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方新苗
近日,全省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會議在廣州召開,強調要以精神文明建設的新氣象新作為,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實踐提供強大精神力量。
精神力量催人奮進,文明新風浸潤人心。作為嶺南文化的重要起源地和嶺南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河源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近年來,河源將精神文明建設與“百千萬工程”深度融合,推動城鄉環境靚起來、鄉村治理強起來、文明新風撲面來,不斷開辟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新局面。
60個宣講團279支宣講隊1204名宣講員遍布城鄉,3114個志愿服務組織奔赴基層服務“百千萬工程”;1446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和上千個文明創建主題活動照亮廣袤鄉村、充盈“精神糧倉”;城鄉文明“顏值”不斷刷新,2024年建設市縣鎮村各級“美麗庭院”近4萬戶,推動高鐵、高速、國省道沿線及重點區域農房風貌美化提升;鄉村“美麗資源”持續激活,文明村鎮化身綠美鄉村驚艷“出圈”,“樂游河源”等文旅品牌廣受好評,文旅融合奏響富民樂章……
從“古韻”到“新風”,從“亮點”到“全域”,河源以文明之力賦能“百千萬工程”,讓“萬綠之源”的生態名片與“鄉村振興”的宏偉畫卷交相輝映。
促城鄉煥新
擦亮和美鄉村文明底色
綠意盎然的源城區埔前鎮陂角村,每逢假期游人如織,成為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點;桃香四溢的連平縣上坪鎮,萬畝桃林盛放期單日客流峰值達4.3萬人次;東源縣義合鎮下屯村將阮嘯仙故居、聞嘯軒學堂等串珠成鏈,打造紅色旅游景區,吸引游客源源不斷……越來越多的河源鄉村“顏值”大提升、成為“網紅村”,折射出文明創建是高質量發展的優質動能,更是“百千萬工程”顯露成效的有力法寶。
近年來,河源一以貫之激發精神文明建設之“力”,大力實施農村精神文明創建五大行動,積極開展村莊清潔行動、農房風貌品質提升行動,不斷練“內功”補“短板”,提“顏值”增“內涵”,打造干凈整潔、環境優美、風貌協調的美麗鄉村,滿足人民對“美美與共”生活的向往。
走進省“百千萬工程”典型村——連平縣繡緞鎮金溪村,小河清澈見底,村道寬敞干凈,小菜園綠意盎然,村民的庭院花香四溢,抬頭是畫,入目是景。這都得益于該村農房風貌管控和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的深入開展,通過拆除危舊房舍、鐵皮棚,改造赤膊房等措施,著力打造成“新房有風貌、舊屋顯古韻”的客家村落。
在縱深推進“百千萬工程”的實踐中,河源編制了《河源市農房風貌規劃》《河源市城鄉風貌提升指引》《河源市農村住房建設相關住建領域工作指引》《農房風貌管控正負面管理清單》等文件,組建了由中鐵廣投牽頭和本地國企、民企、強村公司協同參與的“1+X”工程建設聯盟,廣泛動員熱心鄉親、企業、群眾等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城鄉風貌提升和人居環境整治工作:2024年7月至今,全市累計整治鐵皮棚32903棟、改造提升裸房20051棟;其中,高鐵、高速、國省道沿線及重點區域鐵皮棚累計完成整治31714棟,改造提升裸房18888棟。
人居環境更“靚麗”,群眾生活才更有“品位”,鎮村發展才更有“底氣”。東源縣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設143處村莊公共休閑綠地、176條綠化景觀路、39個古樹公園;紫金縣堅持城鄉規劃“一張圖”、城鄉建設“一盤棋”,以可知可感的變化加快推進城鄉風貌管控和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城鄉風貌不斷優化……過去一年,豐富的實踐在河源落地落實,一個個“小切口”帶動了城鄉精神風貌的“大變化”。
拓文化空間
激活文旅融合內生動力
河源大地上,煥然一新的鄉村學校少年宮全面鋪開,以多元活動點亮孩子們的課余時光;貝拉小鎮、香車峽谷帳篷營地、東江小寨等一批郊野休閑旅游露營地,催生出“文化+露營”“文化+非遺”等活力滿滿的新業態;打造沉浸式研學基地,積極扶持墩頭藍紡織技藝、石坪茶制作技藝、仙湖茶制作技藝、桂山茶制作技藝、客家糯米酒制作技藝等傳統技藝,讓游客在親身體驗中感受非遺魅力;精心提升魚梁文化館等非遺展館,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這些多元融合、充滿人氣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不僅是服務群眾、凝聚人心的“前沿陣地”,更是涵養文明鄉風、激發內生動力的“精神家園”。
