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市“三農”工作堅持以推動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為總抓手,精準施策、靶向發力,各項重點任務取得階段性進展,我市2021年度省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獲“優秀”等次,產業振興工作成效位列全省第二。今年我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53.67億元,同比增長4.9%。現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2022年工作主要措施及成效
(一)毫不松懈抓好糧食生產,重要農產品實現穩定供給,糧食安全基礎不斷夯實。一是糧食生產穩中向好。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從嚴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深入實施,糧食產量穩中有增。二是高標準農田建設穩步推進。大力突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我市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連續三年獲省農業農村廳通報表揚。三是重要農產品供應穩定。生態畜禽、優質蔬果等重要農產品供應充足穩定,支持農業龍頭企業與深圳市簽訂生豬、豬肉產品供應協議,“菜籃子”保供工作成效明顯。四是現代種業發展邁出堅實步伐。種質資源保護行動穩步開展,種業創新攻關行動扎實推進,我市雜交稻深優9528、深兩優870被農業農村部、全國農技推廣中心分別認定為超級稻品種、全國10大優質秈型超級稻品種;我市“天翔1號”成為全國首個通過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審定的肉鴿新品種,并被認定為2022年廣東省唯一肉鴿主導品種;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主持實施的東源縣柳城鎮萬畝智慧農場初步建成。五是農業生產托管服務能力不斷提升。以糧食生產為核心,大力推動農業機械化發展,圍繞水稻、水果、茶葉等特色產業建立“耕、種、管、收、售”生產托管服務服務體系,全市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二)大力推進產業強農,支持引導集聚發展,鄉村產業實現提檔升級。一是農業重點項目建設取得突破。堅持產業強基,項目先行,圍繞高山油茶、生態畜禽、現代漁業等優勢產業大力推動一批重點農業項目落地建設,有效補齊產業發展短板。二是優勢產業初具規模。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高質量推進,總數量達19家,居全省前列。生豬、油茶、茶葉、蔬菜、水果、水產、南藥、絲苗米等優勢特色農業產業提檔升級行動深入實施,以生豬為支撐的生態畜禽產業發展集聚效應顯著增強;涉農企業不斷壯大,累計培育市級以上重點農業龍頭企業292家。三是預制菜產業穩步推進。印發《河源市推進預制菜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成立預制菜產業發展聯盟,一批預制菜龍頭企業落戶河源,預制菜產業正逐步成為我市農業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四是品牌效應不斷擴大。依托農產品“12221”市場體系建設,大力塑造“萬綠河源”區域公共品牌形象,指導成立全省首家新農人協會,組織開展線上產銷對接活動,培育農產品網絡直播團隊,農超商超對接不斷強化,農產品“線上+線下”聯通銷售渠道有效打通。五是農業經營主體有序發展。堅持數量與質量兩手抓,以示范創建推動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高質量發展。
(三)持續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穩步推進改革措施落實,農村社會發展穩定有序。一是農村綜合改革成果有效鞏固。穩步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扎實推進農村土地股份合作制試點,全市集體經濟組織合作制改革等試點任務持續深化,“一鎮一改革”的改革任務進入攻堅階段。二是村集體經濟組織不斷壯大。全面打響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整體提升攻堅戰,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基礎不斷夯實。三是農村宅基地管理科學規范。圍繞宅基地管理、規劃選址、農房建設、農村住房風貌管控等加強引導,宅基地審批管理持續規范。四是惠農政策有效落實。落實中央財政農機購置、農機報廢、耕地地力保護等各類惠農補貼政策,積極兌現《河源市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化提檔升級行動計劃(2021-2025年)》獎勵,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覆蓋面,切實保障農民種糧權益,提高涉農經營主體干事創業熱情。
(四)常態化推進疫情防控,深入開展風險隱患排查,農業農村保持安全穩定態勢。一是農業專項整治深入推進。圍繞農資打假、非法捕撈、生豬屠宰、等農業生產重點領域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宣傳,有力遏制各類農業生產違法違規行為,全面整治農業生產風險隱患,涉農領域安全生產保持平穩態勢。二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升。深入開展農產品質量整治行動,堅決落實農產品“不安全、不上市”“治違禁、控藥殘、促提升”要求,強化檢打聯動,全面推行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農產品質量安全市、縣網格化管理體系已基本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逐步提升。三是涉農領域矛盾糾紛有效化解。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季度研判”制度有效落實,“信訪受理、事項轉辦、督辦落實、辦結反饋”的信訪事項辦理閉環管理責任不斷壓實,農民群眾急難愁盼得到積極回應。四是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取得成效。集中免疫、消毒滅源等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有序推進,非洲豬瘟無疫小區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累計創建國家無非洲豬瘟小區4個;獸藥監管、屠宰管理等各項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和畜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科學開展,小型屠宰場點整治清理工作順利推進,新建標準化屠宰廠建設加快推進,屠宰行業監管力度不斷加強,獸醫藥政管理不斷規范,獸醫隊伍管理不斷健全。五是積極應對農業極端災害天氣不利因素。全面克服“龍舟水”強降雨影響,科學有序開展農業救災搶險、災后復產等應急救災工作,災后重建工作已基本完成,農業生產工作順利開展,防汛防風等安全隱患排查措施全面落實,農業應急安全防線不斷鞏固。六是農村疫情防控常態化開展。農村地區返鄉人員健康管理、聚集性活動引導、重點場所管理、疫情宣傳引導等各項防控措施科學開展。
