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天鴻 董偉偉
河源的這個春天,早到了。
“推進廣佛同城化和三大經濟圈建設深度融合?!?
“完善粵東西北地區交通基礎設施。”
“提高人均公共文化財政支出,重點向粵東西北傾斜。”
“深入推進粵東西北新一輪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基礎設施建設?!?
昨日上午,代省長馬興瑞所作的省政府工作報告,為河源帶來了盎然春意。在這份報告中,對于2017年的工作安排,“粵東西北”是一個高頻詞,出現11次之多。
這份工作報告的“粵東西北元素”眾多:區域協調發展、“三大抓手”、深莞惠經濟圈、產業共建、脫貧攻堅……其中的“河源元素”,在市第七次黨代會報告、市政府工作報告中,都能看到計劃、安排、落實。
這既是催動河源春早的滾滾暖流,也是省委省政府交付給河源“全面小康率先振興”殷殷重托。
始不垂翅,終能奮翼。春滿河源,河源全面振興、率先小康機不可失,搶抓機遇,狠抓貫徹落實,上下一心“擼起袖子加油干”,就必將使命必達。
聚焦1:區域協調發展
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推進粵東西北振興發展,必須以交通、產業、基本公共服務等為重點,著力推進珠三角與粵東西北一體化發展。
從全省看,我市面積占8.7%,而經濟總量僅占1.1%,與珠三角發展差距很大,而差距就是潛力,差距就是空間。當前,河源崛起騰飛的條件已經具備,明顯提速的態勢已經呈現。我們要把握機遇、因勢而動、乘勢而上,用足用好蘇區、老區、山區、貧困地區和生態發展區政策,堅持以新理念引領新發展。
正所謂“志士惜年,賢人惜日,圣人惜時”。河源要在2018年與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必須秉持“圣人惜時”的信念,拿出“圣人惜時”的勁頭,在產業發展大會戰、精準脫貧攻堅戰和“五個推進”(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基礎設施提升、推進社會事業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推進改革與法治)中加速趕超,在廣東省區域協調發展的鴻篇巨制中搶抓機遇,書寫濃墨重彩華章。
聚焦2:三大抓手
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完善粵東西北地區交通基礎設施,抓好內聯外通高快速交通網項目建設。狠抓產業園提質增效,加快重點轉移項目落地建設,以項目帶動形成一批產業集群,完成工業項目固定資產投資1800億元,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400億元,省產業轉移園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粵東西北地區的比重達30%。扎實有序推進新區起步區建設,促進中心城區擴容提質。
基礎設施是一個地方發展的硬件支撐和前提條件,園區是工業發展的主戰場,城市是發展創新的承載體。緊緊扭住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園區提質增效、中心城區擴容提質“三大抓手”,于河源而言,既是迅速補齊短板,也是迅速增創新優勢。
河源將謀劃和建設更多連接珠三角、大內陸和出海港的高快速通道,加快“五縱四橫”高速公路網建設,確保汕昆、武深等在建高速公路如期建成通車,促進河惠莞高速紫金至惠州段2017年開工建設,推動河惠深、河惠汕、梅河韶高速納入省“十三五”規劃。推進“一縱一橫”高鐵主骨架建設,確保贛深高鐵2020年建成通車,力爭廣河鐵路客專、龍龍高鐵、龍汕鐵路開工建設。加快與珠三角軌道交通一體化建設,開通深河兩市高鐵捷運快車,推動珠三角城際軌道延伸至河源。加快建設通用機場、水上機場,對接珠三角交通航線,融入珠三角航空航運網;推動提升東江河源至惠州段航道,加快無水港、綜合保稅區建設,提高對接珠三角港口水平。
河源將堅持走新型工業化路子,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推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雙發展”、新興產業增量與傳統產業存量“雙提升”、龍頭骨干企業與中小微企業“雙齊飛”,把珠三角先進生產力引向河源,每個縣區培育1—2個特色支柱產業,構建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加大擴園力度,重點推動園區擴園挖潛,加快園區合作共建,進一步完善基礎、產業、服務“三大配套”,努力打造生產、生活“兩優環境”,突出以產興城、以城促產,實現產城互動、產城融合;加快產業共建集聚,在致力構建“深圳總部+河源基地”“深圳研發+河源孵化”產業合作共建模式的同時,著力引進培育電子信息、新能源與新材料、機械模具等新興產業項目,打造環珠三角新興產業集聚地;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打造專業園區、特色園區,推動形成企業集聚、產業集群,構建“一縣一主業”“一園一特色”的縣域經濟發展格局,使工業園區真正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引擎。
河源將加快推進中心城區“東拓西優、南擴北連、中心提升”,推進建設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魅力縣城,形成中心城區集聚發展與縣城、中心鎮組團式協調發展的格局。推進源城區及各縣城商貿經濟、現代服務業集聚發展、量質提升,增強市區和各縣城聚集發展要素的能力;推動江東新區優質資源要素匯聚、產城深度融合發展,形成高端產業、總部經濟集聚效應。
聚焦3:脫貧攻堅
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深入推進脫貧攻堅,要抓好脫貧攻堅八項工程,落實幫扶項目,確保60萬相對貧困人口脫貧。加快建設覆蓋農村低收入群體的大數據庫,建立健全動態管理、全程公示制度。突出抓好產業扶貧,實施“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工程。推進旅游、電力、交通等扶貧開發。加強貧困人口就業培訓,鼓勵各類企業吸納貧困勞動力,促進貧困人口就業創業。繼續辦好扶貧濟困日活動。
