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深圳市總工會、深圳市科學技術協會、深圳市人才集團有限公司和河源市委老干部局組團結對幫扶藍口鎮鄉村振興工作。在深河指揮部、縣工作組指導下,在各派出單位的大力支持和正確領導下,經過兩年多的努力,駐東源縣藍口鎮幫鎮扶村工作隊(下稱工作隊)幫扶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近日
工作隊分享了這些
幫扶亮點
和經驗做法
一起來看看吧
一、經驗做法
(一)以黨建為軸心,繪就駐鎮幫鎮扶村工作發展藍圖。農業興,則基礎牢;農村穩,則天下安;農民富,則國家盛。工作隊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始終堅持把黨的力量挺在“三農”工作最前沿。一是迅速成立工作隊臨時黨支部,建立支部學習制度,常態化開展集中學習、專題學習、集中研討,并深入田間地頭充分調研。在深入調研、與鎮村交流、聽取基層意見的基礎上,按照幫扶單位黨委領導的指示要求,形成“11234駐鎮幫鎮扶村工作的務虛會成果”(即一個定位+一個目標+兩個重點+三個原則+四個重點任務);制定出臺一批工作隊管理制度,為幫扶工作規范化、制度化開展提供支撐。二是強化基層黨組織核心引領,駐村第一書記深入抓黨建。認真督促村黨支部貫徹落實“三會一課”制度,落實“第一議題”學習制度;加強村“兩委”班子建設,調動班子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進班子擔當作為;密切聯系群眾,推動各類資源向派駐村下沉,不斷增強群眾獲得感。三是積極向派出單位匯報請示工作,推動組團單位聯合召開結對幫扶東源縣藍口鎮工作推進會,協調派出單位主要領導到鎮進村入戶考察調研并慰問困難黨員、群眾,為工作開展爭取最強大支持。
(二)以人才發展為翼,厚植新型農人的引進與培養沃土。工作隊堅持以農民為主體,堅持系統性思維、市場化思路,依托派出單位資源優勢,全力搭建新型職業農民引培平臺。一是發揮深圳市總工會資源優勢,聯合深圳第三職業技術學校舉辦“藍口圓夢工匠班”,以中職教育訂單式培養方式,每年投入90萬元,為21名藍口學子提供3年免費中職教育培養、帶薪實習、推薦就業、學歷深造一站式幫扶舉措,強化藍口鎮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工作,實現以教育幫扶助力鄉村振興。二是圍繞提高農民致富本領,聯合職業院校、技工院校、廣播電視學校等機構,開展農村電商人才、鄉村家政人才專題培訓班,有計劃有步驟培育一批專業化程度深、分工明細、服務水平高的新型職業農民、農村經紀人、職業農業經理人,有針對性地發展連片農村特色產業、專合組織、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三是打造藍口就業通道。依托人才集團就業優勢,定期在藍口發布深圳就業信息,同時設深圳分站,建立藍口人才簡歷庫,精準匹配就業崗位并定期推送就業信息,為藍口本土人才及困難群眾提供就業幫扶服務。
(三)以民生保障為翼,夯實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居環境基礎。進駐以來,工作隊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充分調研列出為民辦實事幫扶任務清單,爭取資源逐項攻克落實。一是聚焦藍口中學辦學條件在全縣墊底的現實,積極向深河指揮部、縣工作組主要領導當面匯報并提交專項資金申請,推進藍口中學因資金短缺停建的“教學樓、實驗樓和體育館”項目建設。二是助力民生保障項目落地。主動聯系深圳水務集團,協調技術力量,投入資金20萬元,會同深水專家團隊全程參與到藍口水廠水質提升攻堅,改善供水水質;爭取派出單位專項資金援助五保戶房屋修繕,提升村民居住條件。工作隊搶抓時間,加班加點,急群眾所急,想群眾所盼的工作作風得到藍口鎮黨委、政府及群眾的肯定。三是提升人居環境,推進鎮村同治同美。以支部黨建共建形式,定期開展工作隊黨支部、村黨支部人居環境提升主題黨日活動,引導村民全面清理村域范圍內公共場所、村內道路巷道和農戶房前屋后的各類雜物、垃圾、砂石堆,清理路邊滑落的落石、土堆,以黨員示范行動帶動群眾的主動意識及衛生意識提升,推進鎮村同美。同時,推動鄉村振興“631”資金安排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專項,對人居環境提升工作開展實效好的村居進行獎補;加大宣傳力度,不斷促進村民思想觀念轉變。
(四)以創新引擎為翼,邁出紅色培訓與農耕文化體驗新模式。了解到牛背脊村的黨校培訓資源后,工作隊以駐村第一書記為抓手強化指導協調,盤活鄉村閑置撂荒耕地資源,積極推動構建企業黨建、兩新組織黨建與鄉村振興有效融合機制,因地制宜賦能“休閑農業+”,推動鄉村休閑旅游與農業產業交叉融合、互促互融。一是鄉村特色體驗服務,厚植文化底蘊,注重推廣農耕文明、田園風光、傳統美食制作、農產品展銷等;二是紅色教學服務,包括尋訪教學、專題授課、廉政培訓等;三是國資國企教學服務,包括新生特訓營、三同班、行動學習等。未來將依托農業產業資源和山水風光,延伸鄉村旅游產業鏈,推出山水田園體驗游、紅色廉政教育、科普研學體驗游、漫騎休閑游主體文旅等分享經濟、體驗經濟,為深圳市民、深圳國資國企和全市流動黨員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特色研學體驗服務。實踐基地自2022年5月揭牌以來,共承接10期研學班,為村集體創收近41萬元,盈利超20萬元。
