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河源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貫徹落實《廣東省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要求,扎實推動法治政府建設取得新成效,為我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統籌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法治政府建設,多次召開市委常委會會議、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員會會議、市政府常務會議傳達學習習近平法治思想、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戰略部署、中央和省法治建設“一規劃兩綱要”等,專題學習新《行政處罰法》,聽取我市法治政府建設情況報告,研究部署法治政府建設各項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切實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將法治政府建設作為推動河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與中心工作同謀劃、同部署、同落實。出臺《法治河源建設規劃(2021—2025年)》《河源市法治社會建設實施方案(2021—2025年)》《河源市法治政府建設實施方案》,全面構筑起河源法治建設的“一規劃兩方案”。印發《關于2022年度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工作方案》,舉辦“百名法學家百場報告會”河源理論學習中心組專場暨南粵法治報告會,將習近平法治思想宣傳與公共交通創新融合,打造“法治號”公交專車。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關于進一步加強市縣法治建設的工作部署,出臺《關于推進2022年度基層法治建設重點工作的指導意見》《河源市“夯實法治基礎、護航鄉村振興”專項行動方案》,持續深入推進基層法治建設,實現鄉鎮(街道)全面設立依法治鎮(街)委員會及其辦公室全覆蓋。全面實施“八五”普法規劃,持續開展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履職報告評議活動,完成12個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創建。市普法辦獲評全國“七五”普法工作先進單位,市普法欄目《法治聲音》入選首批“廣東省法治政府建設示范項目”。
(二)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持續提升政務服務效能。持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規范編制我市行政許可事項清單及實施清單,完成40個市主管部門共448項行政許可事項的清單編制工作,完成我市電子證照系統與省大數據中心融合,為行政審批全程電子化奠定基礎。梳理公布第一批3335個政務服務事項“免證辦”清單,推行“政務+金融”模式,完成全市1355臺“粵智助”政府服務自助機投放,實現行政村全覆蓋。全面提升政務服務效能,推進政務服務“進一門、進一窗”,實行一體化標準化管理,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水平持續提升,事項進駐率達95.8%,342項政務服務事項實現“市內通辦”。持續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出臺《河源市深化“證照分離”改革實施方案》,不斷提高市場主體準入、準營、歇業、注銷便利度。全面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開展制止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執法專項行動。組織開展全市涉企違規收費專項整治行動,有力打擊各類涉企“三亂”和不落實國家降費減負政策等行為,切實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推動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取得新突破,精電(河源)顯示技術有限公司被認定為2022年度“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實現了我市國家級知識產權示范企業“零的突破”。在全省地市層面率先建立“稅務+司法行政”合作共建機制,進一步推進依法治稅。在2022年全省營商環境評價中,我市企業開辦環節、時間實現與全省最優地市零差距。
(三)堅持科學民主依法立法,有序開展政府立法工作。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嚴格執行立法工作重大事項向市委請示報告制度,經市委批準印發實施《河源市政府2022年立法工作計劃》。用足用好地方立法權推進重點領域立法,突出地方特色,針對我市暴雨災害頻發易發重發的實際,出臺《河源市暴雨災害預警與響應條例》,是全國地級市首部聚焦暴雨災害防御工作的地方性法規,推動構建完善全社會共同防御暴雨災害格局。依法推動我市文明城市創建,組織完成《河源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的調研、起草、審查工作。堅持“開門立法”,最大限度反映民意,及時回應社會關切,最大程度凝聚立法共識,積極發揮政協委員、社會團體、專家學者等的參與作用。推進政府立法基層聯系點工作,河源市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合會被廣東省選定為省政府立法基層聯系點。加強立法后評估工作,進一步完善政府規章的動態清理工作機制。
(四)完善行政決策程序體系,全面提升依法決策水平。認真貫徹落實《廣東省行政規范性文件管理規定》,全面實行行政規范性文件合法性審核機制,共審查(核)市政府及部門規范性文件61個、其他政策類文件152個,備案審查縣(區)政府規范性文件51個。開展行政規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及時廢止9個與現行法律法規相沖突、與經濟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市政府文件。嚴格貫徹執行《廣東省重大行政決策程序規定》,加強對重大行政決策的法治監督,共開展重大行政決策事項合法性審查31項,認真落實重大行政決策公開制度,編制印發《河源市人民政府2022年度重大行政決策事項目錄》,并在市政府網站予以公布。及時修訂《河源市人民政府工作規則》《河源市人民政府常務會議工作規程》等程序性文件,切實把好政策法規關、決策程序關,進一步提高政府決策的制度化和規范化水平。切實加強政府法律顧問工作,實現市縣鎮三級政府外聘法律顧問全覆蓋,推動落實司法所所長列席黨政聯席會議制度,完成了市政府第五屆法律顧問換屆工作。積極發揮市政府法律顧問“參謀助手”作用,全年共審查以市政府名義簽訂的合同協議和市直各單位向市政府請示件91個,組織市政府法律顧問出具法律意見書114份,提出書面法律意見385項。
