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生態環境局主動到企業指導完善環評文件本報記者 陳鵬 攝
■本報記者 陳鵬 通訊員 賴志剛
70%以上的項目可通過簡單備案完善環評手續或豁免環評手續;環境影響報告表審批時限由法定的30個工作日壓縮為1個工作日;141個項目豁免環評,無需辦理環評手續;47個項目簡化環評編制內容……近年來,我市按照國家和省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及“放管服”改革有關要求,在環境影響評價領域開展了一系列改革,通過提前指導、主動服務,壓縮審批時間、提高服務效率,對基礎設施、民生工程和重點項目開通綠色通道等方式,取得了積極成效。
完成審批環評文件707個
加大放權力度是我市扎實推進環評審批制度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登記表項目不再進行環評審批,實行網上登記備案制,70%以上的項目可通過簡單備案完善環評手續或豁免環評手續。”市生態環境局行政審批科副科長李玲說,我市在環境影響評價領域開展了一系列改革,除了減少審批事項外,按照國家和省深化審批制度改革精神,根據我市實際,將公路、旅游、養殖等部分環境影響較小的建設項目下放至縣區審批,2020年至2022年第一季度全市共完成審批環評文件707個,其中縣區審批692個,占比97.9%。
減環節、減時間、減資料,環評審批效能不斷提升。“通過優化程序,我市的環境影響報告書審批時限已由法定的60個工作日壓縮為3個工作日,環境影響報告表審批時限由法定的30個工作日壓縮為1個工作日(均不包含技術評估、公告、公示、補正材料時間)。”李玲介紹,我市還全面清理精簡環評審批前置條件,大力推進環評審批“瘦身”,取消所有“前置條件”和“兜底限制”,環評不再作為項目審批、核準、備案的前置條件。實施容缺審批和并聯審批,承辦科室收到主審要件后,同步開展審查審核工作,同時環評審批納入工建窗口“一窗受理”,并聯審批。此外,企業申請環評審批所需資料從過去的8項改為現在的3項,極大地減少了企業的辦事成本。
141個項目豁免環評
47個項目簡化環評
位于河源國家高新區的尚雷仕智能SPA無邊際泳池及亞克力新型材料制造基地(下稱項目)符合園區規劃環評要求及生態環境準入條件,可簡化編制內容。“這個項目環評報告表簡化了‘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采用其他報告中已有的數據或資料。”負責辦理業務的環評編制單位人員李波表示,簡化環評文件大大節省了時間和監測成本,企業落地時間可提前1個月。
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對于在開發區內,符合區域規劃環評要求及生態環境準入條件的建設項目,其環評與區域規劃環評實施聯動,可以簡化環評編制內容。2020年以來,我市有47個項目簡化了環評編制內容。
此外,我市還實行環評審批告知承諾制、落實環評豁免制,2020年以來,有46個項目的環評審批采用告知承諾制,平均審批時長1.5天(包括公示時間),141個項目豁免環評,無需辦理環評手續。同時,提升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能力,推進政務服務事項入駐政務服務網,落實政務服務事項標準化辦理,推進“不見面審批”,通過網絡系統提交材料、召開網絡專家評估會議、網上公示、郵寄批復等方式,實現環評審批“零跑動”。
“環境影響評價是從源頭預防環境污染及生態破壞,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的重要制度。”該負責人表示,為扎實推進環境影響評價改革向縱深發展,我市制定印發了《河源市深化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改革實施方案》,著力構建“三線一單”、區域規劃環評、建設項目環評、排污許可相互銜接的全鏈條固定污染源環境管理體系,助力我市打好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