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源代表:
您提出的《關于加強我市蔬菜市場準入監管力度的建議》(第20180024號),市有關部門把我局列為主辦單位,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的通知》(國辦發〔2013〕24號)對食用農產品的監管職責分工“農業農村部門負責食用農產品從種植養殖環節到進入批發、零售市場或生產加工企業前的質量安全監督管理。食用農產品進入批發、零售市場或生產加工企業后,按食品由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監督管理”的規定,經研究,現就農產品生產環節監管答復如下:
我局歷來高度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始終把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抓好農產品生產、確保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同時,積極健全工作機制,明確目標,采取有效措施,切實解決社會關注的難點和熱點問題。去年以來,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認真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監測,統籌推進農業標準化、宣傳培訓等工作,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進一步提升了我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一、加強鄉鎮基層監管監測體系建設。一是建立完善鄉鎮監管機構。種植業方面,建立了覆蓋全市95個鄉鎮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服務機構,其中源城區埔前鎮和源南鎮設立了專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服務機構;另外93個鄉鎮通過在現有的中心鎮或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加掛牌子的方式建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公共服務機構49個,初步改變了過去鎮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缺人員、缺機構的狀況。畜牧業方面,目前,全市所有鄉鎮及源城區源西辦事處均設有動物衛生監督分所(其中和平縣為畜牧獸醫漁業站),加掛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公共服務機構牌子,重點開展“瘦肉精”檢測工作。水產業方面,從2013年起,選擇東源縣船塘鎮和連平縣忠信鎮作為基層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試點鎮,主要開展水產品質量安全快速檢測工作。二是建立完善鄉鎮和農產品生產基地檢測室。積極推動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服務機構和農產品生產基地建立檢測室。去年利用省級菜籃子基地建設專項資金項目,采購了80臺農產品農藥殘留快速檢測儀、55個實驗操作臺、55臺冷藏冰箱和試劑一批免費分發給27個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服務機構和28個蔬菜、水果規模種植基地,并分兩期對相關單位128名檢測人員進行了培訓,建立了55個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服務機構檢測室和企業檢測室并有能力開展速測工作。
二、狠抓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加大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工作力度,認真開展農資打假等五項專項整治行動,嚴厲查處銷售假冒偽劣農資和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使用違禁藥物和添加化學合成物的行為,加強源頭控制,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據統計,去年年全市共出動農業執法人員12826人次,檢查企業6088個(次),整頓農產品市場526個(次),受理舉報案件3件,查處問題125起,立案查處案件29件,結案案件25件,移送司法機關2件,搗毀窩點1個,涉案9人,逮捕1人;查處假冒偽劣農藥245.82公斤、化肥3.35公斤、種子128公斤、獸藥1.55公斤,漁機漁具31臺件,涉案產品貨值4.6萬元,挽回經濟損失6.8萬元。今年截至5月,全市共出動農業執法人員6364人次,檢查企業1971個(次),整頓農產品市場169個(次),受理舉報案件5件,查處問題55起,立案查處案件16件,結案案件11件,案件信息公開3件,涉案6人;查處假冒偽劣農藥62公斤、化肥3件,涉案產品貨值0.77萬元。
三、強化監督抽查和檢打聯動。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打聯動行動,根據每年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和風險監測中發現的問題跟蹤開展監督抽查,及時依法查處不合格產品。我局去年開展了兩次市級監督抽查,共抽查樣品132份,對不合格產品依法進行查處,對使用違禁藥物的2宗案件移交司法機關,逮捕2人,判刑2人。案件信息于去年10月12日20:32:39在河源電視臺“民生一線”欄目以“禁用農藥噴菜 一菜農被公訴”為題報道。今年5月,我局又開展了一次市級監督抽查,共抽查樣品56份,沒有不合格產品。
四、開展風險隱患排查整治。認真開展農村食品安全風險隱患排查和突出問題整治,組織轄區內生產主體逐一開展質量安全主體責任落實情況自查,并加強巡查監管,不留死角盲區,督促和指導農產品生產者加強生產標準化管理和關鍵點控制,進一步規范農業投入品使用,推廣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藥物,嚴格執行農獸藥安全間隔期(休藥期)規定,依法依規使用保鮮劑、防腐劑、添加劑和包裝材料,推動農產品規?;a者建立內控制度,配備質量管理人員,嚴格落實質量控制措施。據統計,全市農業農村部門在去年的農村食品安全治理和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隱患排查整改行動中,共排查食用農產品生產主體2616戶,存在隱患主體161戶,整改主體161戶,查出各類農產品生產主體沒有規范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管理制度等8類問題隱患,分別責令立即整改或一個月內整改完畢。今年截至5月,全市共排查食用農產品生產主體1615戶,存在隱患主體148戶,已整改主體104戶,查出各類農產品生產主體沒有規范建立并保存農產品生產記錄等5類問題隱患,分別責令立即整改或12個月內整改完畢。
