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日 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上線
上線領導:
市人社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張文勝
勞動保障監察綜合執法監督科科長 麥偉東
市社保局副局長 李錦文
就業中心二級主任科員 黃月祥
工傷保險科副科長 涂賽
一、黨的二十大對未來一個時期和今后五年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作出戰略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新論斷、新思想,對新時代就業、社會保障、人才人事工作也提了新要求,請問市人社局有哪些具體舉措?
答:市人社部門將深刻理解和把握黨中央關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部署要求,全面準確把握黨的二十大確定的新時代就業、社會保障、人才人事、勞動關系等人社工作新任務新要求,推動人社事業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
一是唱好就業創業重頭戲。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持續推動中央和省、市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加快落地見效,確保我市就業形勢穩定。推動“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規范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持續打造“兩街兩園”特色平臺項目。
二是織牢社會保障安全網。深化社保體制機制改革,不斷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安全規范、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持續擴大社保參保覆蓋面,不斷提高社保待遇水平,為人民生活安康托底。強化社保基金風險防控,守護好人民群眾的每一分“養老錢”“保命錢”。
三是打好引才育才組合拳。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深入實施人才強市戰略,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落實招才引智政策,大力引進緊缺拔尖人才和培養高層次人才。加強事業單位人事制度管理創新,激發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工作活力。
四是筑實勞動保障防火墻。健全勞動關系協商協調機制,完善勞動者權益保障制度,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創新和諧勞動關系管理,完善和落實欠薪源頭治理各項制度,依法治理各類企業欠薪行為。加強勞動爭議調解仲裁力度,進一步完善勞資糾紛多元化解機制。
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的條件是什么?
答:年滿16周歲(不含在校學生),具有本市戶籍,非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及不屬于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覆蓋范圍的城鄉居民,可在戶籍地自愿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
三、勞動者因用人單位違法用工行為導致自身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應到哪個部門維護權益?他們需要提供哪些證據材料?
答:勞動者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后,應依法理性地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勞動者應到轄區內的勞動保障監察部門維權。具體來說,勞動者若與用人單位簽訂了勞動合同,需攜帶本人身份證原件(若非本人,應當攜帶授權委托書、委托人和被委托人身份證件)、勞動合同等證據材料到轄區內勞動保障監察機構反映訴求;若未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勞動者應盡量提供工作證、考勤記錄、工資單、工資支付憑證、收取押金憑據、欠條以及其它能夠證明勞動者與用人單位間存在勞動關系和用人單位存在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行為的書面材料。
四、對于創業者,人社部門有哪些扶持政策?
答:對于初創企業的法定代表人或經營者,且屬于普通高等學校、中等職業學校、技工院校學生(在校及畢業5年內)、畢業5年內的出國(境)留學回國人員、軍轉干部、退役軍人、登記失業人員、就業困難人員、脫貧人口及返鄉創業的人員,可以享受一次性創業資助、創業租金補貼、創業帶動就業補貼、創業擔保貸款貼息等創業補貼。
其中,一次性創業資助的補貼標準為10000元,需在創辦主體登記注冊之日起3年內,向登記注冊地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提出申請;創業租金補貼的補貼標準是每年最高4000元,累計不超過3年,初創企業有租賃場地用于經營,且申請補貼前連續3個月有在職員工正常繳納社會保險費;創業帶動就業補貼的補貼標準則是招用3人以下的按每人2000元給予補貼,招用4人以上的每增加1人給予3000元補貼,總額最高不超過3萬元,需注意的是同一法定代表人名下有多家初創企業的,只有一家可申請創業帶動就業補貼。
如果還想了解釋到更詳細的申請條件細則,或者是了解其它的就業創業扶持政策,歡迎群眾到人社部門咨詢。
五、申請企業職工養老保險退休待遇需要什么條件?
答:1.繳費條件: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滿15年(含視同繳費年限)
2.年齡條件
(1)正常退休年齡:男年滿60周歲;企業女職工年滿50周歲,女干部年滿55周歲,靈活就業人員年滿55周歲;
(2)因病提前退休:男年滿50周歲,女年滿45周歲;
(3)特殊工種提前退休:男年滿55周歲,女年滿45周歲;
(4)軍轉干提前退休:男年滿55周歲,女年滿50周歲。
六、什么是勞動能力鑒定?發生工傷后,是否需要進行勞動能力鑒定?
答:勞動能力鑒定是指勞動功能障礙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礙程度的等級鑒定。根據《廣東省工傷保險條例》,勞動功能障礙分為十個傷殘等級,最重的為一級,最輕的為十級。生活自理障礙等級根據進食、翻身、大小便、穿衣及洗漱、自主行動五項條件確定。五項條件均需要護理者為一級,五項中四項需要護理者為二級,五項中三項需要護理者為三級,五項中一至二項需要護理者為四級。
職工發生工傷,經治療傷情相對穩定后存在殘疾、影響勞動能力的,應當進行勞動能力鑒定。如果職工只是受到輕微傷害,并不影響勞動能力,則無須進行勞動能力鑒定。
七、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怎樣辦理轉移手續?
