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我市積極探索以社區為平臺、社會工作者為支撐、社會組織為載體、社區志愿者為輔助、社區公益慈善資源為補充的“五社聯動”機制,創新社區治理,為社區群眾提供更多個性化、精準化的為民便民服務,助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
一、堅持以黨建為統領,強化“五社聯動”政治保證
一是創新社區治理工作機制。建立完善以黨建為引領、城鄉社區為載體、社會組織為紐帶、社區工作者和社會工作人才為骨干、基本民生保障和基本社會服務為主要內容的社區治理工作機制,建立健全社區服務機構,實現社區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在市區新城片區選取基礎條件好、培育潛力大的16個社區,開展社區治理創新示范點建設,安排112個不同類別的市級社會組織(黨組織)按照屬地就近原則結對16個社區,堅持政府服務、市場服務、志愿服務相銜接,打造一批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社會治理示范點,逐步帶動全市社區實現治理水平得到整體提升。二是完善社區民主協商議事決策機制。發揮社區黨組織在社區工作中的領導核心作用,以社區居委會、業主委員會為主體,以社區屬地社會組織和社工機構為輔助,聚焦社區治理難題和民生痛點、難點,建立多方民主協商議事決策機制,合力共同商討對策或解決方案,形成“同心圓”模式。對涉及社區民生服務重大事項、重要問題,在社區黨組織的統一領導下,充分運用“民事民提、民事民議、民事民決、民事民評”(“四民”工作法)方法,共商協議,研究解決。三是完善責任落實考核機制。充分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運用“社區吹哨、黨員報到”工作機制,組織社會組織黨員到社區報到,與社區黨組織共抓基層黨建、共享黨建資源、共解社區難題,為“五社聯動”實現資源整合提供保障。市社會組織黨委所屬的76個黨支部,500多名黨員全覆蓋參與到“五社聯動”社區治理工作。市民政局、市社會組織黨委將社會組織黨組織、社工機構通過“五社聯動”參與社區治理工作情況列入黨組織年度黨建考核和社工年度考核重要內容,確保形成“五社聯動”合力,取得工作實效。
△7月16日,在市民政局召開“五社聯動”動員座談會
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強化社區基層民生保障
一是助力完善基層養老服務。引導社會組織、社工機構為社區老年人提供人性化、個性化服務,根據所掛鉤社區老年人群體的具體情況結合社會組織、社會工作機構特長,定期開展關愛志愿服務活動,上門巡訪留守老年人。整合社會資源,協助推進社區老年人照料設施建設、幫扶特困人員和困難群體居家養老適老化改造。二是加強未成年人權益保障。支持、培育和引導社會組織、社會工作機構等社會力量參與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宣傳未成年人權益保障相關法律法規。根據所掛鉤社區未成年人群體具體情況,結合社會組織、社工機構專業特長,定期開展關愛志愿服務活動。整合社會資源,協助16個社區完善未成年人活動場所建設,制定活動場所建設標準,建立服務清單,定期開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相關文體活動,加強未成年人保護工作。三是常態開展志愿服務活動。開展“五社聯動”以來,近130家社會組織、社會工作機構積極響應號召,各自結合自身專業特長制定服務項目,以社區居民需求為導向,常態化開展包括便民服務、環境保護、義診義剪、法律援助、心理咨詢、文化宣傳及其他社會公益活動,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提升幸福指數。
三、堅持以需求為導向,推進社區治理現代化
一是提升社區治理法治化水平。聚焦社區治理中的矛盾與問題,強化社區網格化管理,社會組織、社工機構通過“五社聯動”服務社區群眾的過程中常態化走訪民情、了解需求、排查矛盾、發現隱患,并將收集的信息反饋社區,錄入系統,實現地域、人員、工作全覆蓋。推動社區各項事務納入法治軌道,實現規范運行,增強社區居民法治觀念,提升社區依法治理能力。二是推動智慧社區建設。依托政務服務大數據平臺,加強社區治理和服務智慧平臺建設,建立健全社區服務評價機制,推動“互聯網+社區”發展,打造“智慧社區”。通過創新“五社聯動”服務方式,豐富服務內容,動員更多的黨員下沉到社區,鏈接更多社會資源下沉到社區,提升社區基本公共服務精準化、精細化、專業化、便捷化、信息化水平。三是增強社區服務功能。利用社區現有公共設施,整合各類社區專業服務設施,建立和完善覆蓋全體居民、功能完善、便民利民的社區服務平臺。堅持開放辦平臺、開門搞服務。發揮社會工作服務站(室)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的作用,拓展社會組織孵化職能,強化社會工作服務功能。通過“五社聯動”圍繞居民需求開發設計項目,以政府購買服務為保障,項目化運作為紐帶,社區公益慈善資源資助為補充,從社區居民最關心、最需要、最迫切的服務需求出發,為居民提供便利、高效、優質的社區服務,將居民滿意程度作為檢驗社區治理成效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