(五)以多業融合為翼,壯大村集體經濟強村富民促發展。工作隊積極調動多方資源,多次到農科院校取經學習,請教農業專家,立足當地實際,助力培育藍口“好產業”,推進幫扶產品賣出“好價錢”,暢通產銷對接“好渠道”。一是助推種植產業提質升級。針對藍口鎮農副產品銷售渠道單一的現狀,工作隊變身農產品“銷售員”,積極發揮派出單位資源優勢,主動對接深圳茶葉協會、深圳招商蛇口工會、本來生活電商、海吉星圳幫扶平臺,了解市場關于產品選定、包裝設計、規格標準等方面的需求,為藍口鎮農產品銷售打開新渠道。赴大壩、船塘、康禾、漳溪鄉等鄉鎮的葡萄、百香果、板栗、茶葉種植園、種植專業合作社進行對標學習,深入調研產業發展短板,探索藍口產業發展“路數”。二是利用藍口牛背脊研學基地謀劃運營的契機,一方面著手培育鄉村創新創業主體,發揚啃硬骨頭的攻堅精神,培養能對接市場,抗得了重擔的村級基層人才隊伍。另一方面“借勢”打造富民產業,培育發展特色農家樂、民宿客棧,帶動村民推廣當地特色農產品,積極開發“吃農家飯、住農家院、干農家活、摘農家果、品農家樂”等,多渠道增加集體及農戶經濟收入。三是消費幫扶壯大村集體收入。工作隊分別赴角塘、齊坑、楊柳村紅薯、柑橘種植基地,現場調研農作物生長土壤、種植環境、采摘現場和現有成品,完善產品宣傳材料;赴龍華愛心超市對接農產品銷售渠道,充分利用派出單位及社會資源,開展大手拉小手消費幫扶倡議,幫助村集體實現銷售收入50萬元、純利潤20萬元。
二、借鑒意義
(一)項目決策著眼于當地人民群眾的最迫切需求。推進鄉村振興,政府責無旁貸,干部使命光榮,也要讓人民群眾成為局內人、主力軍。工作隊確定每一個幫扶項目前都進行充分的調查研究,重點聽取當地村民的意見建議,把切實解決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作為幫扶項目的最根本目的,讓每一件實事都能辦在人民群眾的“心坎上”。無論是自來水廠水質提升工程還是鎮街道路改造工程,還是鎮文化廣場建設工程,都是在深入調研基礎上作出的決策,充分體現了以“小切口”撬動“大民生”的有效舉措,也充分調動了人民群眾參與鄉村振興的主人翁意識,凝聚起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最廣泛合力。
(二)項目謀劃著眼于充分發揮組團單位的職能作用。沒有興旺發展的產業,鄉村振興就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工作隊充分考慮藍口鎮是工業重鎮、農業產業多元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精準施策,聚焦幫扶組團單位深圳人才集團的職能優勢,將產業謀劃的重點落在第三產業,盤活牛背脊村閑置撂荒耕地資源,采取“場地租賃+農耕研學體驗”的方式,建設鄉村振興研學實踐基地,引入深圳人才集團的培訓資源,推出“三同班”、“親子研學”、“紅色線路”等文旅特色活動,每年為牛背脊村創收數十萬元,為村集體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能。
(三)項目發展著眼于鄉村振興“后繼有人”根本大計。鄉村振興最終要靠人才,而人才的培養要靠教育。教育是鄉村振興的支點,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作用。工作隊自進駐以來,就著力夯實藍口鄉村教育基礎,把助推教育振興作為鄉村振興工作的重中之重,籌措多方教育資源,舉辦“藍口圓夢工匠班”,為藍口學子提供一站式中職教育幫扶;在藍口鎮牛背脊村、土陂村、齊坑村、欖子圍村設立“深藍閱讀室”,捐助圖書1萬余冊;向藍口中學捐贈課堂教學一體機,組織藍口中學學生參加“雨亭行動”等,強化藍口鎮教育人才培養工作,以鄉村教育振興提升鄉村振興軟實力,為鄉村建設提供長遠的人才和智力支撐。
(四)項目實效著眼于讓人民群眾實實在在受惠獲利。鄉村振興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最終落腳點就是農民富裕。工作隊與藍口鎮黨委、政府協同發力,在做優做強硅產業和茶葉、圣女果、紅薯等種植業的基礎上,積極發展農家樂、民宿等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實現戶均年收入大幅度增長;發動村民踴躍參加“粵菜師傅”培訓班,幫助有勞動力的家庭實現技能就業、技能致富; 構建“直播帶貨+農產品”模式,使農副產品突破地域限制,擴大影響力,快速打開銷售渠道,簽訂消費幫扶倡議,確保農副產品“豐產又豐收”,讓人民群眾的“錢袋子”真正鼓起來,真正在鄉村振興中有收益、得實惠。
鄉村振興是持之以恒的“持久戰”,唯有攀登,才能向上。藍口幫扶工作隊將積極探索,保持定力,久久為功,一張藍圖干到底,相信在堅定目標和科學規劃路線的驅動下,將充分發揮“黨建+”的組織優勢,努力擦亮鄉村振興靚麗名片,在新時代新征程展現新氣象新作為,持續助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形成“同頻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