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十一五”綜合交通發展規劃
發布日期:2008-10-24 00:00:00
來源:本站
作者:
閱讀人次:-
【字體大?。?a class="content-source-large" href="javascript:void(0);" onclick="$('.content-source a').removeClass('current');$('.content-text').removeClass('content-text-large').removeClass('content-text-normal').removeClass('content-text-small').removeClass('content-text-medium').addClass('content-text-large');$(this).addClass('current');">大 中 小 默認】 分享
河府〔2006〕60號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府直屬各單位:
現將《河源市“十一五”綜合交通發展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二○○六年六月十六日
河源市“十一五”綜合交通發展規劃
“十一五”時期是我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關鍵時期,為全面打造“四個河源”、創建“五個城市”,努力推進城市化建設進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按照“立足當前、長遠規劃、突出重點、適度超前、效益優先”的原則和“量力而行、盡力而為”的宗旨,編制我市 “十一五” 綜合交通發展規劃。
一、“十五”計劃執行情況
“十五”時期,我市交通事業得到了持續、快速、健康、全面的發展,初步改變了我市的公路基礎設施滯后的面貌。 “十五”期末,實現了“市通縣基本達二級以上公路、縣通鎮基本達三級以上公路和消滅省道砂土路”的目標,為全市經濟發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和保障。
(一)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突破,全市交通環境明顯改善
“十五”時期是我市交通建設史上投入最多、規模最大、成效最顯著的時期。全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約達133.3億元(其中高速公路建設投資約98.9億元),是“九五”期間交通建設投資總和的4.8倍。到“十五”期末,全市公路通車總里程達13416.764公里(含通機動車的等外公路里程3228.354),其中高速公路232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國土面積的公路密度達64.5公里。
——高速公路建設速度快速發展。2003年12月26日建成通車的河惠高速公路,結束了我市沒有高速公路的歷史;2005年底,河龍、河梅、粵贛等三條高速公路全面竣工通車,至此,河源市的高速公路里程長達232公里,成為全省高速公路里程最多的地市之一。
——國、省道干線公路改造基本完成。全面完成G205河源南北出口工程63公里和S242河汕線河源至紫金段、S120惠水線紫金縣至惠州交界段、S230忠定線、S229米駱線、S341官燈線等10條省道約416.3公里的改造。
——縣鄉道公路通達工程取得突破?!笆濉睍r期完成縣通鎮公路改建工程478.5公里,實現全市縣通鎮基本達三級以上公路的目標,完成行政村公路硬底化建設2747.3公里,全市有987個行政村實現了村道硬底化。
——公路站場建設穩步推進。全市完成了新改建客運站場7個,完成投資10511萬元。其中紫金縣城南汽車客運站、河源市桂山客運站已竣工投入使用,社會效益明顯。
——港口航道建設進展順利。完成東源縣新港新安碼頭、古竹港船埠碼頭和東源縣木京碼頭的改造,新增泊位12個,全市鄉鎮實現橫水渡船舶改造;河源—秋香江(河源至惠州河源段)航道整治工程2005年正式立項并已通過了初步設計評審,預算總投資1.55億元。
(二)交通運輸業健康發展
我市交通運輸業圍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繼續堅持放寬搞活,進一步解放和發展了運輸生產力,運輸市場空前活躍,使運輸經濟發生了深刻變化。一個以旅客運輸、貨物運輸、車輛維修服務等市場組成的交通運輸體系正在逐步形成并不斷完善,運力增長迅速,從根本上解決了“乘車難、運貨難”的矛盾。同時,運輸結構也發生了積極變化,豪華、高檔運輸工具陸續投放運輸市場,快客、旅游專線等運輸方式在綜合運輸總量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笆濉睍r期完成公路客運量8508萬人次,年均增長12.4%,旅客周轉量1588286萬人公里,年均增長8.5%;完成公路貨運量4158萬噸,年均增長18.3%,貨物周轉量308908萬噸公里,年均增長15.5%;完成水路客運量138萬人次,年均增長21.3%,旅客周轉量6774萬人公里,完成水路貨運量238萬噸,貨物周轉量73220萬噸公里,完成港口吞吐量212.3萬噸。
(三)“十五”時期存在的主要問題
“十五”時期,我市著力抓好以高速公路建設為龍頭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大大改善了投資環境,有力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但隨著大工業、大旅游城市格局的逐步形成,我市基礎設施建設仍存在很多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省對山區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補助標準偏低,地方配套資金籌集渠道越來越少,導致建設資金嚴重不足。
