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類)
河環函〔2025〕62號
致公黨河源市總支部,顏彩玲、熊衍可、孫迪委員:
你們提出的關于加強工業固廢動態管理,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提案收悉。經綜合市發展改革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市國資委單位意見,現答復如下:
一般工業固體廢物面廣量大,種類繁多,主要包括大宗工業固廢(冶煉廢渣、粉煤灰、爐渣、煤矸石、尾礦、脫硫石膏)、工業污泥、其它廢物等。誠如委員所言,加強工業固體廢物動態管理,建立監管體系,規范處置利用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對于推動我市工業綠色低碳發展,推進一般工業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做好環境污染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義。我市按照國家、省關于工業固體廢物工作部署和要求,結合“無廢城市”建設,大力加強固體廢物處置過程環境監管,大力提升固體廢物利用處置能力,建立健全聯合監管長效機制,嚴厲打擊非法轉移傾倒等環境違法行為。
一、加強監管能力建設,建立健全工業固體廢物全過程動態監管體系
目前,按照法律法規,我國尚未將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列入到危險廢物同等級的管理要求。但法律法規也規定了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的管理要求,不斷提升管理水平,強化監管要求。
(一)明確固體廢物產生單位污染防治主體責任。生態環境部門結合“雙隨機、一公開”,加強對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單位(以下簡稱“產廢單位”)的日常監管,督促指導產廢單位嚴格按照法律法規要求落實崗位職責,明確責任人,加強崗位人員培訓,建立健全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收集、貯存、運輸、利用、處置全過程的污染環境防治責任制度,做到內部管理嚴格、轉移處置規范、管理臺賬清晰。
(二)加強省固體廢物環境監管信息平臺的應用,推進固體廢物全過程監控和信息化追溯。我市產廢單位每年3月31日前需在廣東省固體廢物環境監管信息平臺(以下簡稱“省平臺”)上完成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年度申報登記。同時還鼓勵產廢單位在省平臺啟用電子臺賬,填報產生量、出入庫臺賬等信息。通過督促指導產廢單位固體廢物動態申報,基本掌握了產生種類、產生量、流向、貯存、處置等有關信息,推動我市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實施全過程監管。
(三)加強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跨省轉移管理工作。產廢單位跨省轉移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的,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接收地同意手續。未經批準或未完成備案的,不得轉移。我市生態環境部門依法督促指導產廢單位辦理跨省轉移手續,及時掌握工業固體廢物跨省轉移情況,嚴肅查處違法跨省轉移案件。
二、依托省級產業平臺,推動我市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建設
為加快推動我市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建設,我市市屬國有企業——河源市康源環保技術有限公司已與廣業資環公司達成初步戰略合作意向,擬依托其在廢棄物全鏈條回收循環利用領域的專業優勢和技術實力,一是籌劃將我市廢棄物回收網絡并入省級線上互聯網管控平臺;二是共建以再生資源綠色分揀中心為核心的“點站場”三級回收網絡;三是謀劃終端資源化利用項目。
按照省國資委的工作部署,廣業資環公司正在搭建“廣東省全鏈條廢棄物回收循環利用產業平臺”,致力于成為我省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產業鏈的“鏈主”,以全省“一張網”的整體謀劃,推動廢棄物循環利用“小產業”匯聚成“大產業”。主要做法是:一是構建省級線上互聯網管控平臺;二是搭建線下回收網絡體系;三是打造終端資源化利用高質量產業集群。
三、強化政策與資金支持,助力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產業化
(一)強化資金要素保障。我市財政部門統籌安排財政資金做好固體廢物處理處置的資金保障,同時各市直部門積極向上級申請資金,用好用活國家、省相關政策強化資金保障。一是加大專項資金申報。2019年以來,組織1家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處理企業申報省級專項資金(綠色循環發展與節能降耗)400萬,支持工業固體廢物資源利用項目。積極培育天宏科技等項目入庫,重點支持工業副產石膏、尾礦等固廢在綠色建材、裝配式建筑等領域的應用。二是申請國債資金支持。我市在申請超長期國債資金支持設備更新項目時優先考慮回收循環利用項目。2025年3月將河源市紫金縣瑞濤環保建材有限公司報廢機動車回收拆除項目上報省發改委。該項目總投資5000萬元,申請國債資金750萬元,目前已通過國家初審。
(二)加大政策扶持支持。我市密切跟蹤國家在資源綜合利用、循環經濟、綠色財稅等方面的最新政策動向,結合我市實際研究出臺更具針對性和操作性的財政激勵措施。2022年11月我市印發了《河源市市級工業和信息化領域節能降耗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河財規〔2022〕1號),提出采用補助、事后獎補等方式支持企業開展節能降耗工作,具體包括對獲得省級及以上工業和信息化部門認定的工業綠色化循環化升級改造園區給予最高10萬元的一次性資助;對獲評國家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示范的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管理、綠色設計、綠色產品示范企業單位的給予最高10萬元的一次性資助;對獲得市級以上節水型企業給予最高5萬元一次性資助,節水型標桿企業最高給予10萬元一次性資助,節水型園區給予20萬元一次性資助等。
