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龍川縣鐵場鎮結合“百千萬工程”,以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為目標,以促進農村土地流轉為抓手,有效盤活撂荒、閑置土地,喚醒“沉睡資產”,推進土地連片規模化流轉、集約化經營,發展特色農業,著力破解產業發展、農民增收的難題,加快實現新時代現代化美麗生態鄉村建設,激發鄉村振興新動能。

在鐵場鎮瑞厚村300畝脫毒甘薯種苗種植基地,連片薯苗郁郁蔥蔥、長勢喜人,村民們正有序進行剪苗、捆扎、裝車作業。曾經,這片撂荒地雜草叢生,經過鎮村統籌流轉,引進種植大戶,發展特色種植業,如今成為村民重要的收入來源。“以前種田不僅沒收成,還辛苦得很,割稻子要人工,要么用割禾機還得自己踩,累得不行。現在不用那么費勁了,輕松多了。現在每天打工都有收入,加上土地流轉租金,每年差不多3萬塊錢。”鐵場鎮瑞厚村村民戴偉娣說道。 通過實施入戶動員、田塊登記等舉措,鐵場鎮將瑞厚村300畝零散土地預流轉至村經濟聯合社,并通過河源市“三資”平臺產權交易平臺完成流轉交易,推動農田“優質、集中、連片”。“從2022年的土地平整到2023年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我們專門成立了工作專班。這期間,村里協助村兩委干部做了大量村民解釋和溝通工作,也正因如此,我們村的土地流轉工作才能在2024年年底前,順利完成第一次300畝連片土地的流轉。”瑞豐現代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黃勁松說道。
瑞豐現代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黃勁松介紹,通過土地流轉實現“小地塊變大良田”,基地預計年產脫毒甘薯種苗800萬至1000萬株,成品甘薯約450噸,年總產值200余萬元。產業規模升級催生出育苗、施肥、采收等10余個工種,直接帶動百余戶村民實現“土地租金+務工薪金”雙增收。“我們這300畝一年的勞務費用在35萬元以上,最多的時候每天有100個人左右,平時每天都會有五六十個人勞務。”瑞豐現代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黃勁松說道。 鐵場鎮瑞厚村脫毒甘薯種苗種植基地項目的成功實施,是鐵場鎮推動鄉村振興,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的一個縮影。鐵場鎮表示,堅持將“三農”工作置于突出位置,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筑牢糧食生產和糧食安全“壓艙石”,立足實際探索農業產業發展新模式,通過土地流轉、發展特色農業等方式,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助力“百千萬工程”走深走實。“接下來,我鎮將結合土地經營現狀和特點,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穩妥推進土地流轉,積極為新型經營主體提供服務,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鐵場鎮人民政府副鎮長張媛妮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