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類)
河發改社會函〔2022〕296號
關于市八屆人大一次會議第20220120號代表建議答復的函
何艇代表:
您提出的《關于加快我市康養產業發展的建議》提案(第20220120號)收悉。經綜合市委組織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市商務局、市衛生健康局、市醫保局、市稅務局等單位意見,現答復如下:
河源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論述,以及省委、省政府賦予河源“爭當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排頭兵”的戰略定位,緊抓“雙區”和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建設機遇,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充分發揮河源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和區位交通等優勢,以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積極培育發展康養產業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打造康養產業全產業鏈,努力將河源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休閑之都、康養勝地,推動我市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奮力建設幸福和諧美麗河源,聚力打造生態經濟發展新標桿。
一、強化頂層設計
我市印發了《關于加快健康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河府〔2017〕24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初步建立起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養老服務體系。市發展改革局正在編制《河源市康養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謀劃河源未來五年康養產業發展重點和發展布局,結合河源旅游客源市場現狀,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充分挖掘康養產業優勢資源與發展潛力,推動養老、旅游、醫藥、體育、食品等多產業融合發展,重點開拓“雙區”和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的核心市場以及拓展周邊省、市的市場,打造“全域生態康養勝地”“大灣區慢生活體驗基地”,推動河源康養產業高質量發展。市衛生健康局制定了《河源市中醫藥康復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實施方案(2021—2025年)》,穩步推進中醫藥康復能力提升工程。市民政局制定了《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實施意見》,通過招商引資,有效盤活國有閑置建筑資產,打造“醫—養—康—護”四位一體的新型養老產業園,推進“醫養結合”改革發展。
二、提高康養發展水平
(一)加強醫療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河源市中醫院二期內科大樓建設項目有序推進,和平縣中醫院新院、紫金縣中醫院二期工程項目投入使用,連平縣中醫院異地新建項目、東源縣中醫院中醫專科綜合樓建設項目即將完工,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可及性大為提升。紫金縣、連平縣、龍川縣3縣建成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全市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完成中醫綜合服務區(中醫館)建設,100%鄉鎮衛生院、100%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00%社區衛生服務站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深入推進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建成6個縣區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基地。依托縣級中醫院建設廣東省中醫藥適宜技術視頻網絡平臺外,每個基地最少開展中醫藥適宜技術培訓1次,培訓的重點內容包括針類、刮痧、拔罐、穴位敷貼、中醫推拿和敷熨熏浴類技術等,中醫藥適宜技術基本實現全覆蓋。
(二)醫養服務日趨完善。2020年,全市醫療機構2009家,擁有床位數18643張,每千人口擁有醫療機構床位數6.57張。公立醫療機構1165家,其中醫院26家,住院床位數7955張,占全市床位數的42.67%。每千人口擁有執業醫師數2.43、全科醫師數4.01、注冊護士數3.17。河源建有星光老年之家33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2個、鄉鎮家庭服務中心3個、社區公共服務站112個、服務覆蓋率64%。擁有社會福利院6間、敬老院94間、民辦養老機構3間,建設農村頤養居18個、農村幸福院167個,農村社區公共服務站603個、覆蓋率64%,養老機構床位6968張,現有護理工作人員404人,入住老人1241人。普惠型80歲以上高齡老人津貼制度實現全覆蓋,支持社區居家和農村醫養結合工作,推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
