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在市委堅強領導下,我市農業農村部門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三農”工作等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省委書記李希在河源調研時講話及省委十二屆、市委七屆歷次全會精神,以“發展精細農業、建設精美農村、培育精勤農民”為主攻方向,著力把“三農”短板變成“潛力板”,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走出有河源特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路子。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16.53億元,同比增長5.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13元,同比增長8%。
一、2020年重點工作情況
(一)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雙統籌”工作部署,推動農業農村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一是堅持“防”的主線。成立農村疫情防控專班,落實四級包干及每日信息報送制度,“三人小組”嚴密排查人員車輛,保障疫情防控信息渠道暢通。印發《河源市農村疫情防控工作指引20條》等系列指導性文件,疫情常態化防控各項機制落實落地。派出12支疫情防控指導組,掛鉤縣區開展農村疫情防控指導工作。多形式開展農業農村領域疫情防控、健康生活宣傳,全市農業農村防控形勢穩定有序。
二是落實“穩”的要求。及時出臺“農九條”等系列支持舉措,加大家禽蔬果等收儲補助力度,遴選“菜籃子”應急供應基地。推廣農副產品“無接觸式”配送服務,訂單超過37萬余單,配送量超過3000噸。開通農業企業訴求專線,發放“民生保供企業資質證明”196份。農業龍頭企業全部復工復產,員工返崗率100%。
三是守住“安全”紅線。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及產量,全年糧食播種面積達198.17萬畝、總產量80萬噸。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落實耕地地力保護、農機購置、報廢更新等各類惠農補貼。加快推進新建高標準農田項目,新增墾造水田2731.73畝。累計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94.44萬畝,超額完成省下達任務。穩定“菜籃子”農產品供應,新增省級“菜籃子”基地13家、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基地7家、省農產品出口示范基地2家。新建或擴建生豬規模養殖場23家。大宗農產品供應足、價格穩,新增出欄生豬數量,年出欄量同比增長18.17%,提前完成省下達任務。
四是形成“嚴管”態勢。創建“平安農業”“和諧農村”。加強綜合執法和質量安全監管,全市農業安全生產形勢平穩。強化春秋季動物疫病防控集中免疫,非洲豬瘟及紅火蟻、草地貪夜蛾等得到有效防控。開展農資打假和漁業專項執法行動,推進農業農村領域掃黑除惡專項斗爭。
(二)搶抓“融深”“融灣”區域協調發展機遇,著力構建現代生態綠色農業體系
一是支持燈塔盆地建設成為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平臺。獲評國家優秀農業科技園區。新建合作科研機構、高等院校8家,引進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及加工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廣州)駐河源監測站、華南農業大學研究生院河源分院、華南農業大學河源現代農業綜合試驗站。完成新增2平方公里土地調規方案的制訂和4萬畝農用地流轉工作。
二是推動現代農業體系提質升級。新增省級農業產業園2個;新建“一村一品、一鎮一業”項目94個,新增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2個。擬印發《河源市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化提檔升級行動計劃(2021-2025年)》,因地制宜推廣發展優質水稻、高山油茶2項市級主導產業。
三是拓展區域品牌效應。發布、運營“萬綠河源”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品牌知名度和溢價值提升,12款茶入選2020年廣東十大好春茶;新增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2個、有機食品9個、綠色食品9個、無公害食品18個、省名特優新產品16個,新增認定“粵字號”農產品39家、備案入庫49家,累計88家。
四是培育壯大農業經營主體。新增省級、市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15家、47家,比增80.77%、87.50%。新增省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13家、省級示范家庭農場17家。新建縣級農民合作社服務中心3家。
(三)全心助力打好脫貧攻堅戰,聯農帶農體制機制發揮新作用
把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作為全局工作核心任務之一,圍繞健全體制機制、夯實產業基礎、強化平臺建設、推進科教興農等夯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
一是“千企幫千村”脫貧幫扶機制成效顯著。累計注冊幫扶企業995家,實現村企對接1334對。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幫扶下的東源縣仙坑村被評為全省十大美麗鄉村之一。
二是產業帶動脫貧機制不斷完善。“公司+基地+農戶”農業龍頭企業產業化運營機制帶動農戶38.5萬戶,戶均增收3100元。9個省級農業現代產業園園區覆蓋37個鎮353個村,直接帶動農民就業5.26萬人,輻射帶動農戶6.05萬戶,戶均增收3620元。
三是科教興農戰略助推發展。保質保量完成全市第一批598名高素質農民培育目標。加快良種試驗、示范及推廣,新建燈塔鎮優質甘薯高產示范基地。組織開展農技推廣科教活動,接受群眾答疑咨詢500余人次,受益群眾3000多人。
(四)全面深化農業農村改革,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注入新活力
深入推進農村綜合改革、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及宅基地審批管理工作,進一步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一是推進產權制度改革。完成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清查核準、成員身份確認和登記賦碼工作,全市農村集體資產核實數為57.78億元(其中經營性資產核實數為14.34億元,非經營資產核實數為43.43億元),22208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數達310萬人,全部頒發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證。
二是扶持集體經濟發展。扶持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試點村172個,預計今年集體經營性收入5萬元以上的村占全市村總數將達到70%。
三是加快農村土地流轉。印發了《關于引導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規范流轉的指導意見》《關于開展農村土地股份合作制試點實施意見》等文件,啟動6個鄉鎮土地股份合作制試點。
四是加強農村宅基地審批管理。建立鄉村農房管控、風貌提升和宅基地管理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印發農村宅基地審批管理工作指引、農房管控和鄉村風貌提升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全市宅基地管理工作實現良好開局,基本建立了審批管理機制。啟動燈塔鎮、登云鎮宅基地管理信息化試點工作。
