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31日 市司法局
上線領導
市司法局副局長 劉軍
行政執法協調監督科科長 葉開明
市公證處主任 袁小玲
市法律援助處主 任劉佳
上線提綱
一、近日,省委、省政府發布《關于新時代廣東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對新時代廣東高質量發展進行部署。今年3月,市政府印發了《河源市2023年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對促進河源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出了細化舉措。這些都向全社會釋放了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鮮明信號,營造了齊心協力抓發展的濃厚氛圍。今天,我們就緊扣當下“高質量法治服務保障高質量發展”這個話題,請市司法局劉軍副局長進行相關介紹。
答: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市司法局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聚焦以高質量發展為牽引、以法治建設為保障、以安全穩定為基石,進一步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作用,切實增強做好法治服務保障的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把發展質量擺在更突出的位置,在統籌全面依法治市、行政立法、行政執法、公共法律服務等方面展現河源司法行政機關的擔當作為,積極為河源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和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
二、市司法局強調要找準法治服務保障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和突破口,聚焦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為河源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在這一方面今年有哪些方向以及具體措施,助力新時代河源高質量發展?
答:前不久,我們從法治運行的各環節入手,進一步統籌好法律服務與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系,制定印發了關于服務保障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積極發揮司法行政職能作用,全力護航河源高質量發展。
一是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一方面強化助企制度供給,加強法規規章清理,重點消除違法增設市場準入和退出條件、限制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減損企業權利或者增加企業義務等方面的制度內容,堅決從源頭上減輕市場主體生產經營成本。深入推行包容審慎監管,加大市場領域免予處罰、從輕處罰、減輕處罰清單和免予強制清單的公布力度。
另一方面是優化護企執法監管。進一步優化協調監管機制和方式,推動市場競爭更加公平有序。嚴格落實行政執法“三項制度”,進一步規范行政裁量權基準制定和管理,細化、量化行政處罰裁量標準,加大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領域行政執法監督力度,大力整治逐利執法、選擇性執法等問題,以執法監管溫度提升營商環境熱度。
另外,我們還將規范鎮街綜合行政執法。組織實施《河源市人民政府關于調整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綜合行政執法職權的公告》,深入開展基層行政執法規范化建設,實施鎮街綜合行政執法人員能力素質提升專項行動。
二是為制造業當家注入強大法治動能。完善法律服務“聯企”機制,健全各級司法行政機關與工商聯溝通聯系機制,完善律師服務民營企業“百所聯百會”長效機制,暢通公證、仲裁、調解機構與企業聯系渠道。推動法律服務機構以“線上+線下”法律服務助力企業發展。實行公證預約服務及上門辦證服務,做到公證“多跑路”、企業“少跑腿”。開展法律服務“強企”行動,深入開展“法治體檢”服務,圍繞企業內部治理、勞資關系、投資融資、市場競爭、知識產權、生產經營、發展規劃、合同履行等方面,常態化制度化組織法律服務機構為企業開展全方位“法治體檢”服務,幫助企業精準排查和有效防控法律風險、涉穩風險,促進企業完善管理制度機制。深入開展形式多樣的保護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的法律服務及公益宣傳活動。組建專門力量為企業決策層、管理層及從業人員開展與生產經營活動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知識培訓活動,圍繞重點項目開展個性化法律服務,提升企業家法律素能和企業管理法治化水平。鼓勵和引導企業普遍設立公司律師,積極探索以法律服務資源共享等方式,推動實現中小企業等市場主體法律服務全覆蓋。強化法律服務“助企”質效,深化“法律進企業”“法律進園區”等活動,今年4月份全市首個開發區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和河源仲裁委員會服務點在東源縣工業開發區揭牌成立,這是我市率先開展的一次探索和嘗試,對推動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和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義。
三是強化社會民生保障法治供給。提高社會保障、房屋征補、教育醫療等領域行政復議案件辦理水平,依法維護群眾合法權益。進一步推進申請法律援助證明事項告知承諾制,優化“市域通辦”工作機制,推動法律援助惠及更多困難群眾。
此外,《若干措施》還圍繞行政決策、化解糾紛、發展安全等高質量發展重點工作,推出“落實行政決策程序規范”“健全多元化解糾紛解決機制”“牢牢守住統籌發展和安全的法治防線”等硬核舉措,力求充分發揮司法行政職能,打好法治“組合拳”,為河源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
三、近些年來,我們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越來越多的會聽到“公證”這個詞,但是可能還有很多人對于公證還不是很了解,那么“公證”到底是什么?公證又與我們有什么關系?公證的業務范圍有哪些呢?
答:(一)、公證是公證機構根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申請,依照法定程序對民事法律行為、有法律意義的事實和文書的真實性、合法性予以證明的活動。(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老百姓對公證的需求越來越多,可以說,公證與我們的一生都息息相關,從出生到死亡,人生中的許多重要時期都可能會涉及到公證:當您呱呱墜地時,有出生公證;當您步入學生生涯時,有畢業證、成績單的公證;當您進入職場時,有無犯罪記錄公證;當您步入婚姻殿堂時,有財產協議公證;當您兒孫繞膝、四世同堂、盡享天倫之樂時,有贈與、遺囑公證。(三)、上述所述的只是公證業務的很小一個范圍,公證事項涉及有兩百多項,其中最常見的是繼承、委托、聲明、贈與、遺囑、合同協議、婚姻狀況、親屬關系、保全證據等等。公證制度是一項預防性的司法證明制度,具有服務、溝通、證明、監督的作用。公證為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預防化解矛盾糾紛、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發揮巨大的作用和作出積極貢獻。
四、河源公證處在辦證的過程中有沒有推出便民的措施?