河源是全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河源將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拿出“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氣概,鼓起“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勁頭,堅持準和實,堅持精準施策、做到對癥下藥,做好產業扶貧、變“輸血”為“造血”,層層壓實責任、調動脫貧積極性,切實做到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努力爭當全省脫貧攻堅的排頭兵,確保省定貧困人口2016年30%、2017年80%、2018年100%脫貧。
聚焦4:深莞惠經濟圈
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推進廣佛同城化和三大經濟圈建設深度融合。
河源堅持開放發展理念,把以深河合作為核心的全面融入深莞惠經濟圈作為河源發展的主導戰略之一。對接深圳“東進戰略”,實施河源“南融行動”,加快推進與深莞惠“五個一體化”(新興產業發展一體化、交通運輸一體化、現代生態農業發展一體化、環境保護一體化、社會事業發展一體化)建設,積極參與大珠三角經濟區和珠三角灣區城市群建設,使河源成為珠三角連接長三角、輻射大內陸的重要樞紐,建設成為深莞惠產業發展的“大腹地”、深莞惠物流運輸的“大基地”、深莞惠優質生活的“菜籃子”、深莞惠生態環境的“守望者”、深莞惠社會功能的“延伸區”。
聚焦5:產業共建
大力推動產業共建。適應產業梯度轉移規律,加強粵東西北和珠三角產業共建,下大力氣推動跨區域產業鏈對接。重點推動珠三角大型骨干企業和特色優勢企業的加工制造環節、增資擴產及轉型升級項目,主導產業的配套企業,有穩定國際市場份額的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企業和規模以上生產性服務業企業向粵東西北轉移,形成更緊密、更合理的產業分工合作體系。省屬國企新建工業項目原則上落戶粵東西北。力爭全年推動珠三角550個項目轉移落戶粵東西北。
改變河源的落后面貌,根本出路是使河源和珠三角在同等水平上發展。河源將堅持把產業共建作為重要抓手,引導和推動同一產業、同一企業在珠三角和河源總體布局、一體發展,形成同一水平、優勢互補的區域產業分工合作格局。引導珠三角企業向河源轉移,制定產業共建目標和規劃,爭取到2018年,推動珠三角地區200個優質項目轉移落戶河源;到2020年,工業園區規上工業增加值達650億元,占全市工業經濟的比重達80%以上。引導產業鏈跨區域對接融合,充分調動政府和企業兩個積極性,吸引珠三角企業將加工制造、成果轉化環節轉移到河源,與珠三角共建共享新型研發平臺和科技創新成果,構建“珠三角總部+河源基地”“珠三角研發+河源孵化”“珠三角創新+河源產業化”等產業合作新模式,打造珠三角新興產業拓展基地、科研成果產業化基地。要把握好新一輪全面對口幫扶機遇,堅持產業共建、利益共享,強化政府推動、市場驅動作用,與深圳共同建設好產業園區。建立深河兩市招商信息共享平臺和共同招商項目庫,力爭引進若干世界、中國500強企業和央企、省屬國企、大型知名民企。
聚焦6:環境保護
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推進粵東西北新一輪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基礎設施建設。開展省級環保督察,加強環境保護能力建設。
河源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河源將強化環境污染防治,加快城鎮和園區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建設,狠抓“兩庫兩江”等重點區域及集雨區、重要水源保護區的水環境治理,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控,深入推進“五大治污工程”,構建城鄉一體化垃圾處理體系。到2018年,實現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和農村保潔全覆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0%以上,90%以上的農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80%的農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處理。
聚焦7:文化建設
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扎實推進文化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繁榮哲學社會科學,鼓勵文藝精品創作生產。提高人均公共文化財政支出,重點向粵東西北傾斜。
河源將提升文化軟實力。堅持用客家優秀傳統文化涵養核心價值觀,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全力爭創全國文明城市。推出更多以人民為導向的特色文藝精品,推進市區重點文化項目和基層公共文化設施達標建設,深入開展文化惠民工程。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深入挖掘和弘揚鄉土文化。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培育文化市場、發展文化產業,鼓勵民營企業、社會力量參與文化建設,推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
信息來源:河源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