2.路網結構不夠合理,低等級公路比例偏大,網絡建設也不夠完善,影響了河源公路網的功能和作用的發揮。截止2005年底,河源市國省道總里程只占全市公路里程的10.6%,作為珠江三角洲發展腹地,與周邊的經濟發達城市聯系不夠緊密。
3.公路技術標準要求偏低,國、省、縣道公路都存在彎急、坡陡的危險路段,公路網等級水平指數很低,高等級公路所占的比例很少,二級以上公路只占總里程的12.4%。由于超載、超限車輛無法有效控制,很多公路超負荷運行,以致一些改建過的公路往往通車不久路面就出現破損,道路損毀現象日益嚴重,影響了行車的安全及快速暢通。
4.路面質量較差、抗災能力弱。公路瀝青、水泥路面比例較低,僅占公路總里程的38.6%,同省內一些經濟較發達的地市相比,有較大差距,而碎石、砂土鋪筑的中低級路面以及無路面的公路占公路總里程60%以上,尤其是每年雨季后,公路水毀嚴重,路況下降,直接影響安全行車,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5.網絡內部缺乏橫向聯系,公路通達深度不夠。我市的公路多是由市區向四周縣鄉輻射或者由各縣中心向周圍鄉鎮輻射,呈中心放射狀;不在同一輻射線上的各鄉鎮之間缺乏橫向聯系,有些鄉鎮即使有縣鄉道相通,其等級也很低,不能滿足現代化交通與經濟的發展。眾多的鄉村道路仍是自然形成和自發修建的板車道、人行道或便道,小部分為簡易的機耕路等。
6.公路建設與養護未能做到均衡發展。雖然公路等級逐步提高,但養護方式落后,公路等級與養護技術水平之間、養護水平與養護資金供求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
7.運輸結構不盡合理,經濟效益偏低;內河航運發展緩慢。
二、“十一五”時期我市交通發展環境和要求
經過“十五”時期的努力,我市經濟發展躍上新臺階,主要經濟指標達到全省山區市平均水平;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取得良好進展,新型工業化穩步推進,工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明顯提高;基礎設施明顯改善,信息化進程逐步加快;農業開創產業化發展新格局,服務業明顯壯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形成并逐步完善,對外開放上新水平,科技教育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加快,生態環境保持優勢并形成顯著效應,精神文明建設與民主法制建設取得新進展,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隨著我市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對外交流的日益廣泛,交通需求的增長將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公路交通增長的速度總體呈上升趨勢。我市地處珠三角經濟區的北部,是江西、湖南及其以北省份地區進入珠三角的交通要沖,“泛珠三角”戰略的實施,使我市由原來的小珠三角的邊緣地區變成泛珠三角的前沿地區,成為南接深穗港,北連大內陸的交通樞紐城市,過境物流和過境客流需求將持續增長,公路交通運輸量的彈性系數將繼續保持較高的水平,水路運輸量也將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同時,隨著農村公路通達程度和服務水平的不斷提高,與之配套的農村客運站建設勢在必行。
三、交通發展的目標
我市“十一五”交通發展總體目標為:在我市公路網總體規劃“三縱四橫三連”的總框架內初步形成主骨架公路網絡,緩解公路建設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等級公路通車總里程達11400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國土面積的公路密度達72.1公里;以提高路面質量為中心,加速農村公路建設進程;加快公路運輸站場建設步伐;加快東江航道等級改造和重點港口(碼頭)建設,提高公路、水路運輸設施服務水平。
具體目標:
——構建公路主骨架網:做好汕昆高速公路龍川至連平段115公里的前期工作,特別是爭取京珠—粵贛段早日動工;完成省內干線清遠—河源—紫金段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建設重要的對外聯系通道以及各縣市之間的連接通道,市縣之間實現二級以上公路連接,縣縣之間全部實現二級公路連接。
——國省道干線公路達到二級或二級以上公路:完成國道路面大修工程和東環路(第三期)的建設;完成省道S227、S228、S339等8條線路351公里的二級路改造;對“八五”、“九五”期間建設的項目進行路面大修。
——提高農村公路的服務可靠度:縣通鎮公路達到三級或三級以上公路;到2010年消滅縣道沙土路,全面完成重點縣道的路面等級改造;全市1256個行政村全部實現村道通水泥路;同時,抓好農村“出口路” 和“經濟路”建設,即鎮通鎮及連接外市、外縣等出口公路和旅游公路等經濟效益較好、交通量相對較大的重要農村公路建設。
——加快公路運輸站場建設步伐:“十一五”期末,全市客運車輛保有量比“十五”時期增長5%,貨運車輛保有量比“十五”時期增長15%;市區要建成一級客運樞紐站場和較具規模的貨運站場,全市中心鎮和人口3萬人以上的城鎮要建設四級以上的汽車客運站場,2010年前全市所有鄉鎮要完成汽車客運站場建設,有條件的行政村要建設招呼站或候車亭,基本實現全市行政村通客車,形成以公路運輸主樞紐為中心、各縣區、鄉鎮站點為連接點的客貨運輸網絡。努力創造條件,逐步采用現代通訊與網絡技術,實現運輸信息收集、處理、加工一體化和運輸組織網絡化、智能化,做到貨暢其流、人便于行。“十一五”時期,完成市、縣、鎮共128個公路運輸站場的新改建工程。
——加快航道、港口(碼頭)建設:完成東江流域河源—惠州段53公里五級航道建設任務;2010年前,建成河源港務局件雜貨碼頭和紫金臨江集裝箱碼頭,完成全市31個鄉鎮橫水渡口碼頭改造。
附件 |
河府[2006]60號附件河源市十一五綜合交通發展規劃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