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治,天下安。鄉村治理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基礎保障和重要內容,2024年以來,我市各地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及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圍繞建設農業強市、全面鄉村振興和加力提速推動“百千萬工程”實施見效等發展需要,形成結合實際找方法、尋路徑、建機制、搭平臺等生動實踐,有效提升鄉村治理效能,助力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目前,我市累計創建國家級鄉村治理示范村6個,省級鄉村治理示范鎮20個、鄉村治理示范村146個,引領帶動我市鄉村治理能力整體提升。為進一步發揮典型示范引領作用,河源市農業農村局開展“強國復興有我 助力鄉村振興——2024年河源市鄉村治理典型案例網上展示”活動。
源南鎮:“小積分”助力“大治理”
源城區源南鎮大力推廣應用“積分+”鄉村治理新模式,創新“四個一”(有一套積分標準、有一間愛心超市、有一套日常管理機制、有一名專職管理人員)工作方式方法,以“小積分”助力鄉村“大治理”,在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中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治理新路徑。由鎮黨委、政府牽頭,在廣泛征集群眾意見基礎上研究制定“積分+”助力鄉村治理目標,明確將“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傳承發展提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開展移風易俗行動”等事項整理歸類為4大類積分指標,細化梳理出11小類作為積分正面指標、9小類事項作為扣分指標,編制印發《源南鎮鄉村治理積分評定標準》《源南鎮鄉村治理積分兌換管理辦法》《源南鎮“愛心”超市管理辦法》,穩步推動建章立制,形成長效管理機制。推行“積分+”鄉村治理新模式以來,基層組織有了新活力,每位黨員干部肩上有責任、心中有壓力、工作有動力,先鋒模范作用有效發揮,村黨組織凝聚力顯著增強。村居環境有了新變化,村莊環境從“臟亂差”到“潔凈美”,鄉村從“一時美”變成“時時美”,村莊面貌煥然一新。村民思想有了新境界,村民“主人翁”意識進一步提升,村民從“一旁看”轉向“一起干”,從“要我參與”變為“我要參與”“要我整治”變為“我要整治”,形成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良好局面。群眾增收有了新動力,鼓勵支持村民參與投工投勞、以工代賑等多種方式進行積分,同時優先組織脫貧戶勞動力參加項目建設提供就地就近就業機會,有力凝聚“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合力。鄉風文明有了新突破,村民素質明顯提高,村風民俗文明明顯進步,鄉村秩序和諧安定, 群眾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足感穩步提升。
鳳安鎮:“禾坪說事”撫民心
紫金縣鳳安鎮始終堅持以人民為發展中心,把開展“禾坪說事”活動作為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踐平臺,到村民家的禾坪(曬谷場),與群眾面對面,問計群眾、問需群眾,拉近鎮村干部與人民群眾聯系,著力推動解決群眾難題,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向縱深發展,得到了全鎮群眾的高度認可。和群眾走近一點,堅持黨建示范引領,回應好群眾的訴求,辦理好群眾的“小事”,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把政策講透一點,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創新理論通過“禾坪說事”方式送到千家萬戶,把各項惠民政策講到群眾心坎,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把民意聽清一點,堅持以家常式圍坐方式進行座談,深入了解群眾在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及時掌握在常規工作辦理中難以聽到、不易看到和意想不到的新情況、新問題。把姿態放低一點,圍繞鎮村產業發展、環境整治、民生設施等方面,向群眾拜師、尋計、問策,廣集民智找到破解難題的“金點子”。把難題解快一點,將群眾的滿意度作為標尺,緊盯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統籌資源、力量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實實在在推動化解一批疑難復雜問題為民排憂解難。“禾坪說事”基層治理模式是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全過程人民民主生動實踐,有力推動農村治理精細化,有序推動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解決,有效推動方針政策在一線落實、村情民意在一線掌握、矛盾問題在一線解決、干部作風在一線轉變、干群關系在一線融洽。
