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4日 河源“民聲熱線”源城區專場
上線領導:
源城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 鐘偉林
源城區工業園管委會主任 凌志成
源城區發展和改革局局長 曾華彬
源城區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局長 黎岸偉
源城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 楊偉忠
源城區教育局局長 陳勇輝
上線提綱
一、請問,源城區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具體取得哪些成效?在惠及民生方面有怎樣的體現?
答:今年以來,源城區以“深圳能做到的源城也能做到”為目標,瞄準“營商環境水平領先全市,打造與深圳、廣州等灣區城市更加接近的營商環境”的目標定位,啟動實施了大抓營商環境優化行動。通過一系列溫暖、貼心的舉措,給市場主體增強了發展信心,使營商環境發生了可喜變化、有了明顯進步。今年以來,源城的干部在變,源城的干事創業環境在變,助推源城區的營商環境和發展態勢越來越好。
首先,在自身建設方面,一是堅持對內“強筋健骨”。源城以“作風提升年”和“攻堅落實年”為契機,推出26項具體措施,把改進作風、狠抓落實作為今年源城工作的主旋律。成立了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為組長的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專班,做到定期調度、壓茬推進。發布了《政商交往正負面清單》,嚴格“九項要求、五個必須、十個嚴禁”紀律要求,為政商交往劃出“安全線”和“警戒線”。
二是堅持對外“比學趕超”。全面對標深圳等灣區城市先進做法,組織部分區直單位前往福田、龍崗等地交流學習等形式,將深圳在營商環境優化、城市治理等方面的先進做法帶回源城;同時,充分發揮人才帶動的作用,廣納賢士,成立了深圳源城商會、源城區工業園商會,并在深圳市福田區設立河源源城(福田)產業協同發展中心。與深圳福田、龍崗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構建“五同”產業合作模式,深化“五協同”合作共建,進一步推進“融灣”“融深”。
其次,在便民方面,做到“一站式”服務,讓政務服務“貼心辦”。全面推動與企業群眾密切相關的政務服務事項進駐政務大廳,全面受理31個部門的1181個事項,基本實現市民群眾“只進一扇門、可辦所有事”,全區政務服務事項可網辦率達83.9%,可全程網辦率達到64.5%。在區政務服務中心新設“辦不成事”反映窗口,為企業群眾提供“兜底”“幫辦代辦”“中午不停歇延時服務”等暖企便民服務,并向鎮(街道)便民服務中心延伸。此外,還針對群眾訴求、民情熱點、疑難雜事等在“源城發布”公眾號上線“書記信箱”“區長信箱”,編發《民情日報》,確保市民群眾問題得到妥善解決。政務服務進園區,讓政務服務“就近辦”。今年,源城將1159項商事登記、稅務、供水、供電等涉企辦理事項權限以委托代辦形式新下放至區工業園企業服務中心,還開設綜合咨詢、幫辦代辦、自助服務等專區,基本實現“群眾事、就近辦,園區事、園區辦”,充分惠及了工業園乃至埔前、高埔崗的廣大群眾和企業。擴大政務合作圈,讓政務服務“便捷辦”。繼續推動政務服務“跨域通辦”,以“線上+線下+自助終端”模式形成“大政務”服務聯盟,與廣東、湖南、江西等3省8市5區簽訂了“跨域通辦”合作協議,實現我區105項政務服務事項在多地“異地可辦”,進一步解決市民群眾“異地辦、來回跑”難題,并為群眾提供郵政雙向寄遞服務,用“快遞跑”取代“群眾跑”。
最后,在惠企方面,助企業提振信心。企業的小事就是我們政府的大事,源城從企業的關鍵小事著手,通過推行全程網辦、設置“企業開辦專窗”等舉措,將企業登記5個環節(照、章、票、保、金)合并為1個環節,將企業開辦時間壓縮到1個工作日,幫助開辦企業實現“當天拿證、當天開業”。下來我們還會推行企業設立登記和免費刻章一站式辦理,加快實現企業開辦“零成本”。
二、有部分建筑企業反映,受經濟下行影響,資金周轉困難,項目建設無法一步到位完成整體驗收、全面投產。那么源城區在這一塊有沒有扶持、緩解政策?
答:受到整體經濟形勢影響,現在確實有部分企業存在資金流轉和經營生產的客觀困難,潛在無法按期全部完工、全面投產的風險,比如有的工程項目建設進度滯后,個別房地產項目有變成“問題樓盤”的趨勢,成為民生和經濟發展的痛點堵點。我們源城根據規章制度,在符合項目整體的質量安全要求、達到安全使用條件的前提下,企業可以征得專項驗收部門的同意,按照“功能獨立、確保安全”的原則,對已完工的單體建筑先期進行聯合驗收,助力企業早投產、群眾早使用,有效降低市場主體的時間成本和資金周轉壓力。
三、有部分企業反映項目所在地離市區較遠,在推進驗收的過程中希望得到相關部門的指導與支持。請問政府可以實施哪些舉措,讓企業工作人員“少跑腿”?
答:我們在惠企、幫企工作方面持續發力,以優化服務為抓手,近期制定出臺了新的政策:《關于進一步優化工業項目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竣工聯合驗收指導服務工作的通知》。主要是在聯合驗收前階段提供靠前服務指導,企業可以在項目竣工時間節點前1個月內以“點餐”的方式向區工業園管委會服務平臺申請定制服務,自主選取需要的服務事項;根據企業的需求統一調配多個部門時間,在3個工作日內完成項目現場服務指導工作。此外,在項目申報聯合驗收節點前一周,區工業園管委會會組織各部門對項目是否達到聯合驗收基本條件進行綜合服務評估,為項目申報提供意見,確保工程竣工驗收申報后按期通過聯合驗收,實現企業“不出園區辦成事”。
四、有部分群眾咨詢,接下來,源城會有什么措施,來加快打造和深圳、廣州等灣區城市更接近的營商環境?