(五)健全行政執法工作體系,推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積極推行包容審慎監管,印發《河源市推進包容審慎監管實施方案》,推進行政執法減免責清單的制定工作。開展非現場執法培訓,推動應用非現場行政執法系統,對行政檢查、行政許可、行政處罰等事項開展非現場執法,提升監管的精準化、智能化水平。依法穩妥做好鎮街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后半篇文章”,開展鎮街綜合執法工作調研,科學評估并動態調整下放執法事項,確保執法事項“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有監督”。嚴格落實行政執法人員資格管理制度,按要求換發全國統一的行政執法證件,換發證件3020張,新辦理行政執法證件1535張。加強行政執法規范化建設,全面落實行政執法公示、執法全過程記錄和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三項制度”,推廣使用“粵執法”平臺,運用平臺辦案1465宗。加大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領域執法力度,持續開展養老詐騙、電信詐騙、環境污染、假冒偽劣食品藥品、社會治安、道路交通安全等領域執法,全力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扎實開展違法執法和亂罰款問題專項整治工作,促進行政機關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
(六)著力化解社會矛盾糾紛,不斷增強群眾法治獲得感。我市創新實施黨政主要負責同志“面對面”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機制,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就“看病難”“飲水難”“上學難”“出行難”“養老難”“電動車充電與安全”“關愛保護未成年人”“城市服務”等領域的突出民生問題與群眾面對面交流,依法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民生問題3959宗。創新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建立市領導同志聯鎮包片抓落實工作機制,實現全市101個鄉鎮(街道)全覆蓋,推動基層社會治理水平再上新臺階。開展基層矛盾糾紛大排查大化解專項行動,全市各級調解組織共調解矛盾糾紛7255件,調解成功7164件,調解成功率98.7%。深入學習宣傳貫徹《信訪工作條例》,積極開展“暖心接訪”,強力推進“治重化積”“重復信訪事項百日攻堅”專項行動。485宗集中治理重復信訪事項中由國家信訪局審核認定化解的有483宗,審核化解率99.59%。勞動爭議處理工作成效明顯,共受理各類勞動舉報投訴案件5000多宗,為4萬名勞動者追回被拖欠工資近4億元,案件結案率100%。
(七)加強行政權力制約監督,促進行政權力規范透明運行。政府自覺接受人大、政協監督,組織開展國家、省、市級人大建議和政協提案辦理工作,全年共接收省、市人大代表建議156件,省、市政協委員提案120件,辦復率達100%;積極推動審計監督,加強專項資金監管,完善各專項資金管理辦法,進一步提升資金使用效益。落實審計全覆蓋要求,做好市政府領導同志經濟責任審計工作;全面加強行政復議應訴工作,共收到行政復議申請118宗,同比增長44%。落實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工作機制,全市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率大幅提升;全面貫徹落實《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抓好主動公開、重點領域信息公開、解讀回應、公開平臺建設、完善體制機制等工作,切實提高法治政府建設透明度水平。依法抓好依申請公開,實現“零復議”“零訴訟”。在市政府門戶網站發布各類政策解讀35篇,開展政府網站民生在線訪談活動39場次;完善政務誠信監督機制,出臺加強政務系統誠信建設實施方案,建立政務領域失信記錄和實施失信懲戒措施,重點治理危害群眾利益、損害市場公平交易等政務失信行為,形成多方監督的信用約束體系。
二、存在問題
我市2022年法治政府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有的干部依法行政意識不能完全適應新形勢法治政府建設需要;運用法治思維指導工作實踐的能力和水平還有待提高;鎮街綜合行政執法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等。
三、下一步工作計劃
2023年,我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貫徹落實《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21—2025年)》和《廣東省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進一步實施《河源市法治政府建設實施方案》,奮力開創依法行政工作新局面。一是堅持把黨的領導貫徹到法治政府建設全過程各方面,切實推動各級黨政主要負責人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二是持續完善立法和規范性文件管理體制機制,提升立法和規范性文件制定科學化水平。三是全面落實重大行政決策程序,進一步提高政府依法決策水平。四是深化執法體制機制改革,全面推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加強鎮街綜合行政執法工作。五是深入開展“八五”普法,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提升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