法對未及時進行年報公示或在雙隨機抽查工作中發現有問題的檢查對象及時移入異常名錄或列入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全市有1411戶次企業、1235戶次農民合作社被列入異常名錄,有96戶列入嚴重違法失信企業(黑名單)。
五、普及宣教,構建社會共治格局。結合農村食品消費特點,充分利用媒體、互聯網、鄉村農民圖書室、廣播站、文化站、鄉村中小學等貼近農村實際的渠道和方式,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和食品安全知識,引導生產經營者自覺守法生產經營,增強農村消費者自我防范意識、消費維權意識和識假辨假能力。落實有獎舉報制度,提高農村消費者舉報食品違法犯罪行為的積極性。建立覆蓋縣、鄉、村三級農村食品安全監督網絡,充分發揮農村輿論監督員、協管員、信息員、治安員等群眾性隊伍作用,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農村食品質量安全監管和協同共治。
(市局食品流通科賴景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