答:河源公證處聚焦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入手,推出并完善加急延時服務、公證服務進基層、主動核實公證事項等舉措;全面推行辦理公證擴大“最多跑一次”覆蓋面、實行“一次性告知”服務、實行“首問負責”制、創新服務方式、實行預約開展“主動上門”服務、實行辦證承諾、實行“特事特辦、急事急辦”服務、開展“溫馨郵寄”服務、實行公開公示制度等九項便民服務措施。上述便民措施,有效的解決了群眾辦理公證“跑腿次數多”、開證明難等問題。
五、今年是《法律援助法》施行一周年,一年來,它為人民群眾獲得及時便利、優質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務提供了重要法治保障。今天,讓我們重溫一下這部有溫度的法律。請問什么是法律援助?符合什么條件可以獲得法律援助?
答、法律援助,是國家建立的為經濟困難公民和符合法定條件的特定當事人無償提供法律援助咨詢、代理、刑事辯護等法律服務的制度,是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的組成部分,被稱為法律界的“希望工程”。
公民因請求國家賠償,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或者社會救助,發給撫恤金,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確認勞動關系或者支付勞動報酬,有關事故請求人身損害賠償等,因經濟困難沒有委托代理人,可以申請法律援助。其中,英雄烈士近親屬為維護英雄烈士的人格權益,遭受虐待、遺棄或者家庭暴力主張相關權益等不受經濟困難條件限制。
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托辯護人的,本人及其近親屬可以申請法律援助;刑事案件被害人及其法定代表人或近親屬,自訴案件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附帶民事訴訟案件的原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因經濟困難沒有委托訴訟代理人的,可以申請法律援助。
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屬于未成年人、有關殘疾人、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或者死刑的人、申請法律援助的死刑復核案件被告人、缺席審判案件的被告人及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人員,沒有委托辯護人的,法院、檢察院、公安機關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擔任辯護人;其他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刑事案件,被告人沒有委托辯護人的,人民法院可以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擔任辯護人。
六、法律援助作為一項民生工程,哪里可以申請法律援助?在服務范圍上有什么新探索?
答:對訴訟事項的法律援助,由申請人向辦案機關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對非訴訟事項的法律援助,由申請人向爭議機關所在地或者事件發生地的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我市在市、縣兩級均設立有法律援助機構,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群眾可以在本市任一法律援助機構進行法律援助申請,由法律援助機構直接受理后轉交至有管轄權的法律援助機構,法律援助申請實現“市域通辦”。
在擴大法援范圍方面,我們主要是開展了審查起訴階段律師辯護全覆蓋試點工作。為加強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人權司法保障,我市在原有的審判階段律師辯護全覆蓋工作的基礎上,擴大到審查起訴階段,進行了試點探索。今年5月,東源縣在全省率先推行審查起訴階段律師辯護全覆蓋試點工作,縣司法局聯合縣法院、縣檢察院、縣公安局印發了《關于開展審查起訴階段律師辯護全覆蓋工作的實施意見》,在審查起訴階段,為沒有委托辯護人的犯罪嫌疑人,依法由縣檢察院通知縣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依法保障犯罪嫌疑人的辯護權利。
七、特殊群體法律援助工作方面開展得怎么樣?
答:法律援助對象主要是特殊群體,包括了農民工、殘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維護好特殊群體的合法權益是我們的職責。在做好特殊群體法律援助工作方面,一是充分發揮法律援助工作站、點作用。在工會、團委、婦聯、殘聯、勞動仲裁及部分大型廠企等設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點,開展日常法律咨詢、指引及宣傳工作,以實現法律援助的快速反應、精準對接、有效服務。二是持續開展“法援惠民生”系列活動。組織律師、法律援助志愿者和法援處工作人員持續開展“法援惠民生 助力農民工”“法援惠民生 關愛殘疾人”“法援惠民生 關愛婦女兒童”等系列宣傳活動共20余場,派發宣傳資料近萬份。三是開通特殊群體“綠色通道”。對低保戶、特困職工、重度殘疾人、軍人軍屬等特殊群體申請法律援助以及農民工因討薪申請法律援助的,無需當事人提供經濟困難證明材料,優先受理、優先審查、優先指派,實現“當天辦、一次辦”。四是全面推行法律援助申請“市域通辦”。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群眾可以在本市任一法律援助機構進行法律援助申請,實現法援案件“跨區辦,就近辦”。讓機構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實現法律援助一次辦。
2022年,我市共組織辦理農民工法律援助案件539宗、殘疾人案件18宗、未成年人案件696宗、老年人案件51宗、婦女案件308宗、軍人軍屬案件17宗,實現對特殊人群法律需求的“應援盡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