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城區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政府工作報
告
(經河源市源城區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審議通過)
源城區區長 黎意勇
各位代表:
我代表區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并請政協委員和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過去四年工作回
顧
過去四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區人大和區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區政府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實施“工業立區、商旅旺區、科教興區”發展戰略,認真做好壯大工業經濟、提升服務經濟、擴大外源經濟、調整農村經濟、激活民營經濟“五個經濟”文章,扎實推進和諧社會建設,求真務實,開拓進取,推動了全區經濟加快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經濟發展躍上新臺階。始終牢牢抓住發展第一要務不放松,全區經濟高速高效發展,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六項主要經濟指標考核連續四年保持全市前列水平。預計2006年,全區生產總值27.4億元,比上年增長29%,比2002年增長1.4倍,年均增長24.2%。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三大產業比重由2002年的20.7∶28.6∶50.7調整為2006年的7.8∶49.7∶42.5。財政實力大大增強,2006年稅收總收入2.5億元,比上年增長34.9%,比2002年增長2.2倍,年均增長33.2%;其中國稅總收入1.1億元,地稅總收入1.4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26.7%和42%。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4億元,比上年增長52.5%,比2002年增長3.3倍,年均增長44.1%。國稅收入、地稅收入和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均首次突破億元大關。工業發展提速增效,2006年全社會工業總產值38億元,工業增加值11.5億元,均比上年增長58%,比2002年分別增長3.9倍和3.8倍,年均分別增長49%和47.8%;工業經濟對GDP增長貢獻率達65%,比2002年提高33.8個百分點。商貿服務業快速發展,2006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1億元,比上年增長16.9%,比2002年增長1.6倍,年均增長26.7%;旅游總收入5.2億元,比上年增長20.5%,比2002年增長4.1倍,年均增長50.1%;第三產業增加值11.6億元,年均增長19.4%。鎮級經濟加快發展,2006年鎮級稅收1.4億元,占全區稅收總收入的56%;有4個鎮場街道的稅收總收入超過1000萬元,進入了全市20強鄉鎮。
──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成效。工業園區建設加快推進,2005年底開發建設了規劃總面積10平方公里的龍嶺工業園,目前已投入資金約1.5億元,完成了首期3平方公里“三通一平”,引進了中電電子、中電照明、航嘉電子等16個項目,合同投資總額35億元,是建區以來投入最大、開發速度最快的工業園區。供水供電網絡加快完善,建成了市區南面、東江跨江等供水工程,新建擴建了一批變電站。交通條件發生明顯變化,在全市率先完成了通行政村道路硬底化,開通了農村公交線路,群眾行路難、出行難的狀況得到極大改善。城鄉水利防洪減災工程建設進一步加強,搞好了一批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建成了6.5公里城市防洪堤,2006年完成了河紫橋至龍王閣段1.3公里工程。舊城改造力度加大,興建了翔豐商業廣場、槎城地王大廈,建成了青云公園,開展了河源貿易城激活工作,完成了長堤路星河灣畔、錦繡名雅、明珠華庭等沿江立面工程;2006年投入1600萬元徹底改造了鱷湖公園,把鱷湖公園建成了環境優美的園林景觀公園,得到了廣大市民的贊譽。旅游開發建設步伐加快,建成了野趣溝、龍源溫泉等新的生態休閑景區,開發了瑞立信高爾夫球場、響水生態旅游區等旅游項目。2006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9億元,比上年增長64%;四年累計完成40.4億元,年均增長50.3%。
──改革開放實現新突破。國有糧食企業改革全面完成。商業、二輕集體企業改革進展順利。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步伐加快。農村稅費、農村信用社、財稅改革不斷深化。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社會保障等改革繼續推進。經營城市取得初步成效,2006年成功掛牌交易商業用地,政府收益近2億元。民營經濟發展迅速,全區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達1.1萬戶,比2002年增長1.9倍。招商引資深入開展,積極參加了省第三、四屆“山洽會”和在珠三角地區及海外舉辦的投資環境推介活動,吸引了眾多海內外客商前來投資。2005年和2006年連續兩年成功舉辦了“后發河源”經貿系列活動源城區簽約開工竣工項目慶典活動,超額完成了2005年“三個20億”、2006年“三個超20億”目標任務。尤其是今年舉行的源城區“三個超20億”項目慶典活動成效顯著,全區簽約開工竣工項目共127宗,投資總額143.5億元,達到了“展示新形象、結識新客商、引進新項目、促進新發展”的預期目標。四年累計引進項目265宗,實際利用外來投資65.3億元,年均增長33.2%;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1.5億美元,年均增長21.5%。2006年首次引進世界500強企業美國開利公司投資城區,標志著我區利用外資水平的新提高,對外開放邁出了更大的步伐。
──服務大局取得新進展。2005年6月集中力量開展了建市以來規模最大的市區“三清理”行動,比較徹底地清理和查處了市區“三違四搶”和“六亂”行為。2006年4月精心組織開展了市高新區二期(泥金、大塘)征地拆遷工作,圓滿完成了4平方公里的征地拆遷任務,被市委、市政府稱之為政策征地、快速征地、信用征地、和諧征地。全面完成了粵贛高速、農夫山泉、河職院、東環路、河源電廠等市重點項目的征地拆遷任務。新城東區、西環路、龜峰公園等市重點項目征地拆遷加快推進。組建了區土地規劃管理大隊,切實加大土地監管力度,市區土地規劃管理工作進一步加強。
──構建和諧社會呈現新局面。始終堅持以人為本,關注民生,每年確定的實事都基本得到了落實,尤其是2006年十件實事投資大、影響廣,群眾滿意度較高。認真抓好回遷安置點建設,初步解決了1.6萬城鄉征地拆遷群眾的安居問題。完成了萬名農民培訓工程,被評為全國再就業工作先進單位。全區參加養老、失業、醫療、工傷保險的人數比2002年分別增長42.7%、25%、96.8%和51.5%。興建了區示范福利中心,新入住100名孤寡老人。扎實開展了4個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點建設。基本完成了5個“六好”平安和諧社區創建工作。有效防控了非典型肺炎和禽流感疫情。奪取了抗擊2005年“6·20”特大洪災和2006年“珍珠”、“碧利斯”、“格美”強臺風造成特大洪災的全面勝利,確保了受災群眾有飯吃、有水喝、有衣穿、有地方住、有病能及時得到治療;全區兩年共有1337戶全倒戶入住新居。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行為,尤其是“兩搶一盜”、“黃賭毒”等違法犯罪活動。扎實開展“四五”普法工作。進一步加強流動人口和出租屋管理。強化安全生產、消防安全和食品安全監管。認真做好社會矛盾糾紛調解工作,群體性事件得到妥善處理,社會保持和諧穩定。
