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抗御1963年以來最嚴重兩年連旱
2020年秋至2022年初,我市遭遇1963年以來最嚴重兩年連旱。其中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累計降雨量105.2毫米,較多年同期偏少73%,為1956年以來最少。2021年全年平均降雨量1030.9毫米,較常年(1768.9毫米)偏少42%,為1960年以來第2少。期間全市大、中、小型水庫蓄水量持續偏少,生產生活用水形勢一度緊張嚴峻。市水務局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在水利部、省水利廳正確指導下,在各市直部門密切配合下,堅決完成抗旱保供水工作任務,成功抗御了1963年以來最嚴重兩年連旱。
一是堅決服從支持省水利廳做好東江流域抗旱調度工作。監督兩大水庫和東江干流河源段梯級電站嚴格執行上級水量調度計劃,全力保障下游供水安全,2021年1至12月新豐江、楓樹壩水庫對東江下游供水貢獻56%的水量,“生命水、政治水、經濟水”作用充分發揮。水利部、省領導、省水利廳、應急廳先后多次來河源調研流域抗旱、啟用新豐江死庫容等工作,市委、市政府堅決貫徹省的決策部署,堅決為流域抗旱貢獻河源力量。
二是全面加強水庫、電站蓄水和調度工作。市委、市政府多次組織應急、水務、農業、氣象、水文等部門召開專題會議,加強統籌謀劃、協同配合、會商研判,充分利用汛期降雨有利時機,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積極組織水庫回蓄水源。通過省水利廳水工程動態監管系統加強監督,嚴控供水任務水庫(如和平縣黃峰斗水庫、紫金縣散灘水庫、響水寨水庫)發電棄水,必須結合供水、灌溉任務放水。全年實施人工增雨作業30次、發射人工增雨火箭彈120枚、飛機增雨作業5次,兩大水庫在2021年汛期回蓄可調水量11.8億立方米,占汛末總蓄水量的20.4%。
三是全面完成農村集中供水全覆蓋攻堅行動,城鄉保供水尤其是春節保供水工作成效明顯。受旱情影響,2021年10月底我市約17.8萬人飲水受不同程度影響。市委、市政府把實施農村集中供水全覆蓋攻堅行動做為抗旱保供水主要抓手,列入我市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市縣鎮黨政主要負責同志親自掛帥親自部署親自督導。截至2021年底,我市5個縣籌集了13.89億資金,完成了77個鎮496個行政村2050個自然村、13.59萬戶、52.24萬農村人口集中供水全覆蓋攻堅任務。整個春節期間無群眾投訴事件發生,為成功解決城鄉保供水特別是春節保供水問題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四是及時開展應急水源和備用水源工程建設。積極爭取和統籌各級各類資金,實施重點抗旱應急水源工程4個:紫金縣投入49.8萬元實施了縣城用水應急工程(散灘水庫抽水工程),通過抽取散灘水庫水(日抽水量2.25萬方)接入縣城黃花水廠輸水管(鋼管Dg800mm)內,補充紫金縣城供水水源。江東新區投資380萬元完成了古竹鎮從東江取水點引水工程。連平縣投入250萬元建設高莞水廠連通忠信鎮主管網工程解決忠信鎮應急供水,投入986萬元實施縣城應急水源工程,春節前均已完工通水。各縣區組織鎮村啟用和新建引調提水工程81處、抗旱井57口、蓄水池55處、其它應急水源20處。全市共投入抗旱應急資金3992.05萬元,抗旱設備1640臺,抗旱人數94571人,累計解決飲水困難人口99350人。省水利廳于2022年1月28日啟用新豐江水庫死庫容,為應對水位下降可能帶來的市區水廠取水困難,市委、市政府組織相關單位召開專題會議研究,由市水務局牽頭擬制了市區供水應急保障工程方案,確保市區供水萬無一失。
五是多措并舉開展農業抗旱確保糧食產量較上年增加。據市農業農村局統計,全市2021年累計播種糧食作物199.52萬畝,農作物因旱受災面積30.93萬畝。通過對重點灌區持續推進續建配套、節水改造、干支渠修復,并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和撂荒地復耕,加快田間節水設施建設,以及引導農民適度減少高耗水作物,擴大低耗水作物種植比例,同時采取編制灌區水庫用水計劃實施強制節水等措施,我市2021年糧食面積較2020年略增,總產較2020年增加9941噸。
六是全力保護東江河源段干支流水質。成立河源市河湖保護志愿者協會,招募民間河長376名,啟動“我的家鄉我的河”“東江支流全民保潔行動”“萬綠湖凈灘”“河小青”巡河護河等系列活動。發揮2476名河長巡河積極作用,2021年累計巡河23936人次,及時解決河湖問題。市河長辦2021年9月啟動了第二輪收購水浮蓮助農工作,安排省級河長巡河資金200萬元,在東江、韓江以及新豐江支流13個村開展收購水浮蓮工作,有效保護了下游水質。
3月31日,受前期降雨影響,我市旱情得到有效緩解。市水務局結束水利抗旱Ⅳ級應急響應。接下來,將繼續密切關注水雨情發展態勢,在保障水庫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積極做好水庫的蓄水保水工作,結合實際做好供水保障和節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