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衛健案函〔2021〕16號
李燕代表:
您提出的關于進一步提升醫療機構服務質量和醫療水平的建議收悉,現答復如下:
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醫療衛生工作,醫療機構總量和床位數量快速增長,醫療資源和醫療服務能力均得到較大提升,基本實現“病有所醫”。
一、基本情況
(一)全市醫療資源現況。截至2020年底,全市醫療機構2267間(醫院72間、基層醫療機構2195間)、編制床位數18255張、執業(助理)醫師數6558人、注冊護士數8995人;目前醫療資源部分指標和《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指導性指標分析見表1,2020年醫療資源同比2015年增長增幅情況見表2。
表1
表2
(二)床位資源使用情況。2020年數據統計顯示,全市編制床位數18255張,實有床位數18643張,病床使用率56.37%(其中醫院62%,基層醫療機構41%),出院者平均住院日7.6日(其中醫院8.1日,基層醫療機構6日)。
(三)市縣域住院情況。河源市市域內住院率90.4%;縣域內住院率80.9%,其中龍川縣90.9%、和平縣82.9%。我市市外住院病人流向主要為廣州市、惠州市,市外住院病人科室前三位內科25.1%、外科27.6%、腫瘤科15.1%,市外住院病人疾病主要為惡性腫瘤、腦血管病、心臟病、骨折、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糖尿病、良性腫瘤、肺炎、老年性白內障。
二、主要做法
(一)完善醫療服務體系,提高醫療服務質量
一是有序合理推進醫聯體建設。為促進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資源下沉,以市級醫院為龍頭,組織制定專科聯盟建設年度計劃,已成立以市人民醫院牽頭的胸痛、卒中、創傷、影像、骨科專科聯盟,以市婦幼保健院牽頭的新生兒、產科、乳腺專科聯盟,以市中醫院牽頭的中西醫結合骨科、康復科等專科聯盟,以建促進牽頭單位能力提升,充分利用專科優勢,分別與縣區醫療機構和部分社會辦醫療機構簽訂框架協議,通過技術交流、人才培訓、業務指導等方式促進優質資源縱向流動,有效提升我市醫療機構整體服務能力。二是完善我市醫院等級評審工作,以評促建、以評促改、評建并舉,推動醫院提高醫療質量。2016年,河源市人民醫院成功創建“三級甲等”綜合醫院;截至目前全市共評(復)審7家二甲醫院,推動市婦幼保健院和市中醫院“三甲”創建工作。三是開展年度醫療質量評估工作,我局每年組織市醫療質量評估組評估所有二級以上醫療衛生機構和按照不少于5%的比例抽評二級以下醫療衛生機構,各縣區衛生行政部門負責組織評估其余醫療機構,督促醫療質量持續改進,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就醫安全,確保全市醫療質量和安全管理工作水平穩步提升。四是發揮醫療質量控制中心作用,目前我市已組建21個醫療質量質控中心,開展全市血液透析質量控制、醫學檢驗實險質量控制等專業專項檢查,加強行業質量監督監管。
(二)落實分級診療制度,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
1.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原則,堅持為人民健康服務的方向,制定《河源市加快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實施方案》和《河源市推進醫療聯合體建設和發展實施方案》,明確目標任務,制訂實施計劃。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為切入點,以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分級診療為突破口,通過有效整合優化區域內的醫療衛生資源,推動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和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推動縣域醫療資源的縱向流動,提升醫療服務體系整體運行效率,促使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服務能力、服務效率得到改善,技術水平、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2.近年來,市衛生健康局通過采取每月定期現場督查、督促縣區衛健部門每旬報送重點工程建設進度、每日報送滯后項目建設進度、下發督辦通知、通報項目建設進度等多種方式,全力推動強基工程建設。一是3家中心衛生院升級建設項目均投入使用,紫金縣藍塘中心衛生院、東源縣船塘中心衛生院、龍川麻布崗中心衛生院發熱門診均已建設完工并投入使用。二是積極推進村衛生站建設。全市應建設1251個行政村衛生站,除去各縣區符合省文件精神可不新建村衛生的44個行政村,實際需完成村衛生站規范化建設行政村有1207個,2020年底全面完成建設。
