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類)
河發改〔2023〕268號
關于河源市政協八屆二次會議第20230144號提案答復的函
民革河源市委員會:
你們提出的關于構建我市現代能源結構體系統籌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提案收悉,經與會辦單位共同研究,現將辦理情況答復如下:
一、提案辦理情況
(一)關于“加快能源結構優化、增強能源保障供給能力”方面
1.大力推進能源結構優化工作。一是積極有序發展光伏發電產業。編制出臺《河源市光伏發電產業發展規劃(2022-2025年)》,指導全市規范光伏發電資源開發;引導推動全市建筑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目前市直、各縣區均組織了政府控制性建筑屋頂光伏開發工作,帶動全市建筑屋頂光伏裝機容量不斷增大。截至6月底,我市納入廣東省2023年地面集中式光伏電站開發建設方案中的5個項目(總裝機容量380兆瓦)均已開工建設,全市光伏發電站累計并網裝機容量892兆瓦(比2020年底的381兆瓦增1.3倍),年發電量約10億千瓦時,極大優化了我市能源供應結構、提升了我市綠色能源供應能力。二是因地制宜開發利用生物質能。以生物質能資源的能源化循環利用和清潔利用為重點,規范建設河源市熱力發電廠、東源縣綜合資源利用中心等垃圾發電項目,統籌解決城市、縣城及其周邊鄉鎮的生活垃圾處理問題;依托生物質資源量、品種屬性及綜合利用趨勢,建設龍川縣順民生物質發電項目。三是加快布局建設抽水蓄能電站。目前,總投資80億元、規劃裝機容量120萬千瓦的岑田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已獲得項目核準,停建公告發布、保護區調整等開工前的準備工作正在加快開展,爭取明年可開工建設。同時,謀劃將龍川佗城抽水蓄能電站項目納入國家《抽水蓄能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重點實施項目。四是推動新能源發電項目能并盡并。統籌新能源發電、配套儲能,送出工程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投運。優化水電資源開發利用,加強對水電站生態流量管理,持續推進老舊水電站更新和技術改造。五是積極謀劃新型儲能發展。開展新型儲能產業發展調研,形成《關于推動我市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意見建議的報告》,就我市加快搶占新型儲能產業新賽道為市委、市政府提供決策參考。同時,在電力負荷高、新能源發電項目集中區域謀劃布局新型儲能項目,編制河源市2023年新型儲能電站年度建設計劃,初步打算將9個新型儲能項目列入年度計劃推進實施。六是優化工業用能結構。推動制造業“煤改氣、煤改電”等清潔能源替代,提高終端用能電氣化;推動天然氣大用戶直供,推進工業園區天然氣綜合利用;持續推動清潔生產,大力推廣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重點推進鋼鐵冶金、水泥陶瓷、礦產資源精深加工及食品飲料等資源型傳統制造業采用先進適用的清潔生產工藝技術和高效末端治理裝備,淘汰落后產能設備和生產工藝,大力推進清潔生產審核,力促產業綠色化轉型。
2.切實增強能源保供能力。一是增強電力保供能力。充分發揮煤電在能源電力保供中的托底作用,常態化督促河源電廠嚴格落實煤炭中長期合同簽訂、履行,密切監測電廠存煤量,確保電廠存煤可用天數達到國家規定的不低于20天要求,并按照調度應發盡發,杜絕機組非計劃臨停現象;加快推進電網建設,今年安排電網基建資金15億元,用于優化完善電網主網、規范強化配網和電力輸出通道、加強負荷中心輸變電工程和送電通道建設,1-6月建成投運500千伏主網項目1個、110千伏主網項目1個、35千伏主網項目1個、10千伏及以下配網項目285個,逐步形成分區供電、互相支持、堅強可靠的電網結構以及“安全可靠、綠色高效、適度超前、綠色開放”的智能電網,同時,大力實施農網鞏固提升工程、鄉村電氣化工程,提升農村電網供電可靠性和電壓合格率,強化鄉村電力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助力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實施《河源市2022至2023年用電負荷管理實施方案》,穩妥有序推進新型電力負荷管理系統建設,深化開展電力負荷管理,積極應對我市可能出現的電力供應緊張情況,最大限度降低有序用電對經濟社會、生產生活的影響;開展電網應急能力演練,組織河源供電局開展2023年防風防汛暨大面積停電應急實戰演練,通過市、縣、現場三聯演的方式,充分檢驗了各級各部門電力應急預案和應急準備情況,有力提升了電力系統保安全、保供應能力,為保障迎峰度夏期間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和電力可靠供應奠定堅實基礎。二是增強天然氣保供能力。積極推進天然氣“縣縣通”工程建設,強化工程建設進展調度,當前,“龍川-和平-連平”項目已進入施工階段,“河源--東源”項目已完成核準工作,預計明年我市各縣區全部通達天然氣長輸管道,將有效提高我市清潔能源的使用比例。三是增強成品油保供能力。出臺實施《河源市成品油分銷體系“十四五”發展規劃(2021-2025年)》,規劃加油站布點40個,進一步完善成品油供應網絡體系,增強我市成品油供應能力。
(二)關于“推進智慧能源建設,建立新型能源系統示范區”方面
