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保障糧食安全,種業是‘芯片’。”8月5日,在河源市東源縣水稻制種工作會議上,這句擲地有聲的論斷引發與會代表強烈共鳴。這場會議不僅正式吹響了東源沖擊“國家級制種大縣”的進軍號角,更勾勒出一幅“以種興農、以種強縣”的清晰藍圖——到2027年,當地種業總產值將突破2.4億元,用“一粒種子”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義合鎮下屯村稻田(東源縣委宣傳部供圖)
作為傳統農業大縣,東源的制種優勢早已“藏”在田間地頭的細節里。
走進柳城鎮、藍口鎮等核心制種區,連片的稻田已顯露出不同以往的生機:這里不僅是普通水稻的種植區,更是優質品種的“試驗田”。“2024年以來,我們已引進9家育繁推一體化領軍企業落地,2025年制種面積達10450畝,預計供種能力超156萬公斤。”東源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向《南方》雜志記者介紹,近年來當地持續夯實農業基礎,建成高標準農田19.16萬畝,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高達98%,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2.92%,為制種產業鋪就了一條“高速路”。
柳城鎮萬綠智慧無人農場(東源縣委宣傳部供圖)
更關鍵的是,依托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東源已構建起“育種-制種-精選-包裝-銷售”的全產業鏈條:13個機械化烘干中心、36臺烘干機日處理635噸稻谷,日精選100噸的種子加工廠、3萬平方米的倉儲設施一應俱全。“從田間到車間,從種子到商品,我們已實現‘無縫銜接’。”該負責人表示,東源若能成功申報制種大縣,不僅能提升東源農業核心競爭力,更是為河源打造農業強市注入強勁動能,這些硬件支撐讓東源的制種產業具備了“接得住、做得強”的底氣。
“作為農業大縣,建設制種大縣是東源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推動東源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機遇。”東源縣委書記秦衛民向《南方》雜志記者表示,種業在全縣發展格局中占據核心地位,這不僅是守住糧食安全底線的“壓艙石”,更是推動農業轉型升級、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金鑰匙”。
“制種產業效益普遍高于常規種植。”河源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的話,道出了制種大縣建設的深層意義。
對東源來說,申報國家級制種大縣不僅是榮譽,更是推動農業升級、促進農民共富的關鍵抓手。秦衛民給記者算了筆“民生賬”:制種大縣建設將直接帶動制種基地、加工倉儲、技術服務等產業發展,預計新增農村就業崗位超3300個,戶均年增收1萬元以上;更長遠的是,通過延伸種業產業鏈,發展鄉村旅游、農耕體驗等新業態,更多農民將從“種稻子”轉向“種種子”;更深遠的影響在于產業鏈的延伸,東源還通過發展鄉村旅游、農耕體驗等新業態,讓農民不僅靠賣種子增收,更能通過“金種子”端上“金飯碗”。
義合鎮下屯村稻田(東源縣委宣傳部供圖)
“作為農業大縣,這既是責任更是機遇。”秦衛民強調,種業不僅是糧食安全的“壓艙石”,更是農業轉型升級的“引擎”。東源必須抓住這一戰略機遇,以種業振興引領鄉村全面振興。
藍圖已繪,路徑清晰。東源為制種大縣建設制定了詳細的時間表和任務書:力爭用3年時間,到2027年實現制種面積穩定在2萬畝以上,種子產量300萬公斤以上,調出量占比超90%;培育2家以上育繁推一體化龍頭企業,種業總產值突破2.4億元;建成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制種基地,機械化制種水平達95%以上;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保持98%,種子質量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
柳城鎮萬綠智慧無人農場(東源縣委宣傳部供圖)
為實現目標,東源已拿出“真招實策”:一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在財政補貼、金融信貸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重點培育龍頭企業;另一方面,強化科研投入,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攻關新品種選育、種子加工等關鍵技術;同時,加強人才培育,建立本地種業人才培養基地,引進高端人才,完善激勵機制,讓“懂種子、愛農業”的人才留得住、干得好。
從“會種糧”到“精制種”,從“保供給”到“強產業”,東源正以“一粒種子”為支點,撬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大格局。正如會議現場一位種業企業代表所言:“這里有基礎、有政策、有前景,我們堅信,東源的‘種業硅谷’必將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