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旅游局:
李燕等代表提出的《關于加快創建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市,推動“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建議》(案號20180059) 收悉,經研究,現答復如下:
一、佗城概況
佗城,原稱龍川城,是“世界客家古邑、嶺南文化名城”,是秦朝嶺南四大古邑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古城。龍川建制于秦朝公元前214年,是嶺南歷史上建制最早的一個縣,至今已有2232年歷史,是“千年古縣”、“百粵首邑”,南越王趙佗的“興王之地”,素有“秦朝古鎮、漢唐名城”的美譽。1991年佗城被批準為廣東省首批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佗城現在仍保存有秦時的越王井、南越王趙佗故居,唐代的正相塔,宋代的循州治所,明清時代的城隍廟、越王廟、學宮、考棚等100多處文物古跡。考棚是廣東省唯一遺存的古代科舉考試設施,學宮與考棚并存至今的景點在全國范圍內相當罕見,只有廣東佗城和河北定州兩處。而僅4萬多人的佗城鎮,就有179個姓,其中2000多人的佗城村就有140個姓,歷史記載的古祠堂有89間,現仍存48間,被譽為“中華古祠堂博物館”,這有力地證明了古龍川是中原文化與百越文化的結合地。薈萃于佗城的龍川客家山歌、雜技、木偶戲等非物質文化遺存,堪稱嶺南歷史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2011年3月,佗城景區正式成為旅游景區對游客開放,2016年評為國家“三A”旅游景區。
二、保護開發情況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都高度重視旅游產業的發展,實施 “旅游+”戰略,助推龍川經濟社會發展。保護開發佗城就是其中之一。
2010年,我縣以迎接第23屆世客會為契機,投資6000多萬元,加快趙佗古城改造升級工作,豐富了景區的文化內涵,使佗城古城的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佗城景區的牌坊、北城門、游客中心、影劇院、姓氏宗祠、百歲街、中山街、橫街三條歷史街區、南越王廟、越王井、考棚、西門古碼頭、龍川商會、古城墻、景區主道路、路燈、主要線路兩邊門牌等20多個項目進行了改造升級。通過改造,再現了古城昔日的風采,具有比較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突出的歷史價值;進一步完善了景區和圩鎮的交通、綠化、亮化、排污等配套設施。
為更好地保護性開發佗城,讓世界了解嶺南文化,2016年5月,縣政府聘請北京大學陳可石教授為趙佗古城規劃設計總規劃師,并簽訂了佗城客家文化產業園整體規劃與景區長遠發展合作框架協議,并專門安排700萬元專項資金,高規格、高質量重新編制佗城總體和核心區城市設計。召開了《佗城客家文化產業園PPP項目實施方案框架及核心要點》匯報會,明確了項目名稱是佗城國際旅游小鎮PPP項目,目前項目入庫資料編制已完成招標程序,各項工作正在順利推進中。
專此答復。
龍川縣人民政府
2018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