1.完善能源科技創新體系。圍繞節能降碳、新能源、數字化智能化改造等技術研發應用,加強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企業等產學研合作,加快建設精電(河源)顯示技術研究院、深能合和電力(河源)研究院、河源市移動物聯網智能終端研究院、河源市自動化與智能控制技術應用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加大燃機、光伏發電、氫能、智能電網等領域核心裝備研制支持力度,依托重點工程推動能源技術裝備攻關和產業鏈融合發展。
2.推進能源管理信息化建設。建立河源市重點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系統,為加強我市重點用能單位能耗雙控管理、提高企業用能管理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提供技術支持。目前,全市共有43家重點用能單位接入系統,節能管理部門可實時在線監測企業用能情況。
3.啟動新型電力負荷管理系統建設。印發《河源市發展和改革局關于落實新型電力負荷管理系統建設有關工作的通知》,啟動我市負荷管理系統建設,依托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有效提升電力需求側管理水平,實現負荷精準控制和用戶常態化、精細化用能管理,保障全市電力供應安全,避免拉閘限電。
4.構建完善綠色制造體系。發揮政策推動和引導作用,加快完善綠色制造體系,以促進全產業鏈和全生命周期綠色發展為目的,以示范試點為抓手,推動工業產品綠色設計和制造,充分考慮原材料、生產、銷售、使用等各個環節對資源環境的影響,鼓勵重點行業應用新材料,開發一批綠色產品,選擇代表性強的企業開展綠色工廠創建,培育發展綠色供應鏈,提升綠色制造專業化能力,逐步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制造體系。高標準規劃和建設園區集中供熱設施、集中污水處理廠及其配套管網、固體廢物收集轉運中心等節能環保基礎設施,開展綠色園區動態監督評價,打造一批國家綠色園區。
5.著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瞄準能源科技和產業變革前沿,加快新能源開發、天然氣水合物、新型電力系統等方面的技術研發,提升優勢領域持續創新能力。從源網荷儲各環節挖掘技術創新潛力,大力推廣應用一批關鍵技術與重大裝備,支撐新能源快速發展,推動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加大燃機、光伏發電、氫能、智能電網等領域核心裝備研制支持力度,依托重點工程推動能源技術裝備攻關和產業鏈融合發展。加強產學研用融合,鼓勵開展技術和應用場景等分類示范、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示范,提升核心技術裝備自主可控水平。推動數字技術融入能源產、運、儲、銷、用各環節,構筑能源系統各環節數字化、智能化創新應用體系,帶動能源系統全要素生產率提高。
(三)關于“大力發展綜合能源服務,強化政策支持”方面
1.健全能源規劃、標準體系。突出規劃引領、強化政策協同,更好發揮規劃和政策的指導作用,創新能源管理模式,編制出臺河源市能源發展、節約能源、成品油零售體系、光伏發電產業發展、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等“十四五”規劃,推進實施高耗能行業重點領域能效標桿水平和基準水平(2021年版)等標準體系,為綜合能源服務發展提供政策支持與標準支撐。
2.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2013年以來,先后出臺《河源市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方案》《河源市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細則》《河源市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辦法》等文件,確定我市水資源管理的三條紅線控制指標。2022年我市總用水量15.27億立方米,萬元GDP用水量和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均實現持續下降,用水效率提升明顯。
3.深化能源領域“放管服”改革。持續推動能源領域簡政放權,承接上級委托或下放的行政許可事項;進一步優化能源領域營商環境,對標對表國際先進持續提升“獲得電力”服務水平,進一步縮短企業獲得電力時間,降低企業用能成本;根據電力市場化改革進程,積極培育售電公司、負荷集成商、虛擬電廠、綜合能源運營商等新型市場主體,構建電能套餐、需求響應、輔助服務、交易代理、增值信息服務等商業模式;發展節能公共服務平臺,引進能效測評、能源審計、節能項目設計、人員培訓、節能量監測、信息咨詢等節能專業服務機構,完善節能診斷、設計、融資、改造、運行管理等服務,提升合同能源管理服務。
4.完善能源安全監管體系。建立健全能源行業數據統計體系,健全能源安全監測預警體系,強化能源行業運行監測分析;制定極端情形下的能源應急預案,增強重特大自然災害、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建立健全能源供應安全風險辨識管控制度,完善隱患排查治理制度;加強石油天然氣長輸管道風險點危險源和高后果區管控,做好油氣管道安全保護;加強大面積停電、油氣泄漏等情景應急演練,提高快速響應能力。
