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環函〔2022〕85號
關于市八屆人大一次會議第20220036號代表建議答復的函
張思代表:
您提出的《關于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收悉。我局作為主辦單位,高度重視,召集局相關科室召開了專題會議進行了認真研究,并積極主動協調市有關單位共同商討辦理,經綜合各縣(區)人民政府(管委會)、市城管綜合執法局、市衛生健康局意見,現答復如下: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堅定不移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牢固樹立“生態環境就是河源的核心競爭力”理念并付諸行動,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作為重要政治任務、作為踐行“兩個維護”的具體行動、作為重中之重工作來抓,全力以赴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狠抓中央和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圓滿完成省下達我市的各項生態環境保護目標任務,連續多年在省環境保護責任暨污染防治攻堅戰考核中獲評“優秀”等次。目前,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保持優良,其中水環境質量和大氣環境質量均保持全省前列,生態環境狀況指數(EI)連續十年為“優”、排名全省前列,2021年綠色發展指數躍升為北部生態發展區第一,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續增強。
一、關于工業需要合理布局問題
近年來,我市積極統籌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堅持經濟建設、城鄉建設與環境建設同步推進,引導新建項目進入工業園區、污染物集中統一,堅定走“園區式、低污染、效益好”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努力以高水平生態環境保護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目前,我市經省人民政府批準的工業園區有8個,分別是:深圳(河源)產業轉移工業園、深圳大鵬(河源源城)產業轉移工業園、深圳寶安(龍川)產業轉移工業園、深圳鹽田(東源)產業轉移工業園、深圳福田(和平)產業轉移工業園、河源江東新區產業轉移工業園、廣東連平縣產業轉移工業園、紫金縣紫城工業園。
各縣區按照“統一規劃、集中控制、方便管理”等原則,建設有各自特點的工業園區。各工業園區根據各自產業規劃特點,引進不同類型工業項目,如:深圳(河源)產業轉移工業園重點發展手機及其零配件、電子、通訊、機械和新材料等低能耗、低污染、技術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的項目;深圳福田(和平)產業轉移工業園主導產業為鐘表制造業;深圳寶安(龍川)產業轉移工業園則重點發展電子科技和空氣能類產業。
為確保各工業園區及企業各類污染物穩定達標排放,我市通過環境影響評價、“雙隨機、一公開”執法監管、排污許可清單式管理等制度,規范企業排污行為:一是我市8個工業園區均配套建設了園區集中污水處理廠,入園企業產生的工業廢水經企業自建污水處理設施處理后,會同園區生活污水進入園區集中污水處理廠進一步深度處理后排放;入園各涉企工業企業按照環境影響評價及批復要求,配套建設廢氣處理設施,廢氣經處理后排放。二是嚴格執行“雙隨機、一公開”制度,全面落實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公示、執法全過程記錄、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三項制度”。三是推動實現固定污染源全要素全過程“一證式”管理,加強對排污單位的精細化監督管理,規范企業排污口規范化建設、污染治理設施運行和維護、污染物排放控制等管理工作。
二、關于工業企業環保檢測問題
目前,我市工業企業污染物排放監測工作主要分為生態環境部門監督性監測、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控監測和企業自行監測三種,是依法依規監督工業企業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技術手段,對于偷排、漏排、超標排放等違法排污行為嚴格按照法律法規規定要求嚴肅查處。一是廣東省河源生態環境監測站每年定期組織開展對我市重點排污單位開展監督性監測,并將監測結果依法在政府網站公開公示。二是嚴格按照《排污許可證申請與核發技術指南》及《排污許可管理條例》等相關規定,要求重點排污單位安裝在線監控監測設備,我市目前已有59家重點企業安裝了在線監控監測設備并與生態環境部門聯網,實行污染物排放24小時監控。三是根據排污許可證管理規范,要求企業制定自行監測方案并委托第三方檢測機構開展自行監測,監測結果定期報生態環境部門備案;根據《河源市環境監測社會化改革實施方案》和《河源市社會環境監測機構管理辦法(試行)》,為規范、有序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環境保護管理領域的環境監測服務供給,建立了《河源市社會環境監測機構名錄庫》,目前已有59家符合條件的社會環境監測機構進入我市轄區開展監測業務,環境監測服務市場進一步放寬。
三、關于加大垃圾分類宣傳力度問題
我市印發了《河源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實施方案》,加快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生活垃圾處理系統,形成以法治為基礎、政府推動、全民參與、因地制宜的垃圾分類制度,不斷提高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水平。
(一)強化黨建引領。市城管綜合執法局協調市委組織部、團市委,發動全市黨員回社區“報到”,在全市51個社區組建“黨團志愿者隊伍”,深入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入戶宣傳和志愿者服務活動,切實發揮示范帶頭作用,努力當好生活垃圾分類的實踐者、宣講者、推動者、監督者。同時,協調教育部門,在全市中小學開展學校、家庭、社區互動實踐活動,評選“分類小專家”“分類文明之家”,樹立生活垃圾分類先進典型,凝聚榜樣力量,激發分類熱情。
