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環函〔2018〕494號
姚家芳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進一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提案收悉,現答復如下:
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業綜合開發規模和鄉鎮工業對資源的利用強度日益擴大,使農村生態環境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為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強化“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實現中國夢的高度,深刻領會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要義和具體路徑。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堅持生態優先的發展戰略,努力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著力治理農村環境“臟、亂、差”現象,農村環境得到一定的整治,但農村環境污染問題仍然嚴峻。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進一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就顯得尤其緊迫。
現就您的提案內容答復如下:
一、我市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開展情況
為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各相關單位同心發力,多措并舉,積極推進各項整治工作。一是持續多年開展了各種形式的環保宣傳教育工作,積極推動群眾參與,特別對農村居民的環保知識普及起到了一定作用。二是積極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全市于2015年建成6個生活垃圾無害化填埋場、94個垃圾轉運站、9872個垃圾收集池,并基本投入運營。有72個行政村、108個自然村建成污水處理設施,我市5縣均采取PPP模式整縣推進村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三是對違法開采礦山進行了有效治理打擊。市環保局對非法排污環境違法行為進行了有效整治,市國土局積極打擊非法開采礦山和推動礦山環境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作等。
二、辦理第20180064號提案所采取的措施和行動
針對您的建議,為繼續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進一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我市采取了相應措施:
(一)持續開展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工作。
一是積極推進環境保護公眾參與。組織開展了“六·五”世界環境日、“環保宣傳月”“環境文化節”等環境公益活動,開展了知識競賽、攝影比賽、圖片展覽、廣場活動、農村環保專題宣傳活動等,大力宣傳農村環保科普知識,向農村基層普及與他們密切相關的農村環保知識,提高農民環保意識。二是開展環境保護主題教育活動。開展環保宣傳“進校園、進社區、進企業、進鄉村”的“四進”活動。舉辦了環保科普展活動、低碳騎行活動、市直環保系統“6·5”世界環境日杯體育競賽活動;“生態環保志愿林”栽種活動、保護萬綠湖環保志愿服務活動,環保主題燈謎節等活動。啟動了“青少年環境知識科普課堂——生命之水”環境教育活動。聯合省環保宣教中心、廣東自然學院、市旅游局、市教育局、萬綠谷等單位舉辦了探索自然?穿越萬綠谷、“粵環保·粵時尚·粵運動”2017年河源環保徒步系列活動。開展了綠色騎行+休漁放生公益活動。開展了環保“五進”公益活動,即環保法規進企業、環保知識進學校、環保生活進社區、環保科普進農村、環境教育進基地,通過開展“進100家企業”“進100場次環保基地”“進100個農村”“進100所學校”“進100個社區”等環保“五進”志愿服務,不斷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傳播環保理念,為倡導綠色生活、節約能源資源、引導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打下良好的基礎。三是向公眾派發環境教育資料。結合每年的環保宣傳月、世界環境日、環保法治主題宣傳、環境文化節等活動,通過舉辦環保圖片展,發放環保袋、環保宣傳冊、宣傳單張、設置環保知識展板等,提高公眾環境保護意識。編印宣傳資料向公眾派發,派發《環境保護法》《廣東省環境保護條例》,編印《一部“長牙齒”的法律——圖說新環保法》小冊子(公眾版、企業版)、《圖說廣東省環境保護條例》、《環保生活》、宣傳折頁等系列宣傳資料共計1萬冊。大規模在全市農村開展環保宣傳工作,向全市共1421個村(居委會),發放環保宣傳海報1500張及環保宣傳手冊80000多本。四是強化新聞宣傳。圍繞環保法律法規、大氣污染防治、污染減排、土壤重金屬污染、農村環境治理等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等媒體向社會公眾宣傳環保工作。五是暢通渠道全民環保。打造環保非政府組織參與品牌,拓寬渠道充實力量。環保活動邀請環保志愿者參加,推進與學校及社會團體的交流,充分依托河源市環境保護協會等參與環境宣傳,動員市民參與環境保護。
