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規定,按照省審計廳的統一工作部署,河源市審計局采取市縣聯動的方式,對市本級及源城區、和平縣、龍川縣2020年促進就業優先政策落實情況進行了跟蹤審計。本次審計重點關注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國家、省出臺的就業優先政策貫徹落實情況和就業補助資金的分配、撥付、使用等情況,對重要事項進行了必要的延伸和追溯。源城區、龍川縣及和平縣有關部門、單位對其提供資料的真實性和完整性負責,各級審計機關的責任是依法獨立實施審計并出具審計報告。
一、貫徹落實促進就業優先政策情況
從審計情況看,河源市委、市政府重視就業工作,為助力“六穩”工作扎實推進、“六保”任務全面落實,推動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穩就業、就業優先有關決策部署落地生效,促進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市、縣政府及人社部門結合我市、縣實際,出臺了一系列穩定和擴大就業政策舉措,多管齊下實施就業工程。印發了《河源市進一步穩定和促進就業若干政策措施》《河源市鼓勵企業復工復產招用工工作方案(試行)》《河源市階段性減免企業社會保險費的實施方案》《和平縣支持企業共渡難關17條政策》《龍川縣支持企業共渡難關19條政策意見》等文件,編印了《河源市就業創業補貼申請辦理指導清單》等宣傳冊子,對促進就業九條等創業就業相關政策進行宣傳和解讀,對各項補貼政策及辦理流程作詳細介紹,方便群眾了解和辦理相關事項;積極加強重點群體就業創業跟蹤服務,通過短信、電話、公眾平臺、上門走訪、企業協查等方式,對本地和外省籍在河建檔立卡貧困戶及應屆未就業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提供就業創業跟蹤服務;實施貧困勞動力培訓,組織就業精準扶貧專場招聘會,創建扶貧車間、扶貧工作坊、就業安置基地等就業扶貧點,加強公益性崗位安置工作,促進貧困人口穩定就業;發放靈活就業、創業資助、租金補貼等各項就業創業支持補貼,提供創業擔保貸款及貼息,落實失業保險穩崗返還,穩定崗位數量。通過推動落實相關政策,河源市在穩定就業、支持創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根據市統計局提供的數據,河源市2020年城鎮新增就業36417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2583人,安置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8797人。年末城鎮實有登記失業人員為1019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6%。組織勞動力培訓10455人。全市8個省級產業轉移園共接納本地勞動力6.82萬人。實施創業培訓457人,創業帶動就業6728人。
二、跟蹤審計發現的主要問題
(一)龍川縣、源城區未建立健全就業風險防范機制
龍川縣、源城區未按要求建立健全就業風險防范機制,未按規定將處置就業風險支出納入各級財政應急儲備金使用范圍。
(二)和平縣未建立“廣東技工”“粵菜師傅”“南粵家政”三大工程工作領導小組
和平縣未按要求建立“廣東技工”“粵菜師傅”“南粵家政”三大工程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工作重大問題及部署實施改革創新重大事項等工作。
(三)源城區人社局失業登記服務管理工作不到位
一是登記失業人員信息不夠完善。源城區人社局提供的失業人員登記信息顯示,2020年源城區登記失業2145人次,系統登記只有失業人員的姓名、性別、身份證號、民族等基本信息,但未按要求登記失業人員的失業原因、技能水平、就業意愿等相關信息。其中有82人未登記文化程度、18人未登記聯系方式、29人未登記詳細有效地址等,登記失業人員信息不夠完善,影響后續對失業人員的跟蹤服務和管理工作。
二是未建立失業人員定期聯系制度。源城區人社局未按要求落實每月一次的失業人員定期聯系制度,跟蹤聯系時也僅登記是否就業,未對技能水平、就業意愿等情況進行了解和記錄,后續也未對跟蹤了解到的情況進行針對性的就業幫扶。
(四)源城區人社局審核不嚴,造成企業冒領財政補貼1.2萬元
源城區人社局審核把關不嚴,為1家孵化服務未滿1年的入孵企業申領補貼0.3萬元、為3家入孵企業重復申領補貼0.9萬元,造成企業冒領財政補貼共計1.2萬元。
(五)源城區人社局發放優化補助資金不規范
2020年12月,源城區人社局參照市人社局標準,按每場3萬元的標準,對源城區龍嶺創業孵化基地舉辦的10場“河源創業訓練營”活動,發放初創企業經營者素質提升培訓補助,共計30萬元。補助申報材料中無購買服務協議、服務驗收、無確定補助標準的計算依據等相關材料,與《關于進一步規范和優化就業補助資金使用管理的通知》(粵人社規〔2020〕23號)的要求不符。
三、審計建議
各級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應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促進各項扶持政策全面貫徹落實;規范各種補貼的申請、審核、撥付工作,加強資金使用管理和監督,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為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保障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起到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