3.全面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我市從2014年在源城區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試點工作,2017年全面啟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截至目前,全市簽約率和重點人群簽約率均達標。通過以簽約服務為基礎,以基本醫療制度為依托、引導和支持患者首先到基層醫療機構就診,提高基層醫療機構首診率。
(三)推動薪酬制度改革
1.開展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全面落實“兩個允許”,建立適合事業單位行業特點的薪酬分配制度。按照“允許醫療衛生機構突破現行事業單位工資調控水平,允許醫療服務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規定提取各項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員獎勵”政策,探索建立適應醫療行業薪酬制度,完善正常調整機制,健全激勵約束機制,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進行分配,著力體現醫務人員技術勞務價值,規范收入分配秩序,逐步實現我市衛生健康行業收入分配的科學化和規范化,增強公益性,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不斷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和水平。
2.開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薪酬制度改革,落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公益一類財政保障,公益二類績效管理”政策。2019年8月,經市政府同意,市衛健局印發了《關于落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一類財政供給二類績效管理的意見》,明確了基層衛生機構實行一類財政供給、二類績效管理的有關政策要求。各縣區結合當地實際,相繼出臺了基層衛生機構綜合改革實施方案,總體進展較順利,都落實了一定的財政保障。源城區、和平縣、東源縣實行一類財政供給二類績效管理,各級財政年人均保障水平分別為12.98萬元、9.23萬元和11.04萬元;江東新區落實了一類財政保障,按收支兩條線管理,人均保障水平13.98萬元;龍川縣、紫金縣當地財政按每人每年3萬元經費落實基本保障,各級財政年人均保障水平分別達到 5.84萬元和5.52萬元;連平縣當地財政在原每人每年定額補助3萬元的基礎上,2021年增加鄉鎮衛生院在職在編人員的年績效工資經費936萬元,各級財政年人均保障水平達到了5萬元。鼓勵通過提供優質服務實現收支盈余,允許按規定提取上年度收支結余部分用于發放獎勵性績效工資,允許自主確定內部績效分配辦法,向臨床一線、關鍵崗位、業務骨干和作出突出貢獻的人員傾斜,探索市場化薪酬分配方式。統籌考慮編制內外人員薪酬待遇,注重兼顧不同編制身份人員之間的待遇水平,推動醫療衛生行業編制內外人員同崗同薪同待遇,最大限度凝聚合力促進醫院和諧發展。
通過建立健全適應行業特點的薪酬制度改革,不斷提升衛生人才待遇,實現待遇留人,激發干事創新的積極性,不斷提升我市衛生健康服務能力。
(四)提高公立醫院精細化管理水平
一是推進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工作。根據國家、省公立醫院績效考核指標,有效推進信息系統建設,不斷規范數據采集和質控;2019年,我市6家參加國家公立醫院績效考核醫院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條件下順利完成績效考核工作;2020年我市繼續擴大納入國家公立醫院績效考核的醫院范圍。二是不斷加強公立醫院黨的建設。河源市人民醫院、河源市婦幼保健院實行黨委書記、院長分設,市直三家公立醫院制定醫院章程并將黨建要求寫進章程,大部分二級以上公立醫院制定黨委議事制度。三是推進以電子病歷為核心的信息化建設。我市2020年電子病歷系統應用水平分級平均級別較上一年提高0.8級,今年將加強電子病歷系統應用水平分級評價工作,明確目標和任務,以問題為導向,切實加強以電子病歷為核心的信息化建設,以更準確更科學的反應各醫療機構的信息化水平和應用程度及臨床使用滿意度。
(五)增強風險防控能力和醫療安全水平