(二)積極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大力推動鄉鎮基礎設施建設力度。
一是大力推進農村生活垃圾設施升級改造工作。按照“十三五”規劃和近期市政府對規劃的調整安排,全市擬在2018-2019年規劃新建5個片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東源縣燈塔、船塘、葉潭,龍川縣麻布崗、鐵場),現擬新建的片區垃圾無害化處理場正在開展前期工作。二是建立健全垃圾治理長效管理機制。全市縣、鎮、村三級按照方案要求基本建立完善了垃圾治理長效管理機制,建立了負責垃圾終端處理的隊伍和設施;各鄉鎮成立了環衛管理機構、建立了負責垃圾轉運的隊伍;各行政村基本按照每500人配備一名保潔員的標準組建保潔隊伍,共配備5413名保潔員,保潔員工資基本達到1000元/月以上。三是加大鎮級簡易填埋場整改力度。按照中央環保督察組反饋整改意見的要求,對全市86個簡易填埋場進行初步整治(目前已關停58個),逐步解決了農村存量生活垃圾污染源。經治理,全市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8.82%,全市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85%,農村生活垃圾有效處理率達94.62%,村莊保潔覆蓋率達100%,分類減量比例為51.65%。全市農村環境衛生得到了有效治理,各項技術指標基本達標,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四是推動鄉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目前,全市有72個行政村、108個自然村建成污水處理設施。為加快推進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我市5縣均采取PPP模式整縣推進村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其中:龍川縣為2016年省推進PPP模式整縣鎮村污水處理項目示范縣,項目已動工建設,其中:車田、豐稔主體已開工建設,黎咀、廻龍、赤光、四都、黃布、紫市已進場圍蔽、完成三通一平等工作;登云鎮泵站征地工作已完成,正在進行管網設計;車田、黎咀、鐵場、四都、豐稔、田心、廻龍、黃石、義都、巖鎮、赤光、紫市、黃布、細坳、貝嶺、上坪、新田等17個鎮已完成征地工作;1個村級點主體已動工,村級初步選址已基本完成。和平、東源、紫金、連平縣于2017年啟動項目工作。目前,和平縣處于項目采購階段,已確定社會資本方并簽訂項目框架協議書,正在注冊項目公司;東源縣處于項目采購階段,目前已完成《東源縣整縣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整治項目PPP合同》簽訂前的相關準備工作;紫金縣處于項目采購階段,已發布項目資格預審公告,正在開展資格預審工作;連平縣處于項目采購階段,已確定社會資本招投標代理,已完成社會資本方資格預審工作。至2018年3月,全市31個鄉鎮建成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共32座,合計處理能力35.455萬噸/日,全市污水管網約754公里。2017年市區污水處理率為94.10%;全市城鎮污水處理率為81.47%。
(三)切實加強和完善控制鄉村企業環境污染
對非法開采環境違法行為進行嚴厲打擊。一是對未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未履行建設項目“三同時”制度、礦山開采后水土流失嚴重、未進行植被復綠的非法礦山,報請政府依法進行關閉;對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礦山企業,由于歷史原因未完善環保審批手續和其他手續的,要求當地政府積極與有關部門協調,完善相關手續,不能完善相關手續的,依法進行關閉;二是對有環保合法手續的礦山,加強日常監管力度,督促企業加大環保投入,完善相關治理設施,對礦區公路主要路段進行硬底化,消除雨天因路面泥漿污水到處橫流現象,嚴格按照礦區土地復綠方案和水土保持方案落實生態環境治理措施,防止水土流失;三是對環保設施不完善、排放污染物不達標的,報請當地政府實施限期治理或整改,不能依期完成治理或整改任務的,堅決予以關閉;四是按屬地管理原則,要求連平縣、東源縣政府對影響萬綠湖水質的南坑溪附近非法采礦點進行整治的基礎上,繼續保持高壓打擊態勢,加強巡查,發現有死灰復燃的非法采礦點,堅決予以關閉,確保萬綠湖水質不受污染;五是建立聯動的執法機制,按照“政府統籌、部門配合、整體聯動”的原則,各相關部門抓好對礦山的管理。
(四)建立環境保護工作的公眾參與機制。
全力暢通渠道全民環保,打造環保非政府組織參與品牌,拓寬渠道充實力量。環保活動邀請環保志愿者參加,推進與學校及社會團體的交流,籌劃各種環保宣傳活動下鄉下鎮,調動鄉鎮居民積極性,參與度,普及宣傳發展生態文明鄉村建設理念,充分依托河源市環境保護協會等參與環境宣傳,動員市民參與環境保護。
(五)加強礦區環境整治和生態保護,對非法開采環境違法行為嚴厲打擊。