答:1. 2021年4月1日起,省內(深圳除外)不再辦理轉移業務,參保人可以直接到最后參保地申請跨區域合并。
2.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轉移到省外的,參保人可通過“掌上12333”APP申請辦理轉出,無需再回到原參保地打印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繳費憑證。
八、高校畢業生就業,可以享受哪些就業補貼政策呢?
答:根據省人社廳 省財政廳《關于印發〈廣東省就業創業補貼申請辦理指導清單(2021年修訂版)〉的通知》的規定,高校畢業生就業,可以享受的就業補貼政策主要有崗位補貼和社保補貼兩大類,補貼對象是畢業2年內的高校畢業生。
崗位補貼類包括了基層就業補貼、求職創業補貼、基層崗位補貼、就業見習補貼、公共就業服務崗位補貼等。其中,高校畢業生基層崗位補貼、公共就業服務崗位補貼、基層就業補貼的補貼對象范圍主要是針對畢業2年內的高校畢業生,申請人員到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社會組織或到鄉鎮(街道)、村居等基層崗位就業,簽訂一年以上勞動合同或服務協議并按規定繳納社會保險費,高校畢業生基層崗位補貼是每人每月200元、最長3年,基層就業補貼則是一次性領到5000元的補貼;而求職創業補貼的補貼對象則是普通高等學校、中等職業學校、技工院校畢業學年的困難學生,這項補貼是需要在畢業前申請的,每人可以領到3000元的補貼。
社保補貼類主要是小微企業社保補貼和靈活就業社保補貼兩種補貼。其中小微企業社保補貼的補貼對象是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小型微型企業;靈活就業社保補貼則是以靈活就業類型登記就業并以個人身份繳納社會保險費的高校畢業生,每月可補貼實際社保繳費額的2/3,補貼期限最長不超過3年。
九、提出工傷認定申請和作出工傷認定決定有時間限制嗎?
答:在實際工作中,工傷認定的相關時間節點問題是不少用人單位和職工較為關注的,現在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工傷認定的有關時限規定:
(1)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的時限:
職工發生事故傷害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的,職工所在單位應當自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30日內,向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
用人單位未按上述規定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的,該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工會組織自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1年內,可以直接向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
(2)工傷認定受理的時限: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收到工傷認定申請后,應當在15日內對申請人提交的材料進行審核。申請人提交的申請材料符合要求,屬于管轄范圍且在受理時限內的,社會保險行政部門予以受理,并出具《工傷認定申請受理決定書》;不符合受理條件,決定不予受理的,出具《工傷認定申請不予受理決定書》。
(3)作出工傷認定決定的時限: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自受理工傷認定申請之日起60日內作出工傷認定的決定,出具《認定工傷決定書》或者《不予認定工傷決定書》。對事實清楚、權利義務明確的工傷認定申請,自受理工傷認定申請之日起15日內作出工傷認定決定。
(4)認定文書送達的時限: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自工傷認定決定書作出之日起20日內,將《認定工傷決定書》或者《不予認定工傷決定書》送達受傷害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和用人單位。
十、領取失業保險金需要什么條件?申領成功后多久發放?
答:失業保險金申領條件(同時符合以下兩個條件):1.失業前用人單位和本人已經繳納失業保險費累計滿一年,或者不滿一年但本人有失業保險金領取期限的。2.非因本人意愿中斷就業的,從核定失業保險待遇的次月起支付各項待遇,失業保險金按月支付。
十一、我市正在開展集中整治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專項行動,該專項行動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答:根據人社部、省人社廳的統一部署,我市自2022年8月20日至2023年春節前,在全市范圍內開展集中整治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專項行動。行動目標是解決欠薪問題,化解重大欠薪風險隱患,防止因欠薪問題引發重大群體性或極端事件。行動重點是以工程建設領域、加工制造業、新就業形態等欠薪問題易發多發的行業企業為重點檢查對象。行動內容是對欠薪問題實施集中專項治理,對工程建設領域要開展拉網式排查,既查在建工程項目審批管理、工程款和人工費用撥付情況,也查在建工程項目落實工資保證金、工資專用賬戶、勞動用工實名管理、維權信息告示牌等各項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制度情況;對加工制造業、新就業形態等行業企業則結合勞動保障守法誠信等級評價、水電燃氣等經營指標變化情況,及時排查欠薪風險,妥善化解欠薪隱患。接下來我市各級人社部門將切實扛起整治責任,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時不我待的緊迫感,繼續深入推進集中整治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專項行動,確保2023年春節前,我市整治欠薪問題思想不松、行動不停、要求不降、力度不減,全力維護勞動者獲取工資報酬合法權益和社會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