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河源市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總體運行平穩,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租賃商務服務業保持較快增長,但受有效需求不足、經營成本上升、企業整體規模偏低和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因素疊加影響,前三季度(1-8月)增幅較上半年(1-5月)有所回落。
一、總體運行情況
前三季度,全市規上服務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56.60億元,同比增長0.9%,比1-7月提高0.4個百分點,比1-5月回落2.3個百分點。其中,重點行業(參與核算)實現營業收入21.08億元,同比增長2.9%。比1-7月提高2.0個百分點,比1-5月回落1.9個百分點。
(一)從分行業看,十大行業門類營業收入增速“三升七降”。前三季度,規上服務業十大行業門類中,實現增長的行業門類有3個: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32.60億元,同比增長4.0%(其中:互聯網和相關服務同比增長15.5%,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同比增長3.5%);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6.91億元,同比增長11.1%;教育業實現營業收入4.59億元,同比增長1.0%。其他7個行業門類均為負增長,其中,房地產業(不含房地產開發經營)同比下降32.7%,拉低全市增速1.28個百分點;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同比下降29.9%,拉低全市增速0.78個百分點。
表1 2024年前三季度規模以上服務業分行業門類情況
(二)從分縣區看,8個縣區規上營收呈現“五升三降”發展態勢。其中,增速高于全市的縣區有高新區、連平縣,分別同比增長7.4%、8.5%,拉動全市規上服務業增長1.89、0.2個百分點。全市有6個縣區規上服務業營收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紫金縣增速為-45.9%,比增幅最高的連平縣低54.4個百分點。從營收占比看,源城區營收占全市比重的57.9%,高新區營收占全市比重的27.0%,而其他縣區營收僅占全市比重的15.1%,區域間占比差距較大,發展不平衡現象較突出。
表2 前三季度全市規上服務業分縣區增長情況
二、需要關注的問題
(一)與全省平均水平有較大差距。前三季度,全市規上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0.9%,其中重點行業實現營業收入21.08億元,僅占全省比重0.1%,同比增長2.9%,比全省平均水平低7.5個百分點,不管從規模上還是增速上都與全省平均水平存在較大差距。參與核算的八個行業門類中,只有兩個增速高于全省,有6個行業增幅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分別是“裝卸搬運和倉儲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以及“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分別低7.7、6.0、10.4、28.4、29.9和33.4個百分點。
表3 前三季度全市規上服務業重點行業與全省對比情況
(二)行業發展不夠均衡。規模以上服務業共有35個行業大類納入統計范疇,目前河源只有17個行業大類涉及統計報表單位,仍有51.4%的行業大類沒有企業達到服務業規模以上統計范圍。全市規上服務業營業收入主要集中在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8家),占全部規上總營業收入的57.6%,其余行業(112家)占全部規上總營收的42.4%,中小企業居多,大型企業少,規模普遍偏小,抗風險能力差,總體行業發展支撐點不足,部分行業增速易受單個企業變動影響。
(三)企業發展面臨制約因素。據景氣調查問卷顯示,前三季度,有48.7%的服務業企業反映市場需求不足,成為企業面臨較為突出的經營問題。分行業門類看,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和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反映市場需求不足的比例相對較高,占比分別為16.5%、11.3%和5.2%;有27.8%的服務業企業反映用工成本上升快,分行業門類看,有11.3%的租賃和商務服務業認為用工成本上升快,比例最高;其次為教育業5.2%、房地產業3.5%。
(四)吸納就業能力下降。前三季度,全市規上服務業企業期末用工人數為1.57萬人,同比下降5.0%。十門類中有七個同比下降,其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下降27.9%;房地產業(不含房地產開發)下降15.8%;衛生和社會工作下降6.6%;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下降4.9%;文化、體育和娛樂業下降4.8%;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下降3.7%;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下降3.4%。
三、加快規模以上服務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當前,外部環境復雜多變,經營成本上升、有效需求不足等因素給河源服務業持續健康發展提出挑戰。下階段,建議加大力度抓實行業重點企業,緊盯企業發展趨勢,優化產業結構,持續激發我市服務業發展新動能。
(一)加強企業上規入統工作。一是要利用五經普普查結果,充分利用各地各部門資料比對核實,對已達到規模以上標準的服務業企業,要積極推動申報審批入庫納入統計;鼓勵和培育未達規模的中小微服務業企業成長升級為規模以上企業。二是加大“個轉企”力度。建立各級政府統一領導、各行業主管部門分工負責的責任機制,加強對從事服務業經營活動的大個體戶進行調查摸底,落實有關優惠政策引導達到規模以上的大個體戶注冊為企業法人,幫助其規范、健康有序發展。
(二)加大對服務業企業的政策幫扶。一是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提升政府職能部門辦事效率,著力轉變服務方式,積極推動幫助企業增效、降本、提質、擴容等政策措施的貫徹落實,引導和幫助企業解決好面臨的困境,確保企業正常經營。二是完善金融扶持方式,為民營中小微企業提供資金保障,著力突破服務業體制機制瓶頸和障礙,優化服務業發展綜合環境。三是各級政府要設立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主要用于影響大、帶動作用強、具有示范效應的服務業重點項目的貼息或補助,重點扶持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現代物流、商務服務業、信息服務業等領域的重點項目建設。
(三)促進服務業結構優化升級。一是注重優化產業結構。一方面,要不斷推進傳統服務業的轉型升級,加大旅游、居民服務等傳統行業與文化、科技的融合,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提升企業的運營模式、資源配置方式,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個性化升級立足;另一方面,要聚焦新興服務業發展,充分發揮良好的創業投資環境優勢,加大生產性服務業的招商引資力度,打造一批帶動效應強、資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龍頭企業,不斷完善和延伸全市產業鏈條。二是注重優化地區結構,對于部分行業缺失或代表性較弱的縣區,要結合自身資源優勢和發展重點,加大投入有品牌服務、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服務業大型企業,帶動并促進地方服務業協調發展。
(四)持續擴大有效需求。進一步促進新興消費的擴容提質,充分釋放居民的信息消費潛力,完善消費刺激政策,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首位,持續釋放消費潛力。相關部門可針對信息消費市場的需求偏好,大力提振市場信心,創新消費場景,進一步激活市場需求,有效擴大消費,推動全市服務業經濟持續回穩向好。
注:1.規模以上服務業統計范圍:①轄區內年營業收入2000萬元以上的服務業法人單位。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衛生行業。②轄區內年營業收入1000萬元以上的服務業法人單位。包括: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教育,以及物業管理、房地產中介服務、房地產租賃經營和其他房地產業行業。③轄區內年營業收入500萬元以上的服務業法人單位。包括: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社會工作行業。
2.按照規模以上服務業調查制度規定,營業收入均采用錯月數據,即各季度核算分別采用1-2月、1-5月、1-8月和1-11月數據。
3.參與核算的重點行業包括: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五個門類及管道運輸業,多式聯運和運輸代理業,裝卸搬運和倉儲業,互聯網和相關服務,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五個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