文化興,則鄉村興。河源全方位開展鄉村文化空間營造提升行動,整合鄉村文化遺跡、歷史建筑、民間技藝、田園風光等文旅IP資源,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作用,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文明實踐優質文化供給模式,全力書寫文化賦能“百千萬工程”的精彩篇章。
在深化拓展鄉村文化空間過程中,河源還持續加大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豐富鄉村文化空間內涵。2024年,河源舉辦了全市最大規模的籃球賽——河美共贏籃球聯賽,參賽隊伍達436支、球員超6500名、現場觀眾達10萬多人次、媒體傳播達2億多次。賽場上不僅有緊張刺激的賽事,還有各鄉鎮農特產品亮相場外,群眾對“百千萬工程”的知曉度和參與度明顯提高。
陽春三月,東源縣柳城鎮的紫云英花海如紫色波浪般翻涌盛放。當地這座生態小鎮利用冬閑田種植紫云英,不僅為春耕增添“肥力”,還在盛花期策劃各類主題攝影比賽、集體婚禮等活動,吸引游客前來踏青、賞花、打卡、采風。
發揮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效益,是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的一個重要內容。近年來,河源深耕文化內核,充分結合縣的優勢、鎮的特點、村的資源,推動文旅融合提檔升級:打造提升埔前鎮、高埔崗街道等一批鄉村旅游特色鎮,評出33類“河源戶外+農文旅”鄉村文旅線路,推出“樂游河源·清涼一夏”鄉旅線路品牌IP,擦亮“四季村晚”河源品牌,上莞追龍、汶水塘捕魚節、忠信花燈會等民俗活動頻頻亮相大眾視野,帶動鄉村文化資源“活起來”。
倡文明風尚
煥發城鄉發展新活力
一幢幢亮麗的農房錯落有致,干凈筆直的柏油路從村中穿過,沿路美麗的“四小園”,讓人仿佛置身于美麗的田園畫卷中……漫步在全國文明村——源城區埔前鎮坪圍村,文明鄉風正吹進人們的心坎。
將村規民約改編得更通俗易懂、大力推廣“積分制”等經驗做法、“三美”家庭創建……近年來,河源把移風易俗作為推進文明鄉風建設的切入點,引導群眾破除陳規陋習、倡樹文明新風,不斷凝聚起鄉村治理的向心力,激發村民參與“百千萬工程”、共建文明鄉村的熱情與活力。
源城區上城街道聘用外賣騎手擔任街道流動網格員,探索實施流動網格員積分制管理,鼓勵引導他們當好政策宣講員、民情收集員、隱患預警員和志愿服務員;連平縣隆街鎮百叟村以設立紅白理事會和完善修訂村規民約為抓手,倡導喜事新辦、喪事簡辦、厚養薄葬等,推動形成良好的社會新風尚;東源縣葉潭鎮以山下村為試點,率先探索開展綠美、富美、和美的“三美”家庭創建工作,以“小家美”添靚“鄉村美”;龍川縣佗城鎮佳派村結合“百千萬工程”、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等工作,將村規民約編成歌謠,讓村規民約“唱”出文明新風尚……
文明新風吹拂下,群眾思想觀念、行為習慣、精神風貌逐漸轉變,大家自發的行動如點點星火匯聚成炬,推動一大批道德典型涌現。2024年,我市累計推選全國、全省道德模范及提名獎7名,河源市道德模范107名、“中國好人”“廣東好人”88名、“河源好人”362名,選樹各行各業市級“最美人物”223名,崇德向善氛圍愈發濃厚。
典型引領示范之下,志愿服務之光也更加閃耀。目前,河源正探索“黨建引領志愿服務”新模式,已注冊44萬余名志愿者、3114個志愿服務組織及團隊,孕育出“點亮微心愿”、“鄰里守望”、藍馬甲“單車服務隊”、“河閱筑夢”文化下鄉等志愿服務品牌項目。特別是精心組織文明實踐活動,建強大中專學生暑期文明實踐平臺,對接76所院校501支“百千萬工程”突擊隊,結對開展紅色研學、綠色旅游等638個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項目,有效助力“百千萬工程”。
今年5月,河源正式被授予“全國文明城市”稱號,激勵我們以更高的標準守護這份來之不易的榮譽,讓河源的文明底色在時代浪潮中始終熠熠生輝。在“百千萬工程”實現“三年初見成效”目標的重要節點上,河源將持續深化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讓精神文明建設成果充分彰顯民生“溫度”、幸福“質感”、文明“底色”,為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