(五)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描繪農村新圖景
今年全市共有3個村入選廣東特色名村,1條線路入選廣東美麗鄉村精品線路。主要是: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2020年累計拆除破舊泥磚房4.96萬間686萬平方米,截至2020年10月底,全市自然村干凈整潔村率70.96%。推進省定貧困村創建新農村示范村建設,所有自然村達到美麗宜居村標準。開展環境整治示范創建活動,全市514個行政村達到美麗宜居村標準,覆蓋率41.15%。推進農房管控和鄉村風貌提升,建立農房管控制度機制和鄉村風貌提升“1+N”政策體系。啟動農村“四小園”建設的自然村2207個。推進農村“廁所革命”,新建、改造公廁1900個,農村無害化戶廁普及率提升至99.9%。推進生活垃圾處理,村莊保潔覆蓋面100%,村莊保潔員達6619人,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資源化利用比例達43.36%、39.6%。推進生活污水處理,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54.6%,自然村雨污分流、污水排放管道收集或暗渠化比例達85%,省定貧困村20戶以上自然村雨污分流比例達97.2%。開展“五清”專項行動,清理河道長度2918.8公里;347個疑似規模以上“四亂”全部銷號,基本實現“河暢、水清、堤固、岸綠、景美”的目標。
二、存在問題
一年來,全局各項工作成果來之不易。目前,仍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主要是:產業精深加工水平不高。總體上看,我市農產品加工業仍處在起步階段,規模小、分布散、鏈條短,生態綠色優勢未全面有效發揮,與農業高質量發展要求還存在不相適應之處。農村面貌有待進一步提升,農村“臟亂差”長效管理機制存在短板,部分行政村未嚴格按照要求配足保潔員,農村垃圾“戶集、村運、鎮收、縣處理”體系建設需進一步推進;對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基礎設施投入不足,農村污水處理問題未能得到全面有效的解決;符合農村實際的無害化衛生廁所長效管護機制仍未形成,部分鎮村公廁日常管理、設施維護還不夠及時到位,存在易建不易管情況。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銜接不夠緊密,雙向統籌、協同性需加強。“上熱下冷”現象依然存在,部分基層干部存在畏難情緒和“等、靠、要”思想,工作推進積極性不高,人居環境整治、綜合改革等重點工作落實落地遲緩。
三、2021年重點工作安排
(一)抓產能,提升糧食及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堅決完成省定不少于198.17萬畝指標任務。提升耕地質量,組織實施好2021年高標準農田13.73萬畝及高效節水灌溉5.35萬畝項目,接續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強化優質特色種質資源保護,探索創新種業管理新機制。加快恢復生豬生產,確保2021年底生豬存欄任務圓滿完成。接續培育一批市級以上“菜籃子”基地。落實政策性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目標要求,增強風險抵御能力。
(二)強產業,推動農業由增產向提質轉變
一是支持燈塔盆地國家農高區建設。推進核心區鄉村振興示范帶及“三百園”建設,形成一批產業特色明顯、產業鏈條完善、創新能力突出、輻射帶動力強的產業集群。建設好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燈塔盆地分中心,實施好高端人才發展計劃、“揚帆計劃”、緊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訓工程。
二是打造特色優勢產業區,培強優質水稻、高山油茶等市級特色主導產業,引導發展縣區級優勢主導產業。謀劃創建1個以上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個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建設項目。實施好2021年新增77個“一村一品、一鎮一業”項目建設任務。
三是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財政、金融、稅收方面扶持政策落實落地,新增一批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示范家庭農場及農民合作社。培育壯大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
四是推動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發展。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依托客家文化底蘊和生態資源優勢,打造集文化體驗、生態農業、休閑觀光為一體的特色鄉村旅游產業,提升農業附加值。
(三)補短板,夯實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基礎
一是持續鞏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果。抓緊補齊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收集處理水平,健全公共廁所長效管護機制。推進農房管控和鄉村風貌提升,留住傳統“客家味”。扎實推進美麗鄉村示范創建及“四小園”建設工作,提高村莊綠化美化水平。
二是推進重大補短板項目建設。對標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爭取增加地方政府債券用于農業農村規模。支持河源市農產品批發中心和河源綠然燈塔農產品物流園落地運營各項工作,推進田頭冷庫項目建設,填補“流通難、收儲難”缺口。推進農業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發展,提升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
三是提高綠色發展水平。深化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力爭實現試行主體及試行產品合格證使用全覆蓋。逐步建立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制度和種養循環發展機制,新建一批現代化美麗牧場及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持續落實農藥、化肥減量增效行動。
四是促進數字農業發展。試點推廣數字農業綜合化信息應用。加快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每縣區落實完成1個益農信息社縣級運營中心和若干個益農信息社示范社建設,實現村級益農信息社全覆蓋。
五是深入實施科教興農、人才興農戰略。創建2個縣級農技推廣服務驛站。繼續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加快推動出臺我市緊缺農村實用人才培育政策,強化制度保障及資金支持。
(四)深改革,接續釋放鄉村振興新活力
鞏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成果,提高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質量。深入推進農村土地股份合作制試點工作,抓好6個鄉鎮土地股份合作制試點工作,探索土地股份合作制多種經營模式。探索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有效實現形式,釋放更多的改革紅利。實施土地出讓收入優先支持鄉村振興政策,按照“取之于農、主要用之于農”的要求,調整土地出讓收益城鄉分配格局,穩步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比例。
(五)促銜接,推動防返貧體制機制實現創新突破
扎實推進工作銜接,做好過渡期內體制、規劃、政策等有效銜接,實現集中資源支持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平穩過渡。發展壯大扶貧產業,完善聯農帶農機制,推廣企農聯合型、利益分紅型、股份合作型等合作模式,強化“造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