下屯村:用好“一核三治”金鑰匙
東源縣義合鎮下屯村依托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積極探索鄉村治理新模式,構建以黨建為核心,以自治為基礎、德治為先導、法治為保障的“一核三治”新體系,始終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做好調糾解紛各項工作,干群同心共建善治鄉村。以黨建為核心凝聚合力,充分發揮黨建引領核心作用,選優配強“兩委”班子,規范基層黨組織建設并建立健全“行政村黨總支—村民小組黨支部—黨員聯系戶”的嚴密工作體系,按照“條塊結合、屬地管理、方便服務”原則劃設“網格責任田”、配套動態星級評定管理模式,激活“紅色引擎”發動全體群眾積極參與“百千萬工程”、基層治理等重點工作,將“紅色動能”貫穿黨組織建設發展提升全過程。以自治為基礎增添活力,扎實推進“自治+治理”實踐,逐步將志愿服務、禁毒、鄉村綠化、人居環境整治等內容納入村規民約,推廣“以勞積分,以分換物”積分制、村級組織事務清單制等務實管用方式調動群眾積極參與,創新打造“榕樹下議事”機制積極搭建村民議事平臺,組建“五老一賢”調解隊做群眾的傾聽者、貼心人,為基層治理存溫情、賦能量。以德治為先導提升內力,積極開展“社工+志愿”服務,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搭建理論宣講、教育服務、文化服務、科技與科普服務、健身體育服務等“五大”服務平臺,評選“綠美”“富美”“和美”(以下簡稱“三美”)家庭,推動打造美麗庭院,定期開展困難弱勢群體、革命烈屬走訪慰問活動傳遞關懷溫暖,利用審計濕地公園進行阮嘯仙家風家教宣傳教育,營造健康向上社會風氣。以法治為保障增強定力,賡續“紅色基因”著力打造下屯版“紅色治理法”,通過培育一批紅色宣傳員、建設一個紅色教育基地、成立一間紅色調解室,把法治文化與紅色文化、審計文化、廉潔文化有機融合,將法理融入紅色故事闡釋宣講潤人心,傳承客家傳統試點打造“紅色調解室”并探索推行“祠堂調解”議事機制,形成了“有事到祠堂說,有理到祠堂講,有糾紛到祠堂調”的調解模式,努力實現“矛盾不發酵,信訪不上行”。
河布村:共建共治助推“綠色崛起”
龍川縣鶴市鎮河布村用好“強村公司”這個重要平臺探索實現“綠富雙贏”,通過推廣應用“積分制+綠美生態建設”模式、庭院綠化“黨員包戶”制度、綠化養護“傳幫帶”機制等,充分調動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營造村莊綠化共建共治共享濃厚氛圍,助推村集體經濟持續發展壯大。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由鶴市鎮黨委、政府當好“火車頭”引領帶動,依托河布村綠化資源,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前提下,推動成立河布村強村公司,明確開發特色苗木產業方向,指導村“兩委”及強村公司建立“綠富雙贏”股權激勵機制,彰顯了“有為政府”的組織力、領導力,為河布村加快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治理有效按下“快進鍵”。發揮黨群聯動機制優勢,積極實行“黨建+網格+鄉村綠化”模式,形成庭院綠化“黨員包戶”推動落實、“積分制+綠美生態建設”長效激勵、綠化養護“傳幫帶”提升效能等生動實踐,將鄉村綠化管護工作內容納入網格管理和村規民約,形成“戶戶是堡壘、人人是士兵”的長效管護機制。發揮群眾分紅機制優勢,以從事苗圃種植、綠化管護等領域的村級強村公司“龍川縣綠美河布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為載體,實現自身豐富的苗木資源和綠化管護資源“變現”,用產業“含綠量”提升發展“含金量”,綜合應用“公司+基地+農戶”運營模式和股權激勵機制推動實現“綠富雙贏”,用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群眾就業增收的實在成效,激發村民落實積分制的參與熱情。如今的河布村苗木產業已建成分布式苗圃基地50畝,累計培育桂花、沉香、陰香、紅花櫸木等各類苗木超3萬棵,與鶴市鎮政府及周邊鎮村、寶安區應急管理局、寶安區部分律所成功簽訂苗木種植及管護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