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社區服刑人員日益增多和執法監管警力不足、震懾不力、裝備不夠等突出問題,河源市、縣兩級司法行政機關累計投入720多萬元,創新強化三項監管措施,著力提高矯正質量。
一、實施矯正人力資源配置“1+4”模式。以司法行政專矯正隊伍為基礎,以監獄警察延伸執法和政府購買服務、社工志愿服務、矯正小組幫教幫扶為輔助,確保社區服刑人員管得住。一是使用延伸管教警察參與社區矯正執法。今年開始使用監獄警察進入社區執法,配備執法記錄儀、警棍、手銬等裝備,發揮警察執法優勢,提高監管效果。二是進一步加強基層社區矯正力量。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縣區社區矯正中心配備了五名以上工作人員,司法所一名以上社區矯正專職人員。三是聯合專業社工參與。聯合河源市一片天社工組織、河源市心理咨詢師協會和村(社區)法律顧問參與社區矯正工作,主要包括思想教育、心理(行為)矯正、修復與家庭和社區的關系、就業培訓等內容。四是為每名社區服刑人員配備矯正幫教小組。以此加強對矯正對象的執法監督、親情幫教和社會幫扶。
二、建設信息化、可視化、移動化執法指揮平臺。一是首創聲紋視頻定位手機“電子圍墻”。與市電信公司合作開發該項目,通過電子定位掌握社區服刑人員行蹤,通過聲紋識別、視頻上傳避免人機分離,兩大功能相互作用,實現定位監管全覆蓋。二是設立社區矯正信息管理系統分中心。用于存儲社區服刑人員電子檔案、聲紋數據庫等信息,隨時可以通過信息管理平臺調閱服刑人員的基本信息和監管檔案。三是實現執法移動化。通過連接移動終端,達到刑罰執行實時遠程指揮、社區矯正執法過程全程留痕、服刑矯治全程記錄的效果,實現了社區矯正執法移動化。四是使用“指紋+臉譜”識別報到管理。在全市100個司法所安裝啟用“指紋+臉譜”識別設備,對社區服刑人員實行“指紋+臉譜”識別的報到管理,社區服刑人員在司法所報到后,簽到認證結果自動上傳至報到管理系統,上級可通過系統實時查看。五是打造社區矯正遠程督察系統大數據平臺。通過整合信息管理平臺、聲紋定位手機系統、移動執法終端、“指紋+臉譜”識別設備等功能板塊,打造社區矯正遠程督察系統大數據平臺,系統平臺對社區服刑人員實行“指紋+聲紋+臉譜”多重識別及定位管理,實現了數據的智能錄入、智能分
析、智能預警、全系統共享。目前該平臺已實現部、省、市、縣、鎮和移動端的“5+1”聯通。
三、創新社區矯正方式和內容。一是入矯宣告有權威。在縣級社區矯正中心規范設置社區矯正宣告室,社區服刑人員的入矯宣告,統一由縣區司法局在延伸管教警察的協助下組織實施。二是入矯教育有針對。充分發揮延伸監管人民警察在教育、改造、轉化罪犯方面的經驗與能力,每月安排警察對各縣區當月新入矯的社區服刑人員在縣區社區矯正中心進行一次集中入矯教育。三是集中教育有重點。每月集中組織社區服刑人員開展法治文化、法律常識、時事政策、國學教育等學習活動;每月集中組織社區服刑人員開展交通文明勸導、派發普法傳單、打掃公共衛生等社區服務;安排警察錄制專題教育微視頻,組織全市社區服刑人員在“重大活動、重大節日”前集體收看。四是“震撼教育”有效果。市局每年統一組織全市重點社區服刑人員、新入矯社區服刑人員到河源監獄開展“震撼教育”兩次,強化社區服刑人員罪犯身份意識和遵紀守法意識,引導其自覺接受監管教育改造。
(文字撰稿: 圖片攝影: 編輯:市社矯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