(二)健全法規制度。印發《河源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評估辦法(2021-2022年)》《河源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評估辦法(試行)》《河源市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創建指引(試行)》等文件,加快起草《河源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河源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四級聯動實施方案》并廣泛征求各部門意見,同時協調住建部門和自然資源管理部門,擬訂將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設施建設納入老舊小區改造和新建物業小區項目的指導性文件。
(三)廣泛宣傳發動。一是市城管綜合執法局在全市開展線上征集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吉祥物形象設計活動,通過開展線上征集、群眾投票、專家評選等手段,選出“河小龍”(恐龍之鄉)、“河小桃”(萬綠湖“活化石”生物)為生活垃圾分類吉祥物,不斷擴大知曉率、提升參與率。二是制作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八大場所”視頻指引,在抖音小視頻、微信朋友圈、物業小區和主干道廣告電子屏等新聞媒體滾動播出,為市民提供科學、直觀的分類方法,進一步提高分類準確率。三是在住建部掛鉤的2個示范小區試點居民分類積分獎勵措施,推動定時定點分類投放垃圾落地見效,有效引導和促進居民科學分類。四是我市生態環境系統通過“六五環境日”“全國低碳日”等活動,以上下聯動、多方參與、媒體協作的形式廣泛深入宣傳生態環境保護和垃圾分類的重要性,今年以來全市生態環境系統共舉辦線上線下活動約30余場,有效提高社會公眾和企事業單位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四、關于要壯大節能環保產業問題
一是嚴格落實國家、省有關的產業政策。持續優化產業結構,深入調整產業布局,加強能源結構調整,嚴格把好項目準入門檻,嚴格控制審批高能耗、高污染項目;積極推動新能源、清潔能源項目建設(如光伏發電項目、陸上風電項目、抽水蓄能電站項目、東源天然氣熱電聯產項目等均納入省“十四五”能源發展規劃),不斷優化能源供給和消費結構,推動我市能源行業健康發展。二是強化大氣污染物排放管控。制定我市鋼鐵企業超低排放改造計劃,實施工業爐窯大氣污染綜合治理,目前已推動23家涉工業爐窯企業共計30條爐窯達到B級管控級別,有效降低污染物排放。三是全力推進工業清潔生產,積極開展清潔生產工作。我市印發了《關于公布2021年度應依法開展清潔生產審核企業名單的通知》,按要求督促企業開展清潔生產改造并組織專家進行現場審核評估/驗收,2021年度全面完成了24家企業清潔生產改造審核任務,共組織培訓企業員工4862人次,提出清潔生產方案480個,每年可節省綜合能耗540.454噸標煤,減少廢水排放量26185.4噸,節水49997.59噸,節油107.6噸,節電307.6952萬度,節天然氣0.0015萬m3。目前,正在按照《關于公布2022年度河源市重點企業清潔生產審核完成情況的通知》要求,持續推進2022年度清潔生產審核工作,使企業通過實施清潔生產審核實現“節能、減排、降耗、增效”的目標。
五、關于要加大水質監督和檢測問題
我市高度重視水環境質量監督和檢測工作,2021年全面完成了國考省考及市控斷面水環境質量監測工作,監測結果表明,河源市水環境質量保持優良。國考省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保持100%。新豐江水庫水質穩定保持Ⅰ類水標準,先后入選“中國天然氧吧”“2021年廣東十大美麗河湖”;東江干流河源段水質長期保持I-Ⅱ類,2022年東江入選全國“最美家鄉河”。同時保障國控、省控水站的儀器設備運維及基礎設施正常,做好數據分析和應用,有力保障了河源市水質狀況。
根據《廣東省衛生健康委辦公室關于印發2021年廣東省城鄉飲用水衛生監測工作方案的通知》(粵衛辦疾控函〔2021〕20號)要求,2021年我市范圍內應設監測點數322個,實設監測點368個,監測水廠除市水廠、勤誠達水務水廠等大型水廠外,鄉鎮(農村)等部分小型水廠同樣納入監測范圍,各縣區鄉鎮均有設1-2個監測點,衛生健康部門將每季度城區水龍頭水監測情況在政府信息公開平臺上公開。各縣區監測人員均有相應的采樣員資質,經培訓合格開展監測工作,同時結合第三方檢測機構力量開展檢測工作,如龍川縣2021年以來共計監測城鄉飲用水、用戶水龍頭水、市政供水工程、農村集中供水等水樣338份,委托第三方檢測機構檢測城鄉分散式供水水樣170份,切實保障居民飲用水安全。
六、下一步工作
我市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黨的十九大及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以法律法規為準繩、以人民滿意為目標、以人民受益為動力,向縱向深推動我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以新擔當、新作為奮力開創我市生態環境監管工作新局面。
(一)嚴格按照省、市關于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要求,按照“提前介入,跟蹤服務”的原則,嚴把項目環保準入關,加強對建設項目環評審批服務工作,引導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入園集聚發展。
(二)強化執法監管,督促企業落實環境保護主體責任,嚴格按照《排污許可管理條例》等排污許可管理規定,強化企業監管,確保污染治理設施正常運轉,各項污染物經處理后達標排放。對未按要求組織開展自行監測、污染治理設施不正常運轉、超標排放的企業將嚴格依法處理。
(三)嚴格實施生活垃圾分類各項規章制度,以中心城區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為抓手,繼續加大宣傳引導力度,充分利用好宣傳媒體,聘請第三方檢查督導公共機構,定期組織開展“五進”宣講活動,組織志愿者進行桶點督導服務,全面提升我市居民生活垃圾分類知曉率、參與率、準確率。
(四)牢固樹立綠色、低碳、循環的發展理念,強化節能減排,加快發展綠色經濟和循環經濟,推動節能環保不斷發展壯大。加大對企業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引導企業加大環保資金投入,不斷提高污染治理水平。持續推進轄區企業提高清潔化生產改造水平,努力實現“節能、減排、降耗、增效”的目標。
(五)組織開展二次供水設施基本情況摸底調查,加強二次供水衛生監督管理,提高水質監測檢測力度和質量管理,確保居民飲用水衛生安全。
專此答復,誠摯感謝您對河源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關心與支持。
河源市生態環境局
202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