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文函〔2022〕131號
黃桂偉代表:
您提出的關于提升中小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認知的建議收悉,經綜合市委宣傳部和市教育局意見,現答復如下: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強化中小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不僅有助于其豐富文化生活、提高實踐能力,還能夠使其在感悟非物質文化中增強文化自信,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基本情況
我市現有縣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14項,其中國家級2項、省級29項、市級111項;設有非遺保護中心7個,建有非遺展館(廳)7個、非遺傳承基地16個。
近年來,我市不斷加大非遺在中小學生群體中的傳播普及力度,具體體現在:一是計劃先行作保障,聯合市教育局印發了《河源市優秀傳統文化藝術體育進校園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明確了工作內容和工作目標,有組織、有計劃、有效率地在學校弘揚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穩步開展“非遺進校園”系列活動;二是活動開展求實效,積極組織開展“非遺少年說”“戲曲演出進校園”“非遺小課堂”等活動,讓青少年在參與講好非遺故事、觀賞戲曲演出、學習非遺文化的過程中提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知。2020年至今,已3次組織全市中小學開展“非遺少年說”故事征集活動并推薦19個作品參與省“非遺少年說”青少年展示展演活動;全市開展數百場送戲曲進校園活動;超過20個非遺代表性項目進入中小學校課堂教學。三是校園文化顯特色,隨著“非遺進校園”活動的深入開展,學校的傳統文化氛圍日漸濃厚。其中,紫金縣富士康希望小學推廣“花朝戲”藝術獲得“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廣東省中小學第五批藝術教育特色學校”等稱號;源城區康寧路小學開展傳承“客家貓頭獅舞”項目獲得“廣東省中小學第三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校”稱號。
二、下一步工作重點
我們將結合您的建議繼續會同市委宣傳部、市教育局及有關部門做好非遺在中小學生群體的傳播普及工作。
(一)廣泛舉辦非遺展示活動
廣泛舉辦面向中小學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活動,不斷豐富在校內開展非遺宣傳展示的方式,通過線上線下專欄宣傳、專題講座、圖片展覽、實物展品展示、文字解析、講解說明、動態展演、櫥窗及板報展示、新聞報道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和非遺保護相關法規及政策,多層次立體化展示我市非物質文化,豐富中小學生課余活動的同時普及非遺知識,進一步激發中小學生對非遺的興趣。
(二)積極推動非遺普及教育
常態化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在中小學積極開展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傳統體育、傳統美術、傳統技藝等非遺項目進校園活動。一方面,推動非遺教育在全市中小學校普及,明確學校的主體角色,鼓勵學校將非遺資源轉化為課程資源,指導學校建立完整的非遺課程體系,探索建立非遺項目與學校音樂、美術、體育等課程教學和課間活動結合模式,如結合蹴球、陀螺、貓頭獅舞、席拳棍術、藍家拳等傳統體育、舞蹈,創編并推廣適用于中小學大課間、陽光體育的體育舞蹈項目,實現非遺活化利用。此外,繼續支持學校開設非遺課堂,協調忠信花燈傳統技藝、泥雞泥鴨傳統技藝、木雕工藝、樓鎮彩扎、客家山歌、客家童謠等非遺代表性項目進中小學,通過教師和非遺傳承人講授、中小學生動手實踐操作等方式,培養一批非遺愛好者。另一方面,持續做好送戲曲演出進校園工作,組織花朝戲、采茶戲、山歌劇、手擎木偶戲、提線木偶戲等地方戲劇劇目和曲藝節目到學校演出,讓中小學生感受傳統地方戲曲魅力,提升戲曲藝術鑒賞能力。
(三)開展非遺相關實踐活動
創新開展非遺相關實踐活動,推動非遺傳播工作落實落細。一方面,積極舉辦多形式的中小學生非遺學習成果展示展演活動,激發學生傳承和保護非遺熱情,檢驗各部門非遺傳播工作效果,在創新發展和創造運用中弘揚非物質文化。另一方面,支持學校定期開展非物質文化研學活動,統籌安排中小學生到非遺代表性項目所在地、非遺傳承基地、當地非遺展館展廳開展研學實踐教育活動或研學旅行,體驗桂山茶傳統制作技藝、客家糯米酒傳統釀制技藝、墩頭藍紡織技藝、龍川古法榨油技藝等傳統技藝,引導中小學生在文化互動體驗實踐中感悟地區文化特質,感受非遺的魅力。同時,要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和完善非遺傳承體驗設施,形成包括非遺館、傳承體驗中心(所、點)在內,集傳承、體驗、教育、培訓、旅游等功能于一體的非遺傳承體驗設施體系,為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提供更多非遺相關的選擇。
專此答復,誠摯感謝您對提升中小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認知工作的關心支持。
河源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
2022年7月5日
(聯系人及電話:黃維瑋,3389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