(三)積極探索醫養結合養老新模式。連平縣中醫院積極創新,率先在中醫院設立醫養中心,推進醫養結合新型醫療服務模式,較好解決了連平縣失能五保老人的護理和醫療問題。該院通過對失能五保老人集中供養和統一管理,提供醫療和專業護理的雙照顧,做到吃、住、醫療、康復、保健、休閑融合為一體。該院以解決失能五保老人的醫養結合模式得到了省衛健委的好評,并在2021年全省醫養結合工作現場會上作經驗介紹發言。該院做法同時得到了南方衛視和河源日報的專題報道。2022年,我市將推廣連平縣中醫院醫養中心模式,爭取在其他縣區各選1家公立醫療機構設立醫養中心,以全面解決全市失能五保老人的護理和醫療問題。
三、積極推動康養產業項目建設
根據《廣東省促進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發展的實施方案》,我市積極推動發展“中醫+康養”產業,大力加強醫養結合機構建設。我市已依托森林、溫泉等特色資源打造一批中醫健康養生文旅項目和產品,成功引進一批如巴伐利亞莊園、客天下水晶溫泉度假區、東江源休閑觀光中心項目、康泉十八國際生態旅游城、新伊源康養基地等一批知名品牌保健養生重點項目,進一步提升康養服務硬能力。目前,巴伐利亞莊園、春沐源嶺南生態小鎮、康泉十八生態旅游城一期已建成開業,東江源休閑觀光中心、康泉十八生態旅游城二期、響水國際旅游度假區、新伊源康養基地等重點項目正在加快推進中。
四、健全人才培養體系
(一)強化醫學教育。我市有兩所培養醫療衛生類人才的中職學校(河源市衛生學校、東源衛生職業技術學校),其中河源市衛生學校是國家級示范中職學校,開設有中醫康復技術、中醫護理等9個專業,在校生5369人。其中護理和藥劑專業被列為省重點建設專業,均列入“雙精準”示范專業建設名單。東源衛生職業技術學校開設了護理專業,在校生1015人,東源衛校將在2022年秋季擴大招生規模,增設藥劑和康復技術專業。兩所學校將為我市康養服務行業輸送大量適用性人才。
(二)推動科研教學工作。推進河源市中醫院建成廣東省第二中醫院住院醫師規培協同基地。每年開展基層衛生技術人員中醫藥知識與技能培訓、中醫全科醫生培訓。推動建設市級省名中醫傳承工作室2個,開展兩批市名中醫師承項目。
五、推動產業融合發展
(一)加快發展“康養+醫療”產業。引進和培育專業健康體檢機構。支持醫院附屬健康體檢中心單獨設立檢查區,提高服務水平和質量。推動醫療與大數據結合,探索建設第三方體外診斷中心、醫療大數據中心、健康查體中心、健康檔案和信息采集中心、分子診斷信息中心、健康小屋等,打造智慧醫療示范社區,為亞健康人群提供全面專業化醫療檢查檢測服務。以巴伐利亞莊園為載體,建設健康養生院、深圳市中醫藥巴伐利亞分院等醫療保健項目。
(二)大力發展“康養+旅游”產業。發展森林康養旅游,依托豐富優質森林資源,打造森林療養精品產業和高端業態。支持河源市野趣溝森林康養基地、和平弘順森林康養基地、和平縣古樹森林康養基地、東源新溪森林康養基地等森林旅游地開發森林自然療養、亞健康理療、職業病康復、特定病種康養等服務項目。開展綠色種植、森林音樂治療、森林瑜伽等森林康養活動,提供獨立安靜的氧療體驗,加強養生服務。發展溫泉康養旅游,利用生態環境、自然風景優勢,豐富溫泉休閑產品,打造集休閑度假、康體保健、觀光娛樂為一體的溫泉休閑度假目的地。沿溫泉河道打造溫泉風光游,開發溫泉水漂流、溫泉魚吧、溫泉桑拿等休閑項目,配備溫泉游泳池、網球場、保齡球館、桌球等體育娛樂設施,完善休閑保健產業鏈。
(三)創新發展“康養+互聯網”產業。通過組織實施社會發展領域科技計劃項目,鼓勵引導數字化技術成果等在康養產業應用示范,大力培育發展智慧康養產業。促進健康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建設一批智慧健康創新平臺、孵化器,培育一批服務于健康產業的信息技術企業。推進智慧醫療、智慧旅游、智慧養老等涉及全民健康服務的應用系統開發建設并互聯互通。重點發展遠程醫療、個性化健康管理、互聯網+護理服務、互聯網+健康咨詢、互聯網+健康科普等智慧健康服務。
六、下一步工作措施
接下來,我們將充分發揮我市發展康養產業的多重優勢條件,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對河源爭當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排頭兵的戰略目標,牢牢抓住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戰略機遇,全域全面融入“雙區”建設,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路徑,積極發展生態旅游、康養產業等業態,加快推進幸福和諧美麗河源建設。
(一)挖掘產業發展新模式。積極探索“康養+”合作模式,搭建產業融合平臺,差異化發展運動醫療、康復療養等新業態,開發森林度假療養、田園休閑康養旅游、體育健身游等特色產品。
(二)加強本土人才培養。培養產業創新型人才。抓好產業人才培育和產業發展需求對接,積極引進中山大學醫學院、南方醫科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廣州醫科大學等高校在河源建立實習實訓基地,加快培養生命科學、生物工程、醫學、藥學等領域的學習型、應用型與創新型人才。
(三)搭建智慧康養平臺。強化市域內人口、公共衛生、醫療服務、醫療保障、藥品供應、綜合管理等數據采集。完善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等數據庫。積極接入省內醫療衛生機構,橫向聯通同級衛生健康相關信息平臺,縱向聯通上下級全民健康信息平臺,促進區域相關醫療機構之間的數據交換。整合養老、醫療、康旅、健康教育與管理等多項康養產業線上服務功能,提供高端、便捷、智慧化的康養服務。
專此答復。
河源市發展和改革局
2022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