五、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各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增加了農產品檢測頻次,擴大了抽檢范圍和品種,實行日常監測與集中監測相結合,全面完成各級農業農村部門下達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工作任務,定期對生產基地、散戶的食用農產品以及主要農業投入品進行監測和抽查,還定期對批發市場和超市的食用農產品抽檢,進行風險評估分析,為農業農村部門做好監管工作提供依據。去年,全市定量檢測蔬菜樣品1290份,合格率97%;定性檢測蔬菜樣品12397份,合格率99.38%。抽檢動物尿樣39963份,“瘦肉精”檢測全部為陰性。抽樣檢測水產品330個,合格率98.79%。今年截至5月,全市定量檢測蔬菜樣品242份,合格率99.59%;定性檢測蔬菜樣品6389份,合格率99.8%。抽檢動物尿樣8868份,“瘦肉精”檢測全部為陰性。抽樣檢測水產品153個,合格率100%。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總體穩定向好,沒有發生重特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
六、推進農產品溯源管理。各級農業農村部門采取措施,引導和督促檢查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及時記載生產活動信息,建立生產全程檔案等制度。目前,全市“三品一標一名牌”企業、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及其他規模農產品生產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均不同程度建立了農產品生產記錄、自檢等產地準出制度。全市所有生豬養殖場,實行強制免疫的生豬全部佩戴畜禽標識,初步形成了農產品生產環節質量安全可追溯鏈條。
七、推動農業標準化和品牌化并進。積極推進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不斷擴大標準化示范規模,加大對質量控制技術的推廣力度,支持和鼓勵推廣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態控制等農業綜合防治技術,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和減肥增效技術,推行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和專業化統防統治,集成示范農業清潔生產技術,實現化肥、農藥零增長。推行“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范化、防疫制度化、糞污無害化”的標準化養殖。改善水產養殖環境,發展綜合循環養殖技術,降低水產品發病率。積極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大力培育優質安全農產品品牌,充分發揮“三品一標”在產地管理、過程管控等方面的示范帶動作用,用品牌引領農產品消費,增強公眾信心。全市建成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59個,農產品種植養殖企業質量安全示范點65個;創建農業農村部畜禽標準化示范場11個,省級重點畜禽養殖場20個,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8個。加快推進農業品牌創建,建成無公害農產品基地201個,獲得無公害農產品335個,綠色食品69個,有機食品109個,省十大名牌農產品5個,省名牌產品36個,省名特優新農產品76個,地理標志2個。東源板栗、和平獼猴桃被評為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
八、堅持部門聯動增強農產品監管合力。為進一步加強農產品生產環節和市場銷售環節監管工作銜接,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監管。我局積極協調,加強與市食品藥品監管部門銜接聯系,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我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監管的實施意見》,簽訂了《河源市農業局、河源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加強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合作協議》,建立合作會商機制,進一步明確部門監管責任,規范農產品生產經營行為,督促農產品經營者落實進貨檢查驗收、索證索票、自檢、包裝標識、經營記錄等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把好農產品市場準入關,倒逼農產品生產者規范自己的生產行為,更加自覺地落實農產品產地準出制度,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的串聯銜接,保障生產消費安全。
九、大力宣傳培訓。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大力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和培訓工作,為質量安全工作的順利開展營造了良好的氛圍。一是積極組織食品安全宣傳周活動。我局參加了6月20日在市茶山公園舉行的“2017年河源市食品安全宣傳周活動啟動儀式”,發放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手冊等宣傳資料2000多份。6月29日,我局還聯合和平縣農業局、和平縣畜牧獸醫漁業局在和平縣陽明鎮開展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宣傳主題日活動。開展農資、農產品知識,農業法律法規知識宣傳,進行廣播、電視等媒體報道4次,制作、張貼海報/標語8張/條,制作專題展板6塊,印發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普材料1900多份,提升了公眾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認知水平,引導公眾科學消費;開展現場咨詢活動,接受咨詢群眾200多人次,并邀請公眾深入蔬菜大棚、養殖魚塘、檢測實驗室等生產監管一線,感受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進展,增強公眾消費信心;市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檢測中心、和平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檢測站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實驗室公眾開放日”活動。