──社會事業實現新進步。廣泛開展“愛國、守法、誠信、知禮”,“八榮八恥”等公民道德教育活動,弘揚了社會正氣。深入開展創建全國雙擁模范城、省文明城市活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取得新成效。四年來,大力表彰了一批文明單位、文明窗口、文明社區、文明村和先進個人,25人榮獲“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稱號。科技創新深入推進,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進一步提高。教育事業有新發展,完成了16所中小學校改造,新增學位6000個;吸引民資建設了源城外國語學校,2006年啟動了文昌學校建設;城南小學被評為省一級學校,光明學校榮獲“廣東省十佳民辦學校”稱號。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邁上新臺階,進入全省一類計生管理地區和優質服務區行列,被評為全國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試點工作先進區;區計生協會被評為全國協會工作先進單位。醫療衛生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完成了4間衛生院改造,興建了2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現了城鄉初級衛生保健達標。文化、體育設施逐步改善,建成了區文化館、圖書館、體育訓練館等一批文體設施。生態林業建設有效推進,成為全市首個“廣東省林業生態區”。國防教育、民兵預備役建設得到加強,完成了烈士陵園改造工程。審計、移民、物價、統計、外事僑務、臺辦、民族宗教、人防、檔案、婦女兒童、殘疾人、殯葬改革等工作取得新成績。
──人民生活獲得新改善。2006年,城鎮職工年人均工資15800元,農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5500元,比上年分別增長2.9%和10.9%,比2002年分別增長62.2%和47.1%,年均分別增長12.9%和10.1%。提高了全區干部職工和村(居)委會干部津貼。干部職工住房公積金繳存率由2002年的不足1%提高到2006年的5%。全區5萬多農民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67.4%。提高了城鄉特困居民最低生活救濟標準,實現了應保盡保,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政府自身建設得到新加強。堅持和完善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向政協通報情況的制度,自覺接受監督。四年共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272件。認真貫徹落實《行政許可法》和《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依法行政水平不斷提高。建立健全責任體系,對政府重點工作進行責任分解,加強督查督辦,推動了工作落實。大力改進機關干部的工作作風,深入開展廉政建設,進一步樹立了政府廉潔、勤政、務實、高效的良好形象,人民滿意政府建設邁出了新步伐。
各位代表,過去四年,是我區經濟社會發展最快的四年,是城鄉面貌變化最大的四年,也是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四年。這是市委、市政府和區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區人大和區政協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全區人民勇于創新、開拓進取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區人民政府向全區廣大干部群眾,向給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各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離退休老同志,向長期關心支持我區發展的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四年的探索和實踐,我們進一步加強了對科學發展觀的理解和認識,積累了經驗。主要體會是: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積極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必須堅持把加快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從實際出發確定發展思路,選準經濟發展的突破口;必須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創新體制機制,增強發展的動力和活力;必須堅持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壯大鎮村經濟實力,增創區域經濟發展優勢;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把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全力維護社會穩定,加快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滿意度;必須堅持加強政府執政能力建設,增強應對復雜形勢、駕馭全局的能力,提高推進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本領。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區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不少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在:經濟總量小,結構不夠合理,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有待提高;具有牽動作用的大項目、龍頭企業少,產業支撐能力不強;財政收支矛盾突出,用于經濟社會發展的資金十分有限;鎮村經濟仍較薄弱,農民持續增收壓力較大;一些不穩定因素仍然存在,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任務繁重;行政效能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個別政府工作人員開拓創新精神不足,干事創業的氛圍還不夠濃厚等。對這些問題,我們一定要高度重視,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認真加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