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2021年);
2.《廣東省濕地保護條例》(2022年修訂);
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發〔2015〕12號);
4.《中共廣東省委關于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決定》(2022年12月8日中國共產黨廣東省第十三屆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通過);
5.《中共河源市委關于貫徹<中共廣東省委關于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決定>的實施意見》(河委發〔2023〕3號)。
二、規劃目標
到2025年,確保河源市濕地保有量不減少,對全市濕地資源進行分級保護,基本建成以自然保護地為主,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小微濕地+”為補充,其他區域相結合的濕地保護體系,基本形成全市自然濕地保護網絡體系。建立并完善濕地保護地方性規章、制度,建立濕地保護協調機制和監測管理體系,加強濕地的保護、管理和監測能力。
到2035年,在進一步穩定全市濕地保有量不減少,不斷加強濕地保護和修復,形成穩定的濕地生態系統;不斷加強濕地保護能力建設,全面提高河源市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法制化、規范化和科學化水平,使全市的濕地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進入良性循環。
三、主要內容
《規劃》共分9個章節。
第一章為總論。主要說明了項目開展的背景,明確了規劃必要性、規劃期限和相關規劃銜接。
第二章為濕地資源現狀與發展形勢。通過收集、分析河源市自然資源和濕地資源現狀的相關資料,論述規劃的自然地理、自然資源、社會經濟條件等基礎,分析了河源市濕地資源面積、分布、特點、保護成效、存在問題和發展形勢,為后續規劃目標和內容設置提供支持。
第三章為規劃總則。主要依據國家及省相關法律法規,明確規劃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規劃目標,同時提出規劃的主要量化指標。
第四章為總體布局。根據我市自然生態環境特點、濕地資源稟賦與空間分布現狀,并結合不同區域濕地保護重點和綠美河源生態建設,提出“兩核三江多點”的全市濕地保護總體布局和重點保護方向等。
第五章為濕地保護。根據《廣東省濕地保護規劃(2023—2035年)》《綠美河源生態建設實施方案》等文件,從濕地保護分級、濕地保護體系、濕地保護重點三方面完善河源市濕地保護體系。
第六章為濕地修復。根據《廣東省濕地保護規劃(2023—2035年)》、《中共河源市委關于貫徹《中共廣東省委關于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決定》的實施意見》、《綠美河源生態建設實施方案》及我市實際情況,從水體修復、濕地野生動植物棲息地修復、植被修復、濕地景觀修復四方面加強河源市濕地修復。
第七章為合理利用。主要從濕地生態旅游、濕地農業、濕地漁業、濕地水資源和濕地生態產品五方面對河源市濕地資源進行合理利用。
第八章為保護能力。主要從管理保護體系、濕地生態監測網絡、濕地宣傳教育和培訓、科學研究與技術支撐、社區建設五方面增強河源市濕地保護能力建設。
第九章為保障措施。主要闡述為保障《規劃》有序的開展,從明確責任分工、強化組織實施、夯實資金保障、加強隊伍建設、加大宣傳教育五方面進行相應的保障措施。
四、主要任務
一是建立濕地保護體系,包括濕地保護分級、濕地保護體系、濕地保護重點等任務;二是完善濕地修復,包括水體修復、濕地野生動植物棲息地修復、植被修復、濕地景觀修復等任務,三是增強濕地合理利用,包括濕地生態旅游、濕地農業、濕地漁業、濕地水資源和濕地生態產品等任務;四是提升濕地保護能力,包括管理保護體系、濕地生態監測網絡、濕地宣傳教育和培訓、科學研究與技術支撐、社區建設等任務。
五、規劃特點
《規劃》主要有三個方面的特點:一是突出引領作用,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統籌保護與發展,推動河源市濕地保護高質量發展。立足河源實際,準確定位河源綠色發展方向,明確河源濕地保護和綠美生態建設的未來發展目標,對助推河源生態文明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二是注重規范銜接,準確把握上級政策精神。《規劃》對照國家和省相關政策依據,主動銜接國家和省有關規劃,與時俱進吸收國家、省、市關于濕地保護和綠美生態建設的論述精神,對標省濕地保護規劃提出等相關任務,有效推進上下銜接,同時注重加強與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水利、農業、旅游等行業規劃的銜接,有助于凝聚方方面面的政策要求形成規劃合力。三是落實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建設美麗河源。《規劃》著眼操作可行,圍繞國家和省的指標要求,全力以赴抓好落實。綜合考量河源實際情況,結合當前正在實施的綠美河源生態建設要求,科學確定規劃方向,合理設置建設目標,同時強化指標論證,充分論證和分析說明主要指標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時提出了保障措施,確保規劃目標任務落實落地。
六、解讀部門
明確本《規劃》由河源市林業局負責解讀,解讀人:劉偉,電話:0762-3629978。
解讀《河源市自然保護地規劃(2023-2035年)》.mp3
原文網址:http://www.sy824.com/bmjy/hyslyj32/tzgg/content/post_629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