一是全面加強院感防控工作。我市衛生系統高度重視醫院感染質控安全防控工作,特別是在2019年省內外連接發生醫院感染暴發事件和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市上下聯動提高院感意識,先后召開多次視頻培訓會議和專題院感會議,各級各類醫療機構領導高度重視醫院感染工作,將醫院感染工作擺上議事日程,召開全院職工大會,深入重點科室落實院感工作,全市未發生醫院感染暴發事件。二是規范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工作。為維護人民群眾健康權益,我市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嚴格按照《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辦法》《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關于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的實施細則(試行)》等文件執行,成立河源市限制臨床應用醫療技術質量控制中心,對禁止類技術實行負面清單管理,對其他醫療技術嚴格執行備案管理,并向社會公示,自覺接受各級衛生行政部門管理。我市在醫院等級評審和年度質量評估、校驗等工作中均會對各項醫療技術進行質控,及時發現問題并落實整改。三是落實院前急救和疾病應急救助工作。我市反復多次開展形式多樣的急救技能培訓,有序開展院前急救調度工作;嚴格落實一年兩輪次的疾病應急救助工作,對需要緊急救助但身份不明或無力支付的人員實施有序高效救治,確保生命安全。四是抓好血液安全管理工作。我市認真貫徹落實《獻血法》、“一法兩規”等采供血行業法律法規,強化內部管理,提升服務質量,我市采供血事業穩步健康發展,實現了臨床用血100%來自于無償獻血,未發生因輸血感染傳染病引起的醫療糾紛和質量安全事故,較好地保障了全市臨床醫療急救用血的安全和需要。
(六)不斷提升患者就醫體驗
我市通過信息化手段,構建多渠道、立體化的預約就診通道,建立自助掛號和電子叫號系統,目前我市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均能開展非急診預約掛號,部分醫療機構預約診療時段精準到30分鐘內;部分醫療機構提供移動支付、候診提醒、在線查詢檢查報告、健康教育、用藥提醒、出院隨防等便民服務,縮短患者在院逗留時間,切實提高群眾滿意度。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根據國家衛生服務體系規劃、醫療機構設置規劃指導原則等文件要求,結合北京、上海、江蘇等地經驗,均表明醫療規模不是越大醫療質量就越好,應發展與經濟和社會、人口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健康需求相匹配的適宜規模,并全面提高醫療質量,確保醫療安全。
(一)科學合理減量控量
科學合理制定“十四五”規劃、河源市醫療機構設置規劃等文件,嚴控全市醫療規模和醫院單體規模不合理擴張,嚴禁低質量準入和不合理增加床位,對不符合醫療質量管理要求的醫療機構及時降級或關停。
(二)全面著手提質增效
鼓勵引導醫院在發展方式上由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效益,在管理模式上由粗放的行政化管理轉向全方位的績效管理,促進收入分配更科學、更公平,實現效率提高和質量提升。
1.進一步明確醫院功能定位,促進分級診療制度落地。市屬三級公立醫院要著力提升疑難重癥疾病救治能力,不斷提升手術、急危重癥的診療量占比,著力解決我市醫療空白比如生殖醫學、醫美等行業,不斷提高市域住院率。縣級醫院主要提供縣域內常見病、多發病診療,以及急危重癥患者搶救和疑難復雜疾病向上轉診服務。基層醫療機構應醫防并重,落實基層首診、家庭醫生服務工作,為診斷明確、病情穩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復期患者、老年病患者、晚期腫瘤患者等提供治療、康復、護理服務。
2.實施人才發展戰略,傾斜支持緊缺專業快速發展。針對我市醫療人才結構和分布不合理問題,有針對性全面引進和培育提高人才數量和質量。加強政策傾斜支持麻醉、兒科、重癥、病理等薄弱學科,滿足現有患者的基本醫療需求,緩解其對醫療質量發展的制約。
3.醫療醫保聯動提高醫療質量。醫療保障和醫療機構的高質量發展密不可分,加強醫療醫保聯動,充分發揮醫保規范醫療行為提高醫療質量的作用;醫療質量全面提升減少市外住院、小病大治、不合理檢查等醫保資金浪費,提高醫保資金使用效率。
4.加快信息化建設步伐,提高衛生健康服務效率和質量。加快完善醫療衛生健康服務信息化建設,實現醫療衛生機構間信息互聯互通、數據共享,有效減少基層的工作量,減輕一線人員負擔,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
專此答復,誠摯感謝您對河源市衛生健康局工作的關心支持。
河源市衛生健康局
2021年8月31日
(聯系人及電話:黃淑婷,3333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