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賦能綠意濃城鄉煥新入畫來
近年來,河源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緊扣省委“1310”具體部署和市委“138”具體安排,以“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綠美河源生態建設為牽引,充分發揮城市園林綠化主管部門作用,主動作為、認真謀劃,持續提升城市園林綠化品位,擦亮“國家園林城市”稱號,以國家園林城市復查為契機,緊扣“科學規劃、精細建管、示范引領”主線,將城市園林綠化作為提升城市品質、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通過機制創新、制度賦能與典型示范,探索出可復制、可推廣的“河源經驗”,成功勾勒出一幅“推窗見綠、出門入園、四季有景”的生態畫卷。
截至目前,全市城鎮公園綠化活動場地服務半徑覆蓋率均達80%以上,其中市區公園綠化活動場地服務半徑覆蓋率超90%;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提升至42.74%,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4.86平方米,市建成區99個城市公園、105條道路廊道串聯起城鄉綠色脈絡,讓“綠美”成為河源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二、規劃先行以系統性思維擘畫綠色發展藍圖
河源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將城市園林綠化納入“百千萬工程”城鎮品質提升核心板塊,構建“市級統籌、縣區落實、部門協同”的規劃體系。《河源市綠地系統專項規劃(2021-2035年)》應運而生,秉持“城在林中、路在綠中、房在園中、人在景中”的理念,劃定“兩帶八廊、四群百園”空間布局,明確“見縫插綠”“建城植綠”策略,為城市公園體系建設錨定方向。同時,持續推進城鎮公園體系建設,在綠美河源生態建設、城鎮增綠、公園綠地開放共享以及制度規劃體系完善等方面多點發力,深化園林綠化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三、建管并重以全鏈條機制守護綠意長效
突破“重建設、輕養護”傳統模式,推行“專業隊伍+社會化服務”養護機制,將城區公園廣場和主次干道綠化養護外包給專業企業,通過“網格化管理+績效考核”,實現養護質量與經費掛鉤,為城市精細化管護注入新動能。面對南方高溫高濕氣候導致的苗木病蟲害問題,聯合科研院所研發“生態防治+生物防治”技術并推廣應用,化學農藥使用量減少40%,生物多樣性和生態效益顯著提升。此外,在市區東江灣公園、客家文化公園等推廣“雨水花園”“透水性鋪裝”等海綿城市技術,極大提高雨水滯留調蓄作用。
四、匠心筑景以典型示范樹立綠色生態新標桿
在“百千萬工程”和綠美河源生態建設引領下,河源涌現出一批兼具生態價值與人文特色的城市園林典范,以匠心之作樹立生態標桿,持續為城市品質提升和民生福祉增進貢獻力量。
典型案例(一) 東源星空營地:以“花境”繪就綠美生態新樣板
位于東源縣城與市區交會的沿江窗口,東源縣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基礎設施補短板項目,在東源縣行政服務中心和“五館一宮”區域通過“生態-文化-服務”三合一建設模式打造占地2.98萬平方米的“星空營地”,形成四季有景、層次分明的“花境”生態景觀帶。
典型案例(二) 和平:用綠植構筑城市生態根基
和平縣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以綠美生態建設為鮮明導向,實施和平北站前廣場和緯二路綠化景觀提升工程,精心挑選香樟、榕樹、三角梅、紅花檵木、紅葉石楠、錦繡杜鵑等適應性強、色彩豐富、觀賞價值高、養護管理簡便的植物品種進行種植,打造5500平方米的綠美長廊,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龍川縣城東江一橋橋底,一個占地2000平方米的“小空間”,搖身一變成為集“形象展示、知識科普、游戲休閑”沉浸式互動體驗于一體的綜合性垃圾分類科普主題公園。龍川縣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結合城市更新改造,通過融合“體驗性、娛樂性、景觀性、實用性”等特點,不僅把縣城東江一橋橋底打造成為垃圾分類科普的一道宣傳陣地,也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的又一好去處。
典型案例(四) 連平:荒壩變綠洲,助力城區增綠提質
連平縣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深入實施縣城東門河改造工程,對800米的荒壩護坡采用噴播植生帶等生態修復技術“見縫插綠”,通過植物造景、園路鋪裝、燈光亮化及亭廊配套,新增綠化面積2000平方米,將荒壩轉化為兼具防洪功能與景觀價值的沿江生態長廊。
從城市主干道的“綠色長廊”到社區角落的“口袋花園”,河源以城市園林綠化高質量發展為支點,撬動城鄉園林綠化品質提升與生態價值轉化。未來,河源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將持續深化“百千萬工程”與“綠美河源”建設融合,深耕城市園林綠化領域,以更精細的管理、更創新的技術、更鮮活的案例,讓綠美底色更濃、城市發展更具魅力,為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繪就生態宜居的“河源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