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至20日,我市舉行河源市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研討交流會,這是“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系列活動之一。30多位來自全市各地的茶產業代表和專家學者面對面展開對話,共同探討如何講好河源茶故事、傳播河源茶文化,凝聚共識制定河源綠茶標準,合力打響“萬綠河源客家茶”品牌,促進全市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茶企與專家、部門面對面探討河源茶產業發展
本次活動是由市人社局主辦,市人才驛站承辦,以“凝聚產業共識 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通過舉辦茶產業代表與專家面對面對話等系列活動,探討我市做好茶產業提質增效的文章,打造河源綠茶標準,做強河源綠茶品牌,擴大市場影響力。
市人社局副局長羅文才,市科學技術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市商務局、市農業農村局等部門相關負責人出席研討交流會。此外,江西省中國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茶藝師國家職業標準》總主筆余悅,《茶源地理》系列叢書主編吳垠,以及深圳市國際茶藝協會執行會長陳鋅等專家學者也受邀參加此次活動。
活動期間,余悅和吳垠兩位專家分別作了《培養明茶精藝的優秀人才,推動河源茶事業高質量發展》《淺談茶文化與產業,知性與品牌》專題講座,為參會人員進一步理解茶產業和茶文化帶來更多知識點和新信息。“有了文化的支撐,河源的茶產業才能走得更長遠。”河源市茶葉協會副會長邱麗瓊認為講座讓自己對茶文化有了更系統和深層的認識與理解,對我市茶行業的發展方向也給出了很好的指引。
在研討會上,來自全市各地的茶產業代表們圍繞“如何打造河源綠茶標準”“發展壯大我市茶產業”“引進留住茶產業人才”等問題踴躍發言,各抒己見,專家們也積極建言獻策,給出了獨到見解;人社、農業農村、科技、商務、市場監管等職能部門相關科室負責人在現場進行答疑解惑。
本次活動還制定并審議了《河源市卷曲形炒青綠茶》團體標準,為我市做強河源茶品牌,擴大河源茶影響力,推動河源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凝聚了各界共識。
二、挖掘河源客家特色,講好河源茶故事與文化
“作為客家人、河源人,我們要對我們自己的茶有自信。”紫金縣祥發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陳炯昌認為,河源茶文化挖掘要突出河源客家茶的特色,如“要煮著吃”的仙湖茶、擁有悠久歷史的客家擂茶、被蟲咬過的紫金蟬茶等。
河源市茶葉協會副會長邱麗芳建議我市的茶產業企業可以結合政府政策、福利待遇等去吸引和留住人才。就打造河源茶葉品牌方面,她表示,接下來將協同相關科研院校、專家學者進一步研討,取經優秀做法,講好河源茶的故事與文化。
“河源茶有著一批自己忠實的茶友,這就是立足之本。”高級制茶師陳榮發認為,河源茶產業無需盲目追求產量高、成本低,可以仿照“小產區”的發展特點,走小眾路線作為突破口。在借鑒外地案例的時候,保留好的傳統,對不適合的部分進行改革創新。
“賓至如歸客家茶。”吳垠建議河源茶可以圍繞“客”“家”這兩個字來做文章,將中原文化的待客之道、天人合一融入其中,讓消費者感受到喝了客家茶,像被家人一樣對待。她認為河源茶還能將客家文化、客家戲、客家山歌等“裝”進去,這樣的話,河源茶便基本具備了品牌、產品、文化、場景和消費者相對應融合的屬性,也就有了品牌打造的方向。
三、鼓勵茶園設置“媽媽崗”,促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茶產業發展工作,把茶產業作為促進鄉村振興、富民興村的重點工程來抓,著力提高茶產業技術含量,推動茶產業逐步實現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努力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茶罐子”。目前我市通過一系列組合拳推動茶產業發展,引導構建了茶葉產業“一心二園三區一帶”的發展格局。
羅文才認為,茶產業的發展在促進就業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全市茶產業相關的從業人員就有2萬多人。他建議我市的茶園、茶廠可以開設一部分“媽媽崗”,讓本地婦女得以在“家門口”就業,實現工作帶娃兩不誤。他表示,我市人社部門接下來將通過落實社保、崗位補貼等方式,從政策和資金上大力支持企業設置“媽媽崗”。
名茶還需有名牌,做好茶品牌是茶產業由大到強的必經之路。目前我市已成功打造了紫金蟬茶、黃花茶、龍窩茶、東源仙湖茶、龍川霍山茶等一系列區域特色茶葉品牌。羅文才提出,河源茶產業接下來的目標是圍繞“萬綠河源客家茶”這個品牌,打造河源的綠茶標準,助力我市茶產業與粵港澳大灣區市場的需求無縫對接,努力打造大灣區的“茶罐子”,推動我市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供稿人:高瑜曼
校對責任人:歐陽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