積極推動礦山環境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打擊國土資源違法行為。一是加強礦山清理、環境恢復治理,推進綠色礦山建設。開展了全市礦山到期清理整頓、環境恢復治理工作。通過加強礦山生產監管、定期巡查、清理整頓、礦山整合、有序退出生態紅線區域等方式,對礦山企業違法違規開采、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和復墾復綠不到位等方面進行全面檢查整治,有效提高礦山企業的綠色、健康發展,同時保證了礦區及周邊人居環境不受干擾、污染。按照“青山綠色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綠色理念及全省的工作部署,全面推進我市綠色礦山建設工作,計劃到2020年全市建17個綠色礦山,使礦山采礦活動與生態環境和諧統一,消除采礦活動對環境和生態造成的巨大負面影響。其中連平縣大頂鐵礦已經完成了綠色礦山建設。二是嚴格執法,強化農村國土資源管理輿論引導。嚴肅查處農村非法用地、用礦行為,減少因違法行為導致的生態環境破壞現象。同時強化源頭防控工作,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鄉村用地管理保護知識宣傳教育,讓廣大農民群眾進一步了解違法用地和非法采礦的危害性,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積極主動參與到農村環境保護的活動中來。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盡管我市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需擴大戰果。您對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進一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力度提出了很好的建議,下一步,我市將以這個建議的辦理為契機,統籌協調各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大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力度。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繼續加大環境保護宣傳力度。將加強農村環保宣傳,充分利用電視臺、電臺、報紙、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宣傳欄等各種媒體渠道,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村環境保護知識和政策法規的宣傳,提高村民的環境意識,調動村民參與農村環境保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推廣綠色生產、生活和消費方式。開展環保“五進”志愿服務系列公益活動。
(二)大力推動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明確職責落實建設責任,繼續積極推動鄉鎮環保基礎設施的建設。鼓勵多方籌措資金,破除資金制約瓶頸,充分調動社會資本參與。擴大污水處理設施、污水管網、垃圾處理站等建設力度,科學合理選擇建設路徑,因地制宜選擇處理工藝,規范新農村建設工作中的改廁建設,確保化糞池按三級化糞池標準建設。
(三)完善鄉村企業環境污染的法制建設。要轉變環境保護法制建設觀念,積極推動對現行環境立法的重新整合,創設適應新農村建設要求的調整農村生態安全及鄉村企業環境管理的法律機制。構建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法制體系,完善農村環境和資源保護基本法,促進農村可持續發展。
(四)建立環境保護工作的公眾參與機制。加大力度推動環保科普進農村、環保知識進學校、環保生活進社區,引導、鼓勵各階層人士積極參與環保志愿活動,共同履行環保責任,營造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大環保”宣傳氛圍;同時充分發揮和調動市環保志愿者協會的積極性和能動性,擬開展“環保知識下鄉”、“我為環保獻一策”等系列活動,編印和派送宣傳資料等形式加強農村環境治理的宣傳,提高村民的參與度,使村民成為改善農村環境的生力軍。
(五)實加強礦區環境整治和生態保護。結合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的工作要求,積極開展打擊偷采濫采挖礦產資源等環境違法行為;發揮聯合工作機制的效用,積極配合相關職能部門開展礦山整治行動;落實轄區政府的整治責任主體,針對非法開采行為的特性,作為基層政府,對偷采濫采挖礦產資源的行為,要及時發現,及時打擊,建立長效機制,落實責任單位和責任人。
(六)把好環保準入,防止污染轉移。認真貫徹環保法律法規和政策,嚴格控制“兩高一資”項目,把好環評準入關。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認真落實環境保護部提出的“四個不批、三個嚴格”的規定,切實做到不越權、越級審批,不降低評價標準,對環境敏感的建設項目實行環保審批公開制度,從源頭上控制新污染源的產生,嚴防污染向農村轉移。同時,結合我市實際和省政府差別化產業政策等規定,出臺了《河源市產業環保準入條件和項目環保準入實施細則》和《河源市推進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工作方案》,實施差別化環保準入,促進區域經濟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最后,感謝您提出的建議!希望您一如既往地關心支持我市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特此答復。
河源市環境保護局
2018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