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河源,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河源上古屬揚州南境,戰國屬楚。秦漢時屬南海郡,南齊(483年)始置河源縣,隋唐宋屬循州,宋屬循州、禎州、惠州,元屬循州、惠州,明清屬惠州,1913年屬廣東省都督府潮循道,后直屬廣東省革命政府東江行政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先后屬東江行政委員會、東江行政專員公署、粵東行政公署、韶關地區、惠陽地區等。1988年1月,國務院批準撤銷河源縣,設立河源市,轄6個縣區和1個高新技術開發區、1個功能區。
【位置和面積】 河源市位于廣東省東北部,地處東江中上游,東靠梅州市,南接惠州市,西連韶關市,北鄰江西省贛州市,與廣州、深圳及香港的直線距離均在200公里以內,是粵東西北唯一同時近距離接受三個國際都市輻射帶動的地級市,其范圍是東經114度14分至115度36分,北緯23度10分至24度47分。全市面積1.57萬平方公里。
【區劃概況】河源下轄源城區、東源縣、和平縣、龍川縣、紫金縣、連平縣,另設市高新技術開發區、江東新區,有95個鄉鎮、6個街道辦事處,1251個村委會、190個社區居委會。
【氣候】河源地處東江中上游,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常年平均氣溫20.7℃,2020市年平均氣溫21.6℃;常年總降水量1767.2毫米,2020年總降水量1355.6毫米;常年日照時數1687.0小時,2020年日照時數為1687.3小時,與常年基本持平。
【人口】 2020年,河源市常住人口283.56萬人,比上年下降0.45%;城鎮人口比重48.50%,比上年增長2.37個百分點。同期河源市戶籍人口372.18萬人,比上年下降0.14%。
【戶籍人口】2020年,河源市戶籍人口372.18萬人,比上年減少0.52萬人,下降0.1%。男性人口191.40萬人,女性人口180.78萬人,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105.87。0-17歲人口96.90萬人,18-34歲人口89.31萬人,35-59歲人口130.89萬人,60歲及以上人口55.08萬人。全年出生人口51608人,死亡人口31447人。戶籍人口區域分布:源城區33.61萬人,紫金縣85.15萬人,龍川縣97.68萬人,連平縣41.15萬人,和平縣56.0萬人,東源縣58.59萬人。
【常住人口】 2020年,河源市常住人口283.56萬人,比上年減少1.27萬人,下降0.45%。城鎮人口137.53萬人,占常住人口48.5%。常住人口區域分布:源城區70.41萬人,紫金縣55.01萬人,龍川縣59.46萬人,連平縣28.51萬人,和平縣35.38萬人,東源縣34.79萬人。
【發展定位】河源立足全省“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全域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努力建設成為全省綠色發展的示范區、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生態排頭兵,走出生態河源、現代河源相得益彰的發展新路。
【經濟簡況】2020年,河源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02.74億元,比上年增長1.3%,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79.81億元,比上年增長3.0%,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為361.76億元,比上年下降2.3%;全年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91.1元,增長5.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3.2%。河源接待游客1914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51億元。
【產業發展】河源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鏈協作分工,推進建設深圳河源產業共建示范區,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機械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數字經濟、節能環保、生命健康等戰略性新興產業。2020年,全市三次產業構成為12.4:34.0:53.6,全社會工業增加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分別為294.94億元、280.83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2.2%、2.2%。現有591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比上年減少34家,其中年產值超億元193家。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101.68億元,比上年增長4.6%。先進制造業增加值149.28億元,比上年增長10.3%,先進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制造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為53.1%、36.2%。新增高新技術企業56家,增長32.9%,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存量226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294家,增長42.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36.7%,增長8.6%,大型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實現全覆蓋。1家企業通過IPO發審會核審,實現河源市A股上市企業“零突破”6家企業在新三板掛牌。市高新區榮獲國家級綠色園區稱號。
