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8日河源“民聲熱線”和平專場
上線領導名單
和平縣委常委、縣政府常務副縣長 李世鋒
和平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 羅新權
和平縣教育局局長 張福純
和平縣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局長 王慶練
和平縣農業農村局局長 楊國彥
和平縣民政局局長 吳小迪
上線提綱
一、在發展過程中,和平縣如何提升城鄉文體設施的服務質量,確保城鄉居民都能享受到便捷的文化體育服務,增強幸福感、獲得感?
答:近年來,和平縣始終把城鄉公共文化體育服務體系建設和發展文體事業作為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不斷完善文體設施建設、豐富文體活動供給,進一步提升了公共文體服務水平,切實增強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一)、城鄉一體發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日趨完善
和平縣堅持科學規劃、城鄉一體,不斷完善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推進優質公共服務資源下沉,“縣有館、鎮有站、村有室”的三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日趨完善。目前全縣建成有3個館,其中縣圖書館今年復核為國家一級館,縣文化館為國家二級館,縣博物館為國家三級館;建成文化站17個,行政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245個,提供圖書借閱、文物展覽、文化展演等服務項目,豐富新型文化空間的有效供給,充分滿足了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同時在縣博物館、文化館分別設立1個非遺文創體驗館和展銷店,所有場館均免費對外開放。在縣城的龍湖公園和濱河公園新建兩個“粵書吧”知行書屋,讓群眾更好享受到平等開放、就近便捷的服務,成為了縣城的新亮點。
(二)、引領全民健身,公共體育設施從“有”到“優”
和平縣以“全民健身”為引領,充分盤活場地資源,健全完善體育基礎設施,夯實群眾健身基礎。按照“15分鐘健身圈”的目標,配套建設文化活動中心、體育健身場所,并結合住宅小區建設,因地制宜建設籃球場、兒童活動設施等,為廣大群眾提供了日常運動場所。全縣17個鎮、248個行政村(社區)體育場地和設施已實現全覆蓋。建設標準公共體育場(北樓崗體育場)1個,建成縣體育館1個、福和文體廣場1個,籃球場657座、乒乓球場地155座、羽毛球場155座、足球場21座,配備健身路徑器材106套、健身步道26條,全縣體育場地總數達到1313個。特別是燈光球場于去年8月經改造升級后正式投入使用,配備7人制足球場1座、籃球場2座、氣排球場1座、室內門球場1座,惠及老城區50%以上的人口,為群眾提供了更優質的健身活動場地。目前,全縣體育場地面積共125萬平方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3.54平方米,已超國家“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2.6平方米標準,滿足了群眾“健身就在家門口”的需求。
(三)、緊扣群眾需求,文體活動多元豐富
和平縣堅持需求導向、多元參與,深入實施文體惠民工程,廣泛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不斷提高群眾的參與感、獲得感、幸福感。
文化惠民活動方面,今年來,已開展戲曲進校園、文化專題講座、公益培訓、閱讀推廣活動等各類群眾文化活動超390場,參加群眾超26萬人次。舉辦和平縣2024年青年夜校、“與古為新”首期書法臨摹與創作等各類公益培訓班3期,培訓學員超900人次;舉辦各類講座10場,內容涉及親子教育、良好家風,藝術普及、語言藝術等,參加群眾300人次;開展2024年和平縣文化館非遺實物展、和平縣中小學師生繪畫大賽作品展等線下展覽活動4期,參觀人次達4500人。通過實施一系列文化惠民利民項目,更好滿足群眾的美好生活需求。
體育健身活動方面,著重突出“全域全民”重點,倡導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廣泛開展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將賽事活動不斷下沉,更加貼近群眾生活。今年來,在17個鎮舉辦華豐金灣杯活動共36場次,其中小組賽28場,半決賽8場;策劃并開展了廣場舞活動、乒乓球邀請賽、太極拳展演等“全民健身日”系列體育活動,吸引了眾多市民和青少年參與,全面推動全民健身運動的發展,形成了全社會關注體育、崇尚健康的良好氛圍。
二、在重點群體就業問題方面,特別是針對高校畢業生群體,和平縣采取了哪些幫扶措施?