5.厚積資源增強碳匯能力。圍繞綠美河源生態建設總體目標,扎實開展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采取人工促進更新方式分類施策,優化重點生態區域的純林及疏殘林的林分結構,科學合理開展森林撫育,大幅提升森林資源質量,2023年全市林分優化面積37.17萬畝,其中:人工造林1.68萬畝、低質低效林分改造面積23.72萬畝、封山育林11.77萬畝,為我市碳匯資源儲備打下堅實基礎。
(四)關于“突出節能降耗,著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方面
1.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出臺《河源市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問題專項整治工作方案》,強化對新上固投項目節能審查,并將關口前移到招商環節,對屬于“兩高”范圍內的擬招商項目提出意見,為政府招商提供決策;建立“兩高”項目管理臺賬,強化“兩高”項目用能總量及能耗強度監管,防止項目盲目擴大生產。
2.大力推動重點領域節能降耗。一是部署重點用能單位完成能源審計、編制“十四五”節能規劃工作,科學、有序推動重點用能單位節能降耗。二是制定2023年節能監察任務計劃,將高耗能行業重點企業、2021年以來本地區通過節能審查的項目列入重點監察,督促重點用能單位對標行業先進,積極引入新技術、新裝備,加強節能管理,實施綠色化升級改造,降低單位產值能耗。三是推動制造業綠色節能降碳,組織實施一批綠色制造低碳節能技術重點示范項目。今年,中興通訊河源基地節能改造項目工程開工建設,該項目基準能耗為6000萬kwh,項目完工后,預計綜合節能效率為12%,空調部分節能率為30%,總節能量為700萬kwh。四是推廣既有建筑綠色化改造和近零能耗建筑發展。建筑面積0.77萬平方米的龍川縣供電局辦公樓節能改造項目(中央空調改造、合同能源管理)已完工,獲得省住建廳綠色發展專項資金補助35萬元;建筑面積3.13萬平方米、設計已達《近零能耗建筑技術標準》的連平縣文化體育服務中心建設項目二期工程也已開工建設。五是開展節約型機關創建行動,以典型示范帶動公共機構不斷提升能效水平。截至目前,全市398個縣級以上黨政機關中有329個單位通過評審、獲得“節約型機關”稱號,累計創建成功率超過70%,達到省創建進度要求。六是推進節水型機關、節水型高校創建工作。截至目前,已累計建成市級節水型機關44個,創建比例為83%,高于省下達的創建比例不低于80%的年度目標;推進河源職業技術學院開展節水高校建設,按照用水定額落實年度計劃用水量。七是強化全社會節能意識。印發《河源市2023年全國節能宣傳周和低碳日活動實施方案的通知》,動員全市相關單位廣泛開展線上線下節能宣傳,倡導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
3.加快實施終端用能電氣化。印發《河源市2023年電能替代工作實施方案》,重點在工業生產、交通運輸、民用建筑、農業生產、居民生活、電力供應與消費等領域,推廣以電代煤、代油、代氣等電能替代技術,形成節能環保、便捷高效、技術可行、廣泛應用的新型終端電能消費市場,實施以電代煤、以電代油、以電代氣,拓寬電能替代領域,發展綜合能源服務,提高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促進可再生能源全量消納,系統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大力推進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努力建設適度超前、科學布局、安全高效的充電網絡體系。今年1—7月全市新增充電站(點)87個、公共充電樁322個,分別完成年度建設計劃的115%和107%;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累計建成充電站(點)522個、公共充電樁1831個,與“十三五”末比分別增388個、1277個,增幅290%和231%,基本滿足了我市電動汽車在城鄉行駛的充電需要。
二、下一步工作計劃
下來,我局將緊扣坤明書記關于加快打造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河源樣板工作要求,堅持以“綠美河源”為引領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加快探索“兩山”轉化新路徑,全力推進我市綠色低碳發展。
一是推動節能降碳。推動實施《河源市碳達峰實施方案》,有力有序有效做好全市碳達峰工作,確保如期實現碳達峰目標;嚴控“兩高”項目,加強節能管理,強化節能審查,促進能耗強度下降。
二是推動綠色產業發展。加快實施《河源市關于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實施方案》,加強林業碳匯、水經濟產業等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途徑的研究和探索,加快構建綠色低碳的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換通道”。
三是推動綠色能源發展。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拓寬電能替代領域;著力推動光伏發電產業有序發展,引導各縣區通過競爭性配置方式優選投資主體參與光伏發電項目建設,鼓勵各類社會主體投資建設分布式光伏發電,提升綠色能源供應能力。
河源市發展和改革局
2023年9月11日
(聯系人及電話:李灝,3186115)
公開方式:主動公開
來源:能源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