為配合主題日活動,宣傳周期間,市、縣區各級農業農村部門還開展了“田間指導活動”,組織專家和技術人員,通過深入鄉村農戶、走進田間地頭、利用街日擺臺等方式,開展農產品種植養殖技術指導,傳授農資識假辨假和科學使用知識,宣傳有關法律法規,增強農民和農產品生產企業的守法誠信意識。二是建立健全轄區內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和散戶名錄,對全市蔬菜、水果、茶葉等規模生產基地進行調查摸底,逐一造冊登記,在加強監管的同時,狠抓農產品質量安全告知和承諾制度落實,向農產品、農資產品生產經營者發放《廣東省依法依規生產、經營農產品/農資產品告知書》等資料,告知質量安全法律法規要求,督促落實。組織生產經營者與農業農村部門簽訂承諾書,承諾守法生產經營。據不完全統計,全市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對農資生產經營單位、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種養大戶發放告知書2893份,簽訂承諾書2888份。三是在規模蔬菜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相對集中的散戶蔬菜種植區域樹立“國家禁用和限用農藥名錄”、“廣東省依法依規生產、經營農產品告知書”等警示宣傳牌,去年已有3個縣區共制作安裝了50多塊警示宣傳牌。四是積極開展《食品安全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兩高司法解釋》、《農藥管理條例》、《廣東省食品安全條例》、《廣東省水產品質量安全條例》、《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農資監管工作的意見》普法宣傳活動,組織管理人員深入集鎮、農村,通過懸掛宣傳標語、標牌和彩旗,發放小冊子等形式進行宣傳,并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媒體報道相關活動信息。同時,還組織管理人員進農資門店和農戶開展面對面宣傳發動和教育活動,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理。五是到各縣區舉辦循回培訓班。去年8月16日至24日,我局到各縣區舉辦了“河源市蔬菜種植戶業務知識培訓班”,培訓班共舉辦了7場,培訓指導700多人。
收到議案后,我局高度重視,迅速召開局黨組會議,進行專題研究,制定措施,加快我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重點將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加強日常監管。一是全面落實農業農村部、省農業廳省海洋與漁業廳及市委、市政府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要求,加強農業投入品監管,強化監督檢測和檢打聯動工作力度,增加執法檢查和產品抽檢頻次,對生產經營假冒偽劣農資產品,以及在種植、養殖生產過程中使用高毒農藥、獸藥等行為進行重點整治,對不合格產品,堅決依法查處,對符合“兩高”《司法解釋》規定標準的行為,及時移送公安機關,全年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綜合合格率控制在96%以上。二是加大力度建立完善農產品生產記錄、自檢(或委托檢測)、標識管理等產地準出制度,夯實溯源體系基礎,切實做好食用農產品產地準出管理與批發市場準入管理的銜接工作。三是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排查和評估,強化風險預警機制,及早發現問題和隱患,做好應急處置工作。
二、強化體系建設。一是及時抓住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食品安全的機遇,加強與編辦、人事、發改、財政等部門的溝通協調,主動反映情況,并積極參與部、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資金項目申報,爭取多方支持,以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監測機構能力條件建設。指導、督促各縣區整合部門力量,并依托現有的各級農業(畜牧、水產)技術推廣機構,通過加掛牌子、賦予職能、充實人員、完善條件等方式,使“職能、人員、經費、手段、服務”盡快達到標準要求。二是繼續推動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服務機構和農產品生產基地檢測室建設。利用市級專項資金項目,扶持10-20個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服務機構建立檢測室,配備農藥殘留快速檢測儀、實驗操作臺、冷藏設備等,分期分批對鄉鎮和農產品生產基地檢測室相關檢測人員進行培訓,并采取措施指導和督促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服務機構和農產品生產基地開展快檢工作。三是加強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監測從業人員的法律法規、技術知識培訓和業務指導,切實提升農業農村部門依法履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監測職責的意識和能力。
三、推進標準化生產。一是結合省農業標準化綜合示范縣建設,強化農業系統內部資源整合力度,積極推動將標準化建設納入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三品一標一名牌”企業建設考核指標,不斷擴大標準的覆蓋面。二是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加大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宣傳報道,對生產經營假冒偽劣農資,以及使用違禁藥物和添加化學合成物的企業和個人,及時進行曝光。加強輿情監測,及時回應社會關切,通過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下鄉進村”等活動,普及法律法規知識,提高公眾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繼續加大對質量控制、農業綜合防治等技術的推廣力度,教育、指導和規范生產者杜絕使用國家規定的禁用藥物及合理使用限用藥物,建立完善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三是對評選出的65個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點加強建設監督和指導工作,充分發揮示范點標準化生產的示范帶動效應,帶動廣大種養專業戶發展健康種養。
河源市農業局
2018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