答:和平縣在重點群體就業方面,特別是針對高校畢業生群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促進就業創業,一是積極組織搭建供需平臺。常態化開展線上線下招聘活動,如“春風行動”“就業援助月”等,搭建供需對接平臺,促進用人單位與求職者之間的有效溝通。今年以來,共舉辦線上線下招聘活動13場,發布招聘崗位10534個,含高校畢業生崗位273個。二是加大事業單位崗位招聘工作力度。積極開展省集中公開招聘高校畢業生工作和醫療衛生急需緊缺專業技術人員招聘工作。今年以來,招聘人數共100人,其中綜合類事業單位19人,衛生系統81人。三是積極開展“三支一扶”招募工作。進一步完善了農村基層人才隊伍建設,切實有力地推動了農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為鄉村振興發展輸送優秀的青年后備人才。今年以來,已完成“三支一扶”招募工作,共招募39名優秀大學生到農村基層服務。四是積極推動職業指導下基層。為進一步加強和做好職業指導工作,引導高校畢業生正確認識當前的就業形勢,積極開展職業指導“進園區、走企業、下基層、促就業”專項活動,舉行了20場職業指導活動。五是加強引導幫扶困難群體。持續組織實施困難畢業生就業結對幫扶,將困難畢業生作為重點幫扶對象,實施“一人一檔”“一生一策”精準幫扶,對有就業意愿的,至少提供1次政策宣介、1次職業指導、3次崗位推介、1次技能培訓或就業見習機會。截至目前,已對281名困難畢業生做到100%聯系、100%服務,就業率達86%。六是加大政策解讀和宣傳力度。多措并舉將就業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加強政策補貼信息推送及宣傳,廣泛運用各種媒介,發出公開信,集中推介公共就業服務相關內容,持續更新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政策清單。截至目前,向各類特殊困難就業群體推送就業信息和就業政策共21732人,其中高校畢業生6090人。
下來,和平縣將繼續搭建好就業供需平臺,加大政策解讀和宣傳力度,持續組織實施困難畢業生就業結對幫扶,全方位促進重點群體、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充分就業。
三、農村小規模學校優化提升工作是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有力舉措,請問和平縣在推進農村小規模學校優化提升工作方面有哪些舉措?
答:和平縣全面貫徹落實上級關于推進農村小規模學校優化提升的工作部署,堅持“科學評估、應留必留、先建后撤、積極穩妥”原則,因地制宜,穩步推進優化調整鄉村學校布局,盤活存量教師資源、推動優質學位共享,全縣上下凝聚共識,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學點)不斷減少,從2019年的156個減少到現在的86個,農村小規模學校優化提升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和平縣規劃有序撤并整合農村小規模學校,優化農村小規模學校規劃布局,計劃用三年時間撤并小規模學校,爭取86所小規模學校全部完成撤并。具體做法是:一是科學優化布局調整。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布局調整方案,原則上每個鄉鎮保留1所中心小學、1所初中、1所中心幼兒園。較大的鄉鎮可以設置2-3所小學,符合省辦學標準的教學點分步恢復為完全小學;二是加快優化提升進展。按照《和平縣農村小規模學校優化提升工作方案》要求,今年秋季全面優化提升學生數20人以下農村小規模學校共54所。通過鎮、村、校三方共同努力,截至目前,已確定優化提升的小規模學校有47所,還有7所尚在推進;三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對現有學校進行改造升級,提高辦學條件。近三年,我縣改擴建中小學校13所,增加學位1440個,寄宿生床位1600個。目前全縣各鎮均建有寄宿制學校,小學階段寄宿制學校共有18所,寄宿學生人數5256人,學校現有學生床位6510個,有剩余床位1254個;四是推進教育資源共享。加強數字化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組織農村學校教師參與縣級大教研及城鄉共同體教研等活動,科學安排名教師和骨干教師到農村學校開展送教、支教和幫教活動。同時通過組建涉及義務教育的5個教育集團,實現更高效的資源利用和優勢互補,促進農村教育資源的升級和優化。五是著力提高師資素質。加強教師培訓,實施教師輪崗交流制度,落實“縣管校聘”教師管理新機制,及時補充鄉村教師,滿足鄉村學校教師需求。同時建立健全農村教師流動激勵機制,完善山區和農村邊遠地區學校教師生活補助制度,突出差別化補助政策,分類分檔進行補助,重點向艱苦邊遠地區傾斜,確保鄉村教師招得來、留得住、教得好。
四、和平縣在為企業、群眾辦事服務方面,是如何化解“辦證難”問題的?
答:和平縣不斷優化政務服務設施設備、提升辦事服務效率。縣政務服務中心設有咨詢、綜合服務、企業開辦、一窗通辦窗口,同時設有取號導辦區、填表區、自助區、休息區、后臺分類審批區等,全面實行“前臺綜合受理、后臺分類審批、統一窗口出件”的綜窗運行模式,實現一窗受理、網上運轉、并行辦理、限時辦結。此外,我縣積極推進“證照分離”“照后減證”“多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制度改革和經營許可審批改革,堅持做好登記注冊便利化改革等工作。
為化解企業、群眾“辦證難”問題,縣政務服務中心推行“一窗通辦”、“一窗通取”服務模式,聚焦縮短辦證時限、優化辦證流程,為企業及群眾辦證提供便利。一方面,落實企業設立登記“一天辦結”改革要求,要求企業設立登記在0.5個工作日內完成,公章刻制、申領發票、社保參保和住房公積金單位繳存登記等事項并行審批辦理并在0.5個工作日內完成,將企業開辦全流程時間壓縮在1個工作日內。另一方面,為優化辦證流程,我縣不斷推進政務服務證照郵遞服務,與和平郵政分公司簽署物流合同,提供“足不出戶、輕松領證,政務服務證照免費郵政速遞”高效的便民服務,真正實現企業和群眾到政府辦事“最多跑一次”,提升政務服務效率和質量,提高群眾對政務服務工作的滿意度,多措并舉化解企業、群眾“證難辦”問題。
一審:郭梅森 二審:張文裕 三審:黃世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