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日 市農業農村局
上線領導名單
黨組副書記、市委農辦專職副主任 甘桂強
畜牧與飼料科科長 甘道鋒
政策法規與改革科科長 葉柱耀
種植業管理科科長 羅曉霞
農業良種推廣站副站長 韋曼華
上線提綱
一、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第一年,做好今年“三農”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請為大家介紹一下今年河源農業農村工作的大概情況。
答:今年以來,全市各級農業農村部門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總抓手,以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在推動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業宜居、農民富裕富足上攻堅克難,精準發力,推動新發展階段農業農村工作取得新成效,基本完成今年農業農村目標任務,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平穩發展。2021年前三季度,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50.86億元,比增11.9%,農民人均現金收入13986元,增長12.2%,高出全國平均水平260元,全市農業農村經濟形勢好于預期。主要成效體現在:
(一)、糧食生產能力穩中有升。深入開展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已完成撂荒耕地復耕復種21.95萬畝,工作成效獲得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并順利承辦全省撂荒耕地復耕復種現場推進會。穩步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完成2019年建設任務8.16萬畝,在全省2019年高標準農田建設評價中位居前列。“菜籃子”農產品供應穩定,我市2017-2018年度、2019-2020年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考核中連續兩次被評為優秀,排名全省第二。生豬產業發展扶持政策有效落實,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生豬出欄共97.54萬頭,比增60.6%,實現產值25.87億元,占前三季度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7.2%,拉動總產值增長8.6個百分點。預計2021年糧食播種面積達到200萬畝,產量80.5萬噸,可完成省下達的糧食生產目標任務。今年,河源市農業農村局還榮幸地獲得了全國糧食生產先進集體。
(二)優勢特色產業加速升級。重點圍繞生豬、油茶、茶葉、蔬菜、水果、水產、南藥、絲苗米八大特色優勢農業產業抓好產業發展提升,促進特色優勢產業集聚發展。新增創建油茶跨縣集群、東源藍莓、龍川絲苗米、連平花生、源城區畜禽等5個現代農業產業園,東源縣成功申請創建農業現代化示范區。東瑞生豬產業園實施主體東瑞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A股中小板上市,成為我市第一個實現撬動證券資本市場資金投入產業園區的典范。通過建立“政府主導+企業運營+市場化運營”的一體化運作模式,“萬綠河源”區域公用品牌效應不斷增強。實施種業保護與提升攻堅行動,紫金藍塘豬、東源藥用野生稻、黃花小種油茶等珍稀瀕危種質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同時引進了一批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糧油種子(苗)企業,全市種業發展邁上新臺階。
(三)農業發展生態支撐不斷鞏固。通過實施化肥減量增效行動,實現化肥使用量連年保持負增長。積極推廣綠色養殖、標準化養殖,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逐步提高。農產品產地準出制度逐步完善、溯源體系建設持續推進,農產品主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綜合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四)農業生產能力持續提升。家庭農場經營管理水平和示范帶動能力持續提升,農民合作社質量不斷提高。通過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揮組織優勢,直接服務或組織小農戶接受各類社會化服務,社會化服務主體不斷壯大。
(五)農村綜合改革不斷深化。農村土地股份合作制試點穩步推進,“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土地股份聯結機制逐步建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加快推進,82個集體經濟發展試點村扶持培育工作有序開展,集體經濟強村數量有明顯提升。鄉鎮宅基地管理機制加快完善,鄉鎮綜合執法隊伍建設穩步推進,“一個窗口受理、多部門內部聯動集中辦公”的宅基地建房聯審聯辦逐步構建。
二、市農業農村局如何聚焦“我為群眾辦實事”,解決群眾煩心事?
答:市農業農村局將黨史學習教育同總結經驗、觀照現實、推動“三農”工作充分結合起來,采取有力措施,深入推進化解,切實解決基層的困難事、群眾的煩心事。通過充分基層調研,確定將“大力推動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作為局“我為群眾辦實事”重點民生項目。農業保險作為分散農業生產經營風險的重要手段,對推進現代農業發展、促進鄉村產業振興、改進農村社會治理、保障農民收益等具有重要作用。近年來,我市一直踐行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的要求,建立了中央、省、市、縣四級財政補貼的農業保險保障體系,實現了農業保險對當地主要農產品的全覆蓋,有效分散了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自然風險和疫病風險,政策性農業保險服務“下沉”,為農業產業加上“穩定器”,給農戶吃上“定心丸”。
2021年,我市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大力推動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農業保險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一是擴大保險覆蓋面。緊密結合我市鄉村振興戰略和現代農業發展規劃,加快推動水稻、生豬、能繁母豬、肉雞等關系群眾"米袋子""菜籃子"的重要農產品保險發展,水稻保險覆蓋率達到85%以上,生豬保險覆蓋率達到60%以上。今年來,相繼實現政策性茶葉、肉雞、淡水水產養殖、花卉苗木等品種保險在我市零的突破。二是提升保障水平。2021年我市水稻保險金額從800元/畝提高到1000元/畝,育肥豬保險金額從800元/頭提高到1400元/頭,仔豬保險金額200元/頭提高到500元/頭。三是增加保險品種。將市內種植的所有水果品種納入嶺南水果保險,新增開辦蔬菜、花卉苗木、茶葉、肉鴨、蛋雞保險,實現對市內主要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愿保盡保。此外,積極探索地方特色農業險種,創新首個“大商所農民收入保障計劃”生豬價格“保險+期貨”項目,為生豬保價護航。
截至2021年10月底,我市農業保險保費收入達到15483.31萬元,其中政策性種植險保費收入7297.32萬元、政策性養殖險保費收入8110.79萬元、創新險種保費收入75.20萬元,累計為176.99萬畝農作物、 2567.95萬頭(羽)畜禽提供風險保障資金386212.95萬元,受益農戶共計81.39萬戶次。
三、鄉村振興促進法今年正式施行,鄉村振興促進法是“三農”領域的重要法律,河源市農業農村部門將如何依法推進鄉村振興工作?