【綜合交通】河源積極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東北部交通樞紐,加快推進高速、鐵路、通用機場、東江航道等“水陸空鐵”立體交通一體化體系規劃建設,連接粵港澳大灣區與長江經濟帶“黃金通道”的區位優勢開始凸顯。境內有京九和廣梅汕2條鐵路,汕湛、汕昆、河惠莞、梅河、粵贛、大廣和武深等7條高速公路,G105、G205、G236、G238、G355、G358等6條國道,還有東江航道,構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贛深、梅龍高速鐵路在建,接連廣州、深圳等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城區以及長江經濟帶和海西地區主要城市,融入粵港澳大灣區1小時交通圈。
【城鄉建設】河源市區建成區面積55.06平方公里,按照“一主兩副四組團”的城市發展格局,不斷優化完善中心城區“1+6”規劃體系,高標準開展“三江六岸”生態城市功能廊道、高鐵新城、城市北區、江東新區城市起步區、釣魚臺片區、高新區中央商務區、西部片區等重大城市發展平臺功能規劃建設,中心城區城市價值明顯提升、現代城市功能要素集聚效應開始顯現。全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全市95個鄉鎮完成總體規劃編制、1181個行政村完成村莊規劃編制,覆蓋率均為100%,江東新區古竹鎮入選為全國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農村人居環境不斷改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率、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
【自然資源】河源是粵東北“資源寶庫”,人均礦產、森林、水、土地資源擁有量居全省前列。全市已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種有36種,其中鐵礦保有儲量約1.28億噸,占全省總儲量25%,鎢礦保有儲量12.18萬噸,占全省總儲量23.3%,稀土礦儲量不少于28萬噸(氧化物)。新豐江水庫、楓樹壩水庫是廣東第一和第二大水庫,其中新豐江水庫庫容達139億立方米,入選首批“中國好水”水源地。地熱資源豐富,有溫泉之都美譽,目前查明34處溫泉點。森林面積114.58萬公頃,森林蓄積量6619.19萬立方米。全市森林覆蓋率達73.18%;全市共有自然保護區52個,其中省級自然保護區8個、市級6個、縣級38個。行政區域總面積156.53萬公頃。其中農用地面積140.77萬公頃(其中耕地面積14.35萬公頃,林地面積118.53萬公頃);建設用地面積9.57萬公頃。
【歷史文化】河源是嶺南文化發祥地之一,自秦置龍川縣至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南越王趙佗曾擔任龍川縣首任縣令,是客家人開發嶺南最早的地區。河源養育了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員阮嘯仙、劉爾崧,他們和黃居仁被稱為廣東革命史上著名的“東江三杰”。河源是中國革命策源地之一,是全國最早開展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地方之一,是全國最早開展農民運動的地區之一,是全國最早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地方之一,是全國最早建立蘇維埃政府的地方之一,是中共東江特委和中共后東特委的所在地,是東江縱隊的革命根據地,是粵贛湘邊縱隊的活躍地區,是廣東最早的解放區。目前,全市革命遺址總數為679處。和平縣、龍川縣、連平縣、紫金縣被納入重點老區蘇區。河源歷史遺跡和民間藝術豐富,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龜峰塔、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指揮部舊址),省文物保護單位28處。“紫金花朝戲”“忠信花燈”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龍川縣雜技木偶山歌藝術團是全國首個縣級雜技團。
【風景名勝】河源旅游資源豐富,境內擁有華南第一大人工湖萬綠湖、蘇家圍、熱水漂流、黃龍巖、霍山、龜峰塔及眾多溫泉度假村等旅游景點,擁有1個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巴伐利亞莊園)對外開放旅游景區39個。擁有世界上罕見的集恐龍蛋化石、恐龍骨骼化石、恐龍足跡化石“三位一體”的恐龍地質遺跡資源,館藏恐龍蛋化石居世界之首,達18000多枚,被授予“中華恐龍之鄉”稱號。擁有眾多的古村落、古民居,源城區陂角村入選第一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全市25個古村落被評定為廣東省古村落,林寨古村是中國最大的四角樓之鄉。有“廣東省風情小鎮”——河源市源城區高埔崗街道。有源城區埔前鎮上村村、東源縣康禾鎮仙坑村、和平縣熱水鎮南湖村、連平縣大湖鎮湖東村、紫金縣南嶺鎮彩頭村等“廣東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有源城區大水井特色文化民宿、東源縣梨花屋舍、康匯·酒坊民宿、到·吉宿、回響民宿、萬綠客家驛站等一批鄉村旅游精品民宿。
【城市名片】河源是“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國家級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際綠色生態旅游名城”“中華恐龍之鄉”“中國綠色經濟十佳城市”“全國最具發展潛力金融生態示范城市”“中國十大特色休閑城市”“中國節能減排二十佳城市”“全國生態環境保護最佳范例”“廣東省文明城市”“港澳及海外華人心目中最適宜居住和創業的城市”“中國優質飲用水資源開發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