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河源市龍川縣人民醫院積極引進現代醫院管理理念,大力推行醫院內部綜合改革,持續小步快跑,醫院主要業務指標呈良性發展態勢,連續兩年縣域住院率超過90%,均位居全省前10名,基本實現“大病不出縣”的改革目標,走出一條山區縣級醫院高質量發展之路。在省衛健委對全省縣級人民醫院患者滿意度測評中,醫院排名從2016年第42名躍升為2017年的第5名、2018年的第3名,兩年均為粵東北第1名;在全省130多家二級公立醫院績效評價排名中從2016年的C類躍升為2018年的A類第12名;還先后榮獲2019年“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狀”集體榮譽稱號、“廣東省深化十年醫改典型案例”。
一、固本強基抓內核,匯聚發展新動能
(一)堅持黨建引領,凝聚改革發展強大動力。一是把黨的領導融入醫院的治理體系,充分發揮醫院黨總支“把方向、管大局、做決策、促改革、保落實”領導作用。二是制定醫院管理章程,完善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建立醫院議事會議制度,規定“三重一大”決策形式及程序,明確院黨總支委員會、院長辦公會議、院務會議等議事規則。三是打造特色支部,創新“黨建+醫共體、對外交流、精準扶貧、廉政建設”等工作新模式,開展義診、健康宣傳等主題黨日活動,實現“一個支部一個亮點,一個支部一個特色”。
(二)堅持精細化經營,打好管理“組合拳”。一是建立全面質量管理體系,明確行政管理架構、醫療質量考核標準,合理確定各科室運行指標,導入科主任質控例會、科間協調會議、醫療病歷質量分析模型,進一步完善院科兩級的質量與安全管理機制。二是建立完善有效的醫院管理評價系統,科學運行院務會評價、院周會評價、專題會評價、晨夕會評價等院科兩級評價系統,推動全院工作閉環管理。三是筑牢醫療安全“十大防火墻”,嚴盯臨床各危險點、關鍵點,做好醫院各系統質量標準控制等舉措,強化醫療質量安全管理。四是規范藥耗管理,成立醫院藥耗專項管理工作領導小組,完善藥耗采購使用相關制度,并將藥耗占比納入績效分配方案考核體系,對觸碰“紅線”的違規科室進行約談及處罰,堅決遏制“大處方”“大檢查”行為。五是強化績效考核,充分發揮績效考核的“指揮棒”作用,持續加大激勵性績效工資權重,向臨床一線和管理崗位傾斜,充分調動科室和員工的積極性;科室實行績效二次分配,賦予科主任更大績效分配權,避免吃“大鍋飯”,倒逼科室由粗放型管理轉向精細化管理。
(三)落實便民新舉措,優化服務提效能。在全市率先建立以微信為載體的智慧醫院服務平臺,實行網上預約、掛號、繳費及查詢檢驗檢查結果;持續推出自助繳費、自助打印影像膠片、報告及檢驗檢查結果等便民措施;組建客戶服務中心,提供預約、掛號、導診、隨訪及業務辦理等全方位、全流程服務;定期召開患者及家屬代表座談會,架起醫院與患者之間溝通的橋梁,促進醫療服務質量再上新臺階。
二、立足長遠補短板,精準發力求實效
(一)實施人才強院戰略,打造高層次人才隊伍。一是采取“送出去請進來”培養模式,加大對醫院骨干人才培養力度,積極培育本土精英。二是大力“筑巢引鳳”,在省內外大型三甲醫院引進高水平專家擔當科室學科帶頭人,迅速做強做大科室。三是積極貫徹“才不為我所有,但為我所用”理念,利用好結對幫扶政策紅利,與省級醫院知名專家簽訂長期協作協議,開展帶教、坐診、指導專科建設。四是以情留人,用情感穩住人才,使員工對醫院不斷產生認同感、成就感和歸屬感,并形成內在持久的凝聚力。目前,龍川縣人民醫院人才隊伍穩定,高職稱、高學歷人才總量排在全市縣級醫院首位。
(二)持續加大醫療設備設施投入,提高診療水平。對標省級三甲醫院,加大設備引進力度,高標準完成省衛健委要求購置的76種大型醫療設備,還先后投資近億元引進并投入使用西門子1.5T磁共振(MR)、數字減影血管造影X線機(DSA)、四維彩超、支纖鏡、全自動檢驗等醫療設備,醫療服務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同時,加大基礎設施改造力度,分階段對急救中心、醫學影像中心、醫學檢驗中心、血液凈化中心及各病區進行全面升級改造,完善各項配套設施,建成各具特色的診療環境,大大提升群眾的就醫舒適度。
(三)打造學科品牌,提升醫院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一是優先建設“三大中心”(即醫學影像中心、體檢中心、口腔中心),加強急救中心、重癥醫學科建設,打造醫院重病救治綠色通道,快速提升院前急救及院內危急重癥綜合救治能力。二是進一步加快專業分科和新科室建設步伐,逐步細分“八大專科”,整合“兩大學科”,新建“一大中心”(即細分泌尿外科,普通外科,骨科一區,骨科二區,眼科,耳鼻咽喉科,心血管內科,內分泌科、腎內科;整合神經外科和神經內科,組建腦系疾病診療中心;新建心腦血管介入中心)。三是精準對標“三甲”,重點發展心腦血管介入、脊柱外科等高難度手術,全面提高CD型病例及三四級手術占比。目前,胸痛中心已在全市率先通過省級標準認證,卒中中心成為“國家級示范防治卒中中心單位”,醫院綜合能力達到“國家醫院綜合服務能力推薦標準縣醫院”。
三、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引領縣域醫療水平提升
(一)派駐骨干專家下沉基層。與12家衛生院建立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剛性派出9名特設崗位醫師全脫產到佗城、義都等衛生院長期駐點幫扶,通過門診坐診、教學查房、帶教指導等,逐步提升基層首診能力。同時,派出12名骨干專家定期到幫扶衛生院開展坐診、查房、手術、授課等,讓 “病人跑”變為“醫生跑”,更好滿足基層群眾的健康需求。
(二)推進縣域診療中心建設。依托縣人民醫院先進設備和人才技術優勢,建成輻射縣域醫學影像診斷中心、醫學檢驗中心、遠程心電診斷中心、遠程病理診斷中心等診療中心,實現區域內互聯互通,延長優質資源服務鏈,解決基層診斷能力不足問題,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縣級醫院服務,實現“小病不出鎮”。
(三)有力有序推進分級診療。按照“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總體要求,與基層醫療機構簽署雙向轉診協議,利用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建設,建立區域協同救治網絡,為危急重癥患者的轉運、接診、救治建立綠色通道,努力使患者在最短時間得到有效救治。同時,也增強了基層醫院服務能力,提高醫療資源的合理利用,推動形成“小病不出鎮、大病不出縣、康復回當地”就醫新格局,有效緩解基層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據統計,2020年上半年,縣域內就診率達到90.3%,住院率達到90%以上,基層就診率達到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