答:怎么抓營商環境、怎么上臺階。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營商環境?營商環境是一個地方綜合優勢的集中反映,能讓企業清楚地看到發展預期;也是一個地方企業和群眾辦事的具體感受,每一個部門的服務質量和效率,每一名干部的工作能力和作風,都是營商環境的影響因素。大家辦的每一件事,可能是加分項,也可能是減分項?;诖?,源城區將重點是抓好4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打造規范高效的市場和政務環境。提升市場準入便利度。進一步優化企業開辦服務,優化整合企業開辦線上、線下專區,推行企業設立登記和免費刻章一站式辦理,實現營業執照、印章“一窗通辦、一窗通取”。持續深化“證照分離”改革,擴大全程電子化登記,推進市場準入多業務類型全程網辦“零見面”。試行照證注銷“一件事”一次辦,對符合營業執照、經營許可證注銷條件的市場主體統一發放各類注銷證明,實現一窗服務到底。推動政務服務“集成聯辦”。以集約、高效為原則,進一步優化整合政務服務大廳功能布局,推動政務服務事項100%進駐,企業群眾辦事“只進一扇門、能辦所有事”。加快落實開辦餐飲店“一件事”服務,將開辦餐飲店“一件事”納入政務服務大廳“一件事”專窗,實現結果物線下“一窗通取”。進一步規范鎮(街道)、村(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大廳特色窗口設置,實現更多高頻業務“一窗受理”。探索園區政務服務“一窗辦”“一網辦”“自助辦”“掌上辦”,真正實現“園區事園區辦”。推行政務服務“暖心辦”。推動政務服務“跨域通辦”區域范圍、事項范圍,推動更多通辦事項能夠“就近辦”“多點辦”“自助辦”,盡最大可能為群眾異地工作生活提供便利。進一步優化“幫辦代辦”服務,組建“幫辦代辦”專業團隊,提供“一對一”“點對點”“一企一策”等精準服務,并將“幫辦代辦”服務延伸至各鎮(街道)便民服務中心,真正打通為民服務“最后一公里”。進一步強化對企服務。暢通市場主體投訴渠道,將市場主體投訴事項納入“12345”熱線等政務服務平臺,建立轉辦整改跟蹤機制。依法依規解決“書記信箱”“區長信箱”和 12345 熱線等渠道收到的市場主體訴求,確保市場主體訴求事事有回應、件件有落實。
第二,打造灣區一流的先進制造環境。加力實施“大抓招商引資”行動。探索多元化招商引資模式,開展駐點招商、外智招商、鏈條招商、“一張圖招商”、中介招商、定制招商、基金招商、聯合招商等多元化招商,建立招商引資“自畫像”反饋、全鏈條跟進等工作機制,加大力度招引一批電子信息、水飲料及食品等產業鏈項目。強化產業空間要素保障。大力實施“大抓產業空間保障”行動,扎實推進產業空間整備攻堅行動,建立空間整備項目庫,落實整備任務不少于2050畝,整備30畝以上連片土地18塊以上。優化項目全周期服務。聚焦工業投資項目招引、落地、開工、竣工、投產全生命周期管理集成改革,建立“1+1+N”即“1名首席服務員+1名貼身服務員+N個部門”聯系服務工業投資項目制度,簡化項目審批審查程序,為工業投資項目提供從簽約到投產的全周期服務。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改革。實施工業項目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竣工聯合驗收,將原來一家企業對接多個部門的驗收審查方式變為多個部門統一平臺對一家企業的聯合驗收服務方式,并為項目單位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咨詢、協調、代辦等服務。
第三,打造活力迸發的創新創業環境。實施“分型分類”培育。將實際從事經營的個體工商戶劃分為“生存型”“成長型”和“發展型”。對處于持續壯大階段,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發展型”個體工商戶,側重增強合規管理水平、支持引導轉型升級為企業,為轉型企業開通綠色通道,專人負責有關“個轉企”工作的咨詢、指導及業務辦理,為“個轉企”提供優質、高效、便捷的服務。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全面落實技術改造、“小升規”等獎勵政策,力爭實現10家企業實施技術改造、完成技改投資3億元,引導10家企業開展數字化轉型,讓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實施新一輪高新技術企業倍增、樹標提質行動計劃,力爭新增“專精特新”中小型企業 4 家以上、認定高新技術企業 2 家以上。加強要素資源保障。突出土地、融資、物流、用工等各方面政策集成發力,進一步幫助企業減負增效。推廣個性化稅費優惠政策,消除企業發展過程中的稅收政策“盲點”,以“稅動力”推動企業“升規納統”。
第四,打造公平公正的法治化環境。健全涉企多元化矛盾糾紛調解機制。加強行業調解組織建設,建立專業性、行業性調解員專家庫和人才庫。健全訴調、警調、防調對接機制,加快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紛機制建設。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工作體系,構建涉市場主體糾紛大調解工作格局。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建立知識產權侵權和行政非訴執行快速處理機制,依法嚴厲打擊知識產權侵權假冒行為。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的原則,實施專利轉化計劃,進一步拓寬和暢通技術要素流轉渠道,提升中小微企業創新能力。維護市場公平競爭。深入清理妨礙要素市場配置的隱性門檻和壁壘,在市場準入、要素獲得、權益保障等方面,推出更多創新舉措,促進各類經營主體公平競爭。推動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與“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有機融合,探索實施“包容審慎監管”模式,讓企業安心經營、放心發展。
一審:郭梅森 二審:張文裕 三審:黃世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