(三)探索多元化投入機制。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工業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項目,探索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綠色金融等方式,拓寬項目融資渠道。
四、加強制度建設,開展專項行動,提高工業固體廢物環境風險防范能力
(一)建章立制完善工作程序。為嚴厲打擊非法轉移、傾倒和處置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違法犯罪行為,我市出臺了《河源市打擊固體廢物非法轉移、傾倒、處置工作機制》,通過明確處置流程、部門職責和工作要求,進一步壓實責任,對非法傾倒固體廢物實施“全環節、全要素、全鏈條”打擊,形成以“防”為主,“打、治”結合的工作局面,堅決遏制非法轉移、傾倒和處置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違法犯罪行為。
(二)開展專項行動,持續整治涉固體廢物環境違法行為。2022年開始,我市生態環境部門連續四年組織開展打擊非法傾倒固體廢物違法行為專項行動,通過強化源頭防控、加強巡查排查、強化專項監管執法、落實長效機制和警示宣傳等有力措施,深入整治違法傾倒處置固體廢物違法行為。同時,設立工作專班對全市非法傾倒易發區域開展明察暗訪,排查非法轉移傾倒處置固體廢物違法犯罪線索并開展整治,確保持續有力推進打擊非法傾倒固體廢物專項工作。
(三)加強部門聯動,強化生態環境“兩法銜接”。我市生態環境、公安、檢察等部門連續五年開展嚴厲打擊危險廢物環境違法犯罪專項行動,出臺實施《河源市生態環境部門 公安機關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機制》,不斷加強協作配合,通過召開聯席會議及聯合現場督導等方式有效推進案件辦理工作,打擊了一批涉固體廢物環境違法犯罪行為,有效遏制了我市非法轉移、傾倒和處置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違法犯罪行為高發態勢。探索采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和檢察公益訴訟制度銜接,處理非法傾倒固體廢物違法犯罪行為,印發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關于加強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與司法保護銜接機制的實施意見》等文件,辦理6宗涉固體廢物生態損害賠償案件。
五、探索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加強宣傳教育,提升公眾參與意識
(一)深入開展“無廢城市”建設,推動工業綠色轉型升級。全面開展“無廢城市”建設,系統推進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圍繞“1+3”產業布局,全產業鏈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出臺《河源市“十四五”工業領域清潔生產推行工作方案》,推進工業領域清潔生產實施和提質增效,累計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2家,綠色工業園區1家。近三年累計完成182家企業清潔生產審核,提出方案1863個,減少固廢產生量1352.3噸、危廢產生量12.4噸,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80.57%,危險廢物利用處置率達94.85%,階段性指標全面達成。積極推進“無廢細胞”示范建設,引導社會生產生活各類組成單元參與固體廢物協同治理,全市建成第一批“無廢細胞”56個,“無廢”理念得到廣泛認同,共建共治共享“無廢城市”的格局基本形成。
(二)鼓勵技術研發,拓展工業固體廢物利用處置渠道。近幾年來,我市大力鼓勵和支持礦山企業開展尾礦綜合利用方式研究,擴展尾礦綜合利用途徑,提高尾礦綜合利用率。目前,已有多家采礦企業實施了尾礦綜合利用項目,利用尾礦生產骨料、機制砂石等產品,有效提高了尾礦的綜合利用率。
(三)加大普法宣講力度,提升公眾綠色低碳意識。我市相關部門深入基層開展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普法宣傳活動,到基層政府開展普法宣傳,到企業進行普法或座談,通過普法宣傳增強公眾對固體廢物污染防治的意識,鼓勵舉報違法行為,形成了良好的社會共治氛圍。此外,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政府網站等新媒體平臺,切實加強對固體廢物環保知識的普及和風險提示引導,對非法轉移丟棄固廢違法行為和生態損害賠償典型案例予以曝光,警醒震懾生態環境違法苗頭,形成打擊一起警示一片的效果,提高了公眾對固體廢物污染防治的認識和參與度。
下一步我市將借鑒外市經驗做法,結合我市實際,在管理、技術、政策支持等方面進一步強化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工作,助力循環經濟產業化。重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爭取上級資金支持,搭建我市工業固體廢物信息化管理平臺,進一步健全完善從產生到處置及資源共享的全鏈條動態監管機制;二是引導國有企業積極擔當作為,主動參與我市工業固廢資源化利用體系建設,爭取深化與省屬企業及周邊地市龍頭環保企業的戰略合作,通過引入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加快構建我市工業固廢資源化利用體系,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三是持續推進“無廢城市”高質量建設,積極推動“無廢城市”全民共建共享,加快推進“無廢細胞”建設,充分發揮“無廢細胞”的引導作用,不斷深化共建、共治、共享的“無廢城市”建設文化氛圍。
專此答復,誠摯感謝您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關心支持。
河源市生態環境局
2025年7月31日
(聯系人及電話:陳婷婷,3883720,1892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