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2018粵贛古驛道(東源段)校際定向聯賽在東源縣雙江鎮、新港鎮舉辦,1200名市民參加活動,其中參賽隊員350人。
馮曉銘 黃廷首 陳振敏 攝
此次賽事定位全市高中階段以上學生,旨在促進大中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生存能力、團隊精神,豐富大中學生文化生活,助力河源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長。同時,社會各界的參與,見證粵贛古驛道(東源段)修復保護和活化利用的成果,見證古驛道沿線農業產業園、鄉村民宿、農副產品的發展。
據了解,粵贛古道是河源眾多古驛道中的一條,主要分布于河源市和平縣、連平縣和東源縣境內,向北接江西贛州龍南縣,南可通過水道連接河源城區,是一條“起于民間、興于商貿”代代相傳的民間商貿通道。而粵贛古道(東源段)精華段起點為雙江鎮寨子村,終點為新港鎮斗凹萬綠湖邊,總長為13.62公里。其中古道本體為3.47公里,主要是山地型古道;連接線10.15公里,有5.99公里為依托原有的鄉村道,其余連接線主要為鋪礫石路、重鋪古道等其他方式。與粵贛古道(東源段)精華段連接的萬綠湖是華南地區第一大湖,又名新豐江水庫,是華南最大的生態旅游名勝,因四季皆綠,處處皆綠而得名。1958年籌建新豐江水電站時,在距廣東省河源市僅6公里的新豐江下游的亞婆山峽谷修筑攔河大壩蓄水,萬綠湖因此形成的。1993年被國家林業部規劃為國家森林公園,2001年被授予廣東省環境教育基地,2002年7月被國家旅游局評為AAAA級旅游區,堪稱是珠江三角洲的“后花園”。
在河源市政府、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的牽頭下,省核工業地質局二九二大隊勘測人員和當地文物普查員先后在東源縣雙江鎮、澗頭鎮以及和平縣青州、熱水等地陸續發現了文筆塔遺址等數十處古驛道旁的歷史遺跡,這些新發現為粵贛古驛道“重現”畫出了詳盡的坐標,也打開了人們對當地歷史文化的探索之門。河源自發現粵贛古驛道以來,省、市黨政領導對此高度重視,省領導曾多次親臨粵贛古驛道指導當地政府活化利用古驛道及其修繕工作。今年9月26日,廣東省領導第二次率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體育局赴河源市考察了河源市粵贛古驛道、連平驛站節點大湖何新屋等地后,要求充分挖掘從古驛道走出去的優秀革命人才事跡,結合南粵古驛道活化利用挖掘紅色基因,打造好紅色教育基地,進一步傳承和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同時要深入挖掘南粵古驛道沿線古村落、故居、農耕景觀等特色文化,引導村民經營民宿,讓古驛道成為促進地方旅游、文化產業興旺、農民增收的鄉村振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