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生態環境局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緊扣省委“1310”具體部署和市委“138”具體安排,以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為統領,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各領域全面發展,現將2024年上半年工作情況總結如下。
(一)生態環境持續保持優良。水環境質量持續穩定保持第一,2024年上半年,我市水環境質量排名全省第一,國考斷面水環境質量排名全國第22,是全省唯一進入全國前30名的地市,國考省考斷面水質達標率和優良率均為100%,水質持續向優向好,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為100%,無地表水水質劣Ⅴ類水體,城市黑臭水體比例為0;新豐江水庫營養狀態指數持續下降并穩定保持貧營養。空氣環境質量排名全省第一,2024年上半年,我市空氣質量優良率(AQI)為99.5%,全省排名第一,比全省平均值高3.1個百分點;環境空氣6項污染物指標濃度均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綜合指數2.49,全省排名第二,其中PM2.5均值濃度為19.2微克/立方米,達到省下達的均值濃度不高于22.6微克/立方米的目標要求,低于全省平均濃度(23微克/立方米)和非珠三角城市(24微克/立方米)。土壤和農村環境質量總體保持優良。
(二)綠色低碳發展堅定步伐。上半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28.55億元,同比增長2.3%。產業轉型升級不斷推進,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成為拉動全市工業經濟增長的“主引擎”,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0.4%,高于全部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5.5個百分點。積極穩妥實施碳達峰行動,加快建設綠色制造體系,引導鋼鐵冶金、水泥陶瓷和礦產加工等傳統產業向新技術產業轉變,科學發展清潔能源,推進岑田抽水蓄能電站等項目建設,開展“雙碳”試點示范建設。大力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積極開發林業碳匯碳普惠項目,指導連平縣開展生態環境治理與產業融合EOD項目申報工作。
(三)污染防治攻堅成效明顯。鞏固提升水環境含優量,印發實施《河源市新豐江水庫水生態環境保護實施方案》《河源市2024年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等,組織開展“隆街大橋”“石塘水”省考斷面水環境綜合整治行動,持續推進鄉鎮級及以下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和農村“千噸萬人”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等工作,加快完成新一輪入河排污口排查和農村黑臭水體整治任務,全市累計建成鎮級以上污水處理設施101座、配套管網1407.9公里,處理能力約58.31萬噸/日。精準實施大氣“多源共治”,對涉氣重點源自動監控設施進行專項整治,完成2023年度VOCs企業分級工作,加快推進超低排放改造,開展移動源聯合上路執法、路檢及機動車抽檢工作。保障土壤和地下水環境穩定安全,更新公布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名錄,編制《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區劃定工作方案》等,印發實施《河源市“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2023—2025年)》,探索推進連平“無廢縣”以及1個“無廢農旅小鎮”、1個“無廢鄉村”示范建設,開展危險廢物污染防治突出問題專項整治,有序推進年度55個農村環境整治任務,督促指導東源縣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與監督指導試點工作。
(四)環境治理效能不斷提升。夯實生態環境法治保障,加快推進新豐江水庫水質保護立法。印發《河源市生態環境監測機構能力提升方案》,不斷完善監測管理機制。強化“三線一單”與規劃環評銜接,河源東江產業園區、源城產業園區規劃環評與建設項目環評聯動納入省級試點。深入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常態化開展損害賠償案件線索篩查,完成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磋商1宗。深化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幫扶指導122家企業完成2023年度環境信息披露年度報告,制定公布2024年度環境信息依法披露企業名單。組織開展歲末年初環境安全大檢查、陸地洗砂場所非法洗砂執法專項行動、打擊非法傾倒固體廢物專項督查等專項執法行動,著力解決了一批重點環境問題。
(五)生態示范創建氛圍濃厚。結合六五環境日、生物多樣性日,組織開展多場次主題宣傳活動、環保志愿服務活動、環保設施單位開放活動,引導公眾關心、參與、支持生態示范創建,營造全民創建格局和氛圍。加強生態文化載體建設,積極開展環保教育基地創建,全市累計建成省級環境教育基地15個、市級環境教育基地9個。加大生態文明行為宣傳力度,鼓勵倡導綠色消費、文明餐桌、綠色出行,深入開展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商場等創建行動。
(六)省級評審匯報順利完成。發揮創建領導小組牽頭抓總作用,統籌對各項創建指標進行調度分析,強力推進薄弱指標提標,全面梳理總結生態示范創建舉措與工作成效,突出呈現特色亮點。按照省生態環境廳有關技術評審要求,全力以赴做好我市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情況的視頻展示、PPT陳述、提問答辯等評審準備工作,順利完成技術評審匯報,有關情況通過“廣東生態環境”公眾號進行宣傳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