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5日市民政局
上線領導名單
市民政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張美芳
社會救助科科長 陳偉
社會事務和兒童福利科科長 劉育方
養老服務和慈善社工科 羅海文
社會組織管理科科長 彭志波
市殯葬督查隊隊長 張文端
問題一:我市最低生活保障邊緣家庭和支出型困難家庭救助實施細則也即將出臺,請解讀一下什么是低保邊緣家庭、條件是什么?
答:近年來,河源市不斷健全完善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穩步提高社會救助標準,將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及時納入救助范圍,加快推動建成幸福和諧美麗河源。
低保邊緣家庭是指為了緩解低保救助的斷崖效應,對家庭人均純收入略高于低保標準、不能被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蓋,但是家庭人均收入未超出一定限額、生活有一定困難的家庭,實施一定范圍專項救助的輔助保障制度。
市政府每年會測算制定低保標準,如果河源戶籍居民的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低保標準,并且存款、住房等財產狀況符合規定,就可以納入低保。如果家庭月人均收入超過了低保標準,但在城鎮低保標準1.5倍以下,也沒有超過本市月最低工資標準,就符合納入低保邊緣家庭。
問題二:困難群眾去哪里申請低保邊緣家庭?一般需要經過什么流程呢?納入低保邊緣家庭后可以享受什么政策?
答:低保邊緣家庭申請和低保申請一樣,需要向戶籍所在地的鄉鎮街道提出。申請的時候要如實申報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和收入財產狀況,包括其他家庭成員贍養撫養關系和能力。需要注意的是,申請人還需要授權民政部門通過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對申報的收入財產狀況,包括存款、車輛、住房等情況的真實完整性進行查詢核實。經核對和入戶調查,收入財產等狀況符合規定的,經公示無異議,縣級民政部門審核后,就可以被確認為低保邊緣家庭。這個過程一般會在30個工作日內完成,情況復雜的,一般不會超過45個工作日。
低保邊緣家庭中的重病患者,一級、二級殘疾人,三級、四級精神殘疾人和智力殘疾人,可以單獨納入低保,享受低保金。低保邊緣家庭中的殘疾人還可以享受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另外,低保邊緣家庭也可以向對應部門申請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業救助等一系列專項救助。
問題三:那什么叫老齡化社會,其標準是如何劃分的?我市老齡化嚴重嗎?
答:1、按照聯合國關于老齡化的劃分標準,當一個國家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超過10%或65歲以上人口比重超過7%,表示進入輕度老齡化社會;
2、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超過20%或65歲以上人口比重超過14%,表示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
3、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超過30%或65歲以上人口比重超過21%,表示進入重度老齡化社會。
上世紀90年代,我市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并呈現出形成時間早、人口基數大、發展趨勢快的特點。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市常住60歲及以上人口為46.72萬人,全市總常住人口283萬人,占16.5%。以此看我市進入輕度老齡化社會。總體來說,城市老齡化程度輕些,農村因為年青人外出務工或學習多,老齡化程度重些,目前我市大部分農村已接近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
問題四:隨著社會老年人增多,如何“養老”一直都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請問民政部門作為政府職能部門,推出哪些舉措滿足老年人養老需求?