答:全市農業農村部門圍繞做好我市農業農村“四篇大文章”,即“燈塔盆地”大文章、“駐鎮幫鎮扶村”大文章、“農業農村改革”大文章、“金融助農”大文章,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圍繞“保供穩固安全、做好四篇文章”的工作定位,聚焦“糧食安全、產業升級、農村改革、鄉村振興”重點任務,牢牢守住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一是千方百計穩定糧食生產,壓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茶罐子”“油缸子”供應基地。二是抓好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鞏固現有撂荒耕地整治成果,打好種業翻身仗,扎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加強農業水利設施建設。三是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做到有返貧致貧風險和突發嚴重困難的農戶監測全覆蓋。四是推動農業農村綠色發展,持續抓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重點工作。五是圍繞拓展農業多種功能、開發鄉村多元價值,做優鄉村特色產業。六是以“一鎮一改革”為契機,深化農村改革,激發農村發展內生活力。
四、近年來,河源承擔了多個農村改革試點任務,凝練了具有“河源特色”的農業農村改革創新模式,請簡單介紹一下我市在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上有什么新的舉措?
答:近年來,我市按照國家、省的工作部署,有序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工作縱深開展,不斷釋放鄉村振興內生動力。完成了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深入推進,全市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確認、登記賦碼頒證、列入資產量化的集體經濟組織合作制改革等試點任務基本完成;扶持發展村級集體經濟204個試點村工作有效推進;基本完成龍川縣、連平縣農民專業合作社高質量發展整縣試點工作;進行“三變”改革(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等三項改革),探索土地股份合作制多種經營模式,全市7個試點鎮選擇的村組開展土地入股規模達3596.31畝,收益分配形式基本為保底收益+按股分紅,入股農戶達1100戶;啟動了全市“一鎮一改革”工作,全市98項改革項目正在有序推進中。
五、“土地是糧食生產的基礎?!苯陙恚苻r業比較效益偏低、耕種條件差、農民外出務工等因素影響,耕地撂荒給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帶來極大挑戰。河源在推進撂荒耕地復耕復種方面采取了哪些強有力措施呢?
答:一是堅持高位推動,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要求,把糧食生產、解決撂荒納入鄉村振興及糧食安全考核重要內容,推動市、縣、鎮、村四級主要負責同志逐級抓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工作。做到不論撂荒原因、不惜經濟代價、不講客觀條件,務必在今年內完成15畝以上撂荒耕地復耕任務。全市各級黨政領導班子認真貫徹全省推進撂荒耕地復耕復種現場會會議精神,認真研究、積極部署,進一步鞏固撂荒耕地復耕復種成果。
二是堅持精準發力,出臺“長牙齒”措施,實行多元化打法。印發《關于加強耕地保護確保糧食安全的若干措施》等相關文件,對撂荒1年的停止發放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對連續撂荒2年以上的由村集體收回經營權、村集體代耕代種。各縣(區)各顯其能、各施所長,在全面鋪開網格化管理的基礎上,結合不同實際自主開展“十萬黨員干部下鄉耕田”、“十日清田”等專項行動,因村、因戶、因人、因時施策,探索出靈活多樣的復耕復種模式。
三是堅持改革開放,推進土地流轉。深化農村土地流轉制度改革。以解決撂荒問題為契機,先后制發《河源市關于鼓勵引導工商資本參與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河源市鼓勵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獎補實施方案》,對各縣(區)新增承包耕地流轉面積達到1萬畝以上的分梯度給予100—400萬元獎補,并對規模流轉的承包農戶、農業經營主體和鄉鎮政府、村委會雙方都給予獎勵,通過以獎代補的方式推動撂荒耕地有序流轉。持續加強宣傳引導。綜合利用傳統媒介和新媒體,結合召開村民代表大會、組織村民小組夜談會、制定鄉規民約、入戶發放告知書、簽訂代管協議等方式,輪番宣傳政策、引導流轉、推動復耕,“誰拋荒、收誰田”“種糧有獎、拋荒違法”等標語在村內隨處可見。深入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持續完善撂荒耕地基礎設施。全力解決引起撂荒的深層次問題,將基礎設施落后的撂荒耕地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范圍,配套完善排灌溝渠、田間道路、農田防護等基礎設施。2021年我市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面積為137300畝,納入項目區的撂荒耕地面積18009畝。
從工作成效上看,省下發我市連片15畝以上疑似撂荒地塊10032個,面積22.41萬畝。經核查,全市上半年已復耕復種面積1.42萬畝,下半年需復耕復種面積20.53萬畝。目前已基本完成復耕復種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