(七)踐行綠色農業發展道路,資源化利用水平不斷提升,生態農業發展不斷向好。一是化肥減量增效工作持續開展。堅持項目示范帶動,東源縣、和平縣、連平縣成功申報化肥減量增效項目,開展化肥減量增效技術“三新”技術示范,有效帶動種植戶提升科學施肥意識,化肥施用量連年持續保持“負增長”。二是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全面推進。強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措施落實,加強風險管控,積極引導種業結構調整,耕地土壤和農產品協同監測評價深入開展。三是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工作有序開展。完成農戶施肥點位調查和耕地質量調查點位采樣,強化農業外來入侵物種普查,確保農業外來入侵物種普查數據和材料準確性。四是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水平穩步提升。大力支持發展生態畜禽產業,示范推廣高床發酵養殖、異地發酵養殖、多層樓房養殖和種養循環現代農業綜合體等新型生態養殖模式,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效率不斷提高。五是基層農機推廣體系不斷健全。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建設,遴選發布農業主導品種及主推技術,開展年度高素質農民培育、省鄉土專家申報、廣東最美農村鄉土專家申報及“廣東十佳最美農技員”評選活動,農技隊伍指導科學種養能力不斷提升。
(八)始終堅持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農業農村工作使命感責任感不斷增強。一是強化理論武裝,三農黨建引領不斷增強。推動農業農村系統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深入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省委常委會會議精神、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省委農村工作會議暨全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推進會精神要求,深入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系列學習教育活動,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不斷加強,理論指導農業農村工作實際愈加緊密,工作科學性、規范性、實效性不斷提升。二是凝聚思想共識,意識形態陣地不斷鞏固。從嚴落實黨組書記抓意識形態第一人責任,組織各級農業農村干部隊伍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意識形態工作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對“三農”工作重要論述等學習內容展開深入研學,引導積極正面輿論導向,凝聚思想共識,全力筑牢意識形態陣地防線。三是深化素質提升,隊伍能力建設不斷提升。落實機關(單位)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常態化開展談心談話和警示教育,深入實施模范機關創建行動,圍繞項目儲備謀劃、資金使用審批、公務車輛管理、公務接待及后勤保障、設施設備采購等方面強化審批管理,干部隊伍行為規范不斷強化,干事創業熱情不斷激發。
三、下一步工作計劃
(一)堅決守住抓好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應。從嚴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著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大力推動現代種業發展,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確保完成糧食生產任務。謀劃春耕生產,及早做好春播春種、農資準備、落實惠農政策,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
(二)堅決推進加快推動優勢產業提檔升級、持續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提升農業農村風險防范能力三項攻堅任務。一是加快推動優勢產業提檔升級。依托現有19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加快推動生豬、油茶、茶葉、蔬菜、水果、水產、南藥、絲苗米等優勢產業集聚發展,重點支持畜禽產業提檔升級,推動現代漁業工廠化養殖,培育農旅結合、民宿產業等鄉村旅游新業態。二是持續深化農村綜合改革。不斷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穩步推進各項改革措施,深入開展農村“一鎮一改革”,落實農業保險、種糧補貼、農機購置補貼、土地流轉獎補等強農惠農政策措施,大力推廣農業托管社會化服務,全面發展規模化、機械化、標準化農業種植,大力推動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三是穩步提升農業農村風險防范能力。圍繞農機安全、農資監管、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安全生產、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開展專項整治,強化隱患排查,加大整治力度,聚焦涉農領域風險矛盾化解,確保農村安全穩定。
(三)全力抓好新階段農村疫情防控工作、加快推動重點農業項目建設、突出黨建引領著力培育“三農”干部隊伍能力三項重點工作。一是做好農村疫情防控工作。做好農村重點地區重點人群健康管理,科學落實疫情防控措施,統籌兼顧抓好疫情防控和農業穩產保供,確保各項工作措施科學有效落實。二是加快推動重點農業項目建設。指導縣、鎮加大2023年重點農業項目謀劃力度,強化部門聯動,協調解決項目建設土地、電、水、排污、氣等要素問題,大力推動一批市級重點農業項目建設。三是突出黨建引領著力培育“三農”干部隊伍能力。深入開展農業農村系統黨的二十大精神學習貫徹,持續織密建強基層組織體系,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有力有序推動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各項工作任務落地落實,著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適應新時代要求的“三農”干部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