答:“讓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個幸福美滿的晚年”,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為 ”是我們的工作目標。我們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結合河源市老齡化需求,構建“9082”的養老模式。即90%的老人居家養老,8%的老人社區養老,2%的老人進養老機構養老。我們將全方位貫徹落實國家老齡事業發展政策和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主要舉措有:
一是提升機構養老服務效能。我局開展養老機構能力提升專項行動:健全完善內部管理制度、建立突發事件應對機制、強化管理人員和養老護理人才業務培訓,提升服務水平與防范化解風險能力。目前,對鄉鎮小型養老院進行了優化整合,100%養老機構完成了消防審驗,推動養老機構“互聯網+明廚亮灶”建設,嚴格規范養老機構食堂食品經營行為,確保食堂食品安全。近年來累計舉辦養老護理業務培訓7000余人次,不斷提升為老服務護理人員的護理技能、職業道德水平。目前我市正常運營養老機構有65家(福利院5家、敬老院55家、民辦養老院5家,共有入住服務對象1360人),能基本滿足群眾對機構養老服務優、價格廉、環境好的需求。
二是提高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供給能力。首先是構建城市“街道-社區-小區-家庭”四級和農村“縣-鎮-村”三級養老服務網絡,實現到2023年底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覆蓋率達100%,鄉鎮綜合養老服務中心覆蓋率達55%;目前全市建有居家養老服務中心1個、鄉鎮(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62間,農村幸福院70個,村(社區)公共服務站1367個。其次推進城市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建設,推進居家社區適老化改造、場所無障礙改造、因地制宜增加活動場地設施、有條件的加裝電梯等設施建設。農村以敬老院、農村幸福院等設施為基礎完善農村養老綜合服務中心,增加服務社會老年人功能,實現城鄉社區日間照料服務全覆蓋。再次建設功能齊全,產品豐富的社區、鄉鎮(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具備全托、日托、上門服務、對下指導等功能,提供助行、如廁、助浴,感知類適老化用品以及智能化用品一系列服務和產品。目前,我市在源城區東埔街道建立“居家族”智慧養老服務站、在源城區東埔街道永昌社區設立“社區護理站”。第四我市正高位推進“長者飯堂”建設,列入市委書記、市長“面對面”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機制。已累計投入約200萬元,計劃繼續投入500萬元。現已建成“長者飯堂”8家,其中城市社區4家、農村社區4家。能基本滿足群眾對社區養老供給足、產品豐、保障到位需求。
三是推進家庭養老適老化改造和開展關愛服務。“十四五”以來共完成2509戶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到2025年完成4020戶改造任務。其次開展特殊困難老年人關愛探訪服務。
問題五:兒童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兒童福利事業作為體現民生溫度的重要工作,近年來,我市兒童福利工作主要取得了哪些成績,遇到了哪些困難或矛盾?
答:近年來,民政部門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以標準化示范創建為抓手,持續推動困境兒童生活、監護、醫療、教育、康復、安置“六種保障能力”全面提升,不斷完善兒童福利保障制度,穩步提升孤兒基本生活等保障水平,不斷加強兒童福利設施建設,不斷豐富兒童福利服務內容,護航全市2452名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等困境兒童、10804名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全力推動兒童福利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
問題六:河源在推進殯葬改革、倡導移風易俗上取得了哪些新成就,是如何推進節地生態型公益性公墓建設行動的?
答: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殯葬改革工作,加強宣傳引導、強化殯葬管理,通過深化喪葬禮俗改革,規范殯葬管理服務,完善殯葬設施建設,加大殯葬領域突出問題整治力度,多部門齊抓共管整治違建墓地,完成殯儀館設備環保升級改造,推行節地生態葬,在綠色殯葬、文明殯葬、惠民殯葬、法治殯葬等方面取得新成就、實現新突破,推動移風易俗,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根據省、市殯葬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要求,到2025年底,全市每個鄉鎮要建設1個公益性公墓(骨灰樓)目標。目前,全市只有18個公益性骨灰安(放)設施,骨灰安葬(放)設施覆蓋面小,數量少,不能滿足群眾對骨灰安葬(放)服務需求,是制約我市殯葬事業發展的“瓶頸”。下來,我市將加大鎮、村公益性公墓(骨灰樓)建設力度,建立健全管理機制,加強與自然資源、林業等部門溝通協調,著力解決公墓建設項目用地(林地)難的問題,不斷增加安葬(放)服務供給,不斷滿足群眾殯葬服務需求,為促進生態文明、鄉風文明,建設綠美河源、實現綠色崛起作出民政努力。
一審:郭梅森 二審:張文裕 三審:黃世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