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源縣仙塘鎮木京村出發,沿東江北上,廊道徒步盡收綠水青山美景,觀塘客棧住宿消除一天疲憊,嘯仙故里體驗紅色文化……
經過近兩年建設,全長75公里的東源縣“東江畫廊”鄉村振興示范帶已成為東源縣推動鄉村振興,實現農文旅融合的亮眼名片。
以東江為“帶”,這條示范帶串聯起仙塘、義合、黃田、藍口和柳城5個鎮共39個村居,發揮地方優勢稟賦,建設了以多彩東江文化體驗為主題的“歸鄉東江”片區、以溫泉康養度假為特色的“云養東江”片區和以生態農業示范發展為重點的“稻夢東江”片區,形成“一江引領、三段并進、多點齊發”發展格局。
項目啟動至今,“東江畫廊”為當地發展帶來了什么?改變了什么?
“帶”動農村更美
從空中俯瞰仙塘鎮觀塘村,它的左側,東江壹號驛站、自然里營地等項目沿江而列,稻田漁歌和旅游休閑融為一體;它的右側,觀塘客棧、有機田園坐落村中,客家風情和田園風光相映成趣。
每到節假日,東江邊上人氣很旺,露營、野餐、騎車、放風是河源市民熱捧的休閑新方式,這也是“東江畫廊”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帶來的最直觀變化與效應。
作為精品示范村的觀塘村,寬敞平坦的柏油路通向家家戶戶,栩栩如生的特色墻繪為村莊添上點點色彩,“顏值”提升的同時,還坐擁多個文旅融合項目,讓村民吃上“旅游飯”,走上“致富路”。
觀塘村的蝶變絕非個例。仙塘鎮龍尾村依托麻園小學及周邊竹林環境,導入了科普研學、主題住宿、精品餐飲等業態合一的竹文化休閑體驗區;義合鎮下屯村利用阮嘯仙紅色文化、蘇家圍客家文化,開展綜合研學活動,打造集休閑、研學、度假于一體的綜合性村落。
目前,示范帶沿線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50%以上,農村廁所改造提升任務完成80%以上,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99%以上,農村生活飲用水水質合格率達100%,農村自然村內干路路面基本硬化。一幅村美、景美、人美的嶄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帶”動農業更強 順東江而下,示范帶沿線現代化農業實現多點開花,已建成紅薯、茶葉、絲苗米、靈芝、油茶等超千畝現代種植基地5個,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鎮村5個。 首先來到柳城鎮,遍地金黃盡收眼底,位于柳城鎮下壩村的無人智慧農場迎來豐收。無人駕駛收割機在航空稻田里“大顯身手”,按照既定線路緩緩開進田間,進行全程機械化作業。稻谷收割完成后,稻谷被裝入谷車運往烘干車間交由工人進行上機烘干處理。 該農場是河源首個也是廣東最大的無人智慧農場,裝備了無人駕駛旋耕機、插秧機、植保機等全套智能化作業農機,農業現代化的氣息撲面而來。自建設以來,農場的每一次播種、豐收、科研創新,都是河源人熱議的話題。 過了柳城鎮便是藍口鎮。該鎮楊柳村擁有上千畝地層深厚、土質疏松、通氣性良好的砂壤土地,加之村里地勢平坦,為紅薯高產優質提供了最理想的種植環境。2022年,藍口鎮大力開展撂荒地復耕復種工作,引進種植了高品質的薯苗“西瓜紅”2000畝左右,畝產達5000斤,總產量約5000噸。 然后來到酒香四溢的黃田鎮。黃田米酒歷史悠長,是當地優勢特色產業,被列入第三批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鎮名單。相傳是南越王趙佗的御用酒,也是漢朝的宮廷御液。目前鎮上共有40余家酒廠,年產酒量5500噸。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黃田鎮打造“高鐵康旅小鎮”定位部署,黃田酒崛起的時機也悄然到來。完善管理機制、整合酒廠資源、做大米酒品牌、推動黃田米酒向中高端方向發展,成了黃田釀酒人新的奮斗目標。 “帶”動農民更富 今年春節,示范帶建設初見成效,涌現了一批新晉網紅打卡點。義合鎮下屯村的格桑花海刷屏朋友圈;木京水電站旁的東江壹號驛站成為周末親子休閑首選地;南園古村相繼舉辦藝術文化節、首屆旗袍秀、鄉村大舞臺等文藝活動,上演熱鬧非凡、歌舞升平的鄉村圖景。 新業態帶來新活力。在眾多文旅項目加持下,示范帶內民宿產業蓬勃發展,現有登記民宿16家,省級鄉村民宿示范點1個。位于義合鎮義合村的順景合作社走多元融合發展之路,依托本地靈芝產業園建立了“靈芝小院”民宿,延展消費產業鏈。在節假日期間實現日接待游客200多人,民宿、餐廳日營業額達2萬元,同時帶動靈芝等農副產品的銷售,進一步促進農民增收。順景合作社負責人李海添介紹,順景靈芝產業園有4000平方米,靈芝和孢子粉年產6000斤,年產值達300多萬元。 近日,東源縣舉辦了“東江畫廊”鄉村振興示范帶農文旅招商推介會活動,全面展示當前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的成果。會上獲悉,示范帶一期工程(仙塘至義合鎮共23公里)已基本完工,二期工程(黃田至柳城鎮共52公里)已完成規劃,力爭今年立項啟動。 活動擬招商項目14個,此外現場還新簽約14個前景好、易落地的項目,涵蓋民宿、研學基地、特色美食等文旅產業,將為示范帶建設注入強勁新動能。如今,在產業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下,“東江畫廊”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農業良好的生態價值、開放的旅游休閑空間,正為農文旅融合發展提供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