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河源正式印發《河源市“媒體+”賦能“百千萬工程”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錨定綠色崛起目標,依托“媒體+”新業態打造全媒體傳播矩陣,通過精準內容創作與多渠道傳播,體系化賦能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
萬綠湖漁民捕魚
根據《行動方案》,河源將通過實施“媒體+”行動,探索形成符合河源實際的推進模式,形成“媒體+渠道拓展+品牌塑造+文化傳播+地域名片+公益扶持+資源整合+鄉村創客+科技創新”的價值共生體系,培育出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化運營主體,特色農產品產銷順暢銜接、優質優價,農民就業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農產品出村進城更為便捷、順暢、高效,“萬綠河源”“河你有源”區域公用品牌核心競爭力明顯增強,品牌價值深度觸達消費市場,進一步實現“出山融灣”、走向全國。
這場以媒體力量驅動的變革,正從渠道重構、品牌塑造、文化融合等多維度發力,為“百千萬工程”注入新動能,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
河源將以“媒體+政務+服務+電商”融合發展新理念為核心,構建高效暢通的農產品產銷鏈路。通過聯合舉辦“農超媒合會”,邀請連鎖商超、餐飲企業等市場主體深入河源考察,促成穩定的采購合作,讓本地優質農產品直接對接終端市場。同時,整合現有平臺資源,打造集產品瀏覽、質量溯源、購買交易于一體的一站式服務平臺,為消費者提供便捷的消費體驗。
農戶上茶山采摘茶葉
河源農產品資源豐富多樣,特色鮮明。作為全省油茶種植面積與產量的“雙料冠軍”,全市油茶種植面積超100萬畝、產量1.9萬噸,產業總產值達35億元。在茶葉方面,憑借370平方公里萬綠湖的Ⅰ類水質、晝夜溫差明顯的山地氣候,孕育出獨特茶基因,全市茶葉種植面積約20萬畝,產量近1萬噸,綜合產值39億元,其中紫金蟬茶、東源仙湖茶聲名遠揚。河源還是全國供港澳活豬量最大的地級市,2024年生豬出欄量同比增長5.9%、達到161.4萬頭,增速領跑粵北五市。此外,全市120萬畝絲苗米種植面積年產出50萬噸優質稻谷,為相關產業發展提供堅實基礎。
好產品,自然需要好平臺。“媒”好河源供需平臺的搭建,進一步聯動大灣區城市廣電系統、社區團購平臺等開設“農特對接專場”,建立“河源農產品客戶群”,通過定制化服務拓展流通鏈路。在直播電商領域,河源著力打造土特產館、京東河源館、深河消費幫扶平臺等云上產銷平臺,推動入駐抖音、京東、淘寶、小程序、視頻號、快手等電商平臺,借助媒體宣傳渠道擴大覆蓋面。
依托“1個廣電主直播間+N個村級直播點”體系,組建專業團隊與青年直播聯盟深入鎮村,開展“河”你相約“源”產地系列直播活動,實現“媒體引流—直播下單—基地直發”的閉環,以訂單需求帶動農業產業提檔升級,推動從單一帶貨向全產業鏈“帶鏈”轉型。
河源注重農產品品牌打造,成效顯著。紫金蟬茶連續被評為“全國鄉村特色產品”、粵字號“優秀品牌”、粵港澳大灣區最受消費者喜愛區域公共品牌,“紫金蟬茶?蜜香萬家”品牌形象深入人心;東源仙湖茶成功注冊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獲“廣東省著名商標”稱號。龍川山茶油成為國家級區域公用品牌、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這些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提升了河源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河源絲苗米
品牌化建設是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的關鍵。未來,河源將依托各媒體自有營銷平臺,打造“媒體+特色農產品”品牌傳播矩陣,通過制作從田間到餐桌的溯源微紀錄片,展示種養環境、綠色安全食品的制作過程和質量檢測情況,在各類媒體平臺投放,塑造“好山好水出好品”的品牌形象。
系列宣傳推廣活動同步推進,包括開展“萬綠河源”優質農產品專題報道、發布優質農產品指南、在公眾號和視頻號推送“源”味無窮系列短視頻、策劃“助農接力”話題互動活動等,將媒體公信力轉化為農產品的信用值,形成“媒體信用—市場認可”的價值轉化鏈。
為保障品牌健康成長,河源充分發揮權威媒體“輿情護航”作用,密切監測涉農輿情,第一時間發布權威信息、澄清不實謠言,堅決遏制虛構“滯銷”等“標題黨”行為,避免“謠言傷農”,引導維護區域品牌形象,護航產業良性發展。
河源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擁有豐富的客家文化遺產。在長期發展中,客家文化的堅實基礎也賦予當地發展農耕文化的先天條件,為農產品講好故事帶來“近水樓臺先得月”。
河源將挖掘客家傳統農耕技藝、特色飲食文化、古村落生態智慧,以短視頻、微短劇、紀錄片等形式講好鄉村故事,同時打造一批集文化展示、互動體驗、產品銷售于一體的沉浸式鄉村文化體驗地,培育“小紅書村”“抖音村”“拼多多村”等網絡強村。
游客采摘蜜李
結合季節性農產品特點、傳統節氣文化和媒體傳播規律,構建“媒體+四季農產品”整合營銷體系,打造“萬綠河源?四季豐物”IP,策劃“春醒?時令嘗鮮、夏長?瓜果狂歡、秋收?豐收購物、冬藏?年貨盛典”主題推廣活動,讓特產與文化深度融合,賦予產品更豐富的內涵。
以“媒體視角+沉浸體驗”為核心,利用鄉村特色文化資源和產業優勢,開展“四季村宴”“跟著微短劇游河源”等文旅活動,通過主流媒體、新媒體、KOL全渠道傳播,吸引客流體驗鄉村文化、購買特色農產品,實現文化傳播與產品銷售的雙向促進。
其實,河源農產品與當地文化緊密相連。當地特色美食眾多,如東江釀豆腐、韭菜炒河蝦、上湯桂花魚、東江鹽焗雞、釀三寶、薯絲煲等客家名菜。河源米粉生產已有多年歷史,以“霸王花”米排粉為代表的產品,因外形美觀、有爽滑感、不沾牙、不夾生、不易斷條等特點深受消費者喜愛。河源還擁有豐富的水果資源,早熟大果型枇杷、紅肉火龍果、紅肉蜜柚、蜜棗等幾十個品種的名優水果,確保一年四季都有水果可摘,這些農產品背后蘊含的文化元素,為文化賦能農產品提供了豐富素材。
和平獼猴桃
“媒體+地域名片”戰略聚焦“1+3”現代農業產業及縣域特色優勢產業,構建“市級公用品牌+縣域公用品牌+產品品牌”體系。河源各縣(區)選取代表性農產品作為拳頭產品,媒體通過資源嫁接、項目共建、運營合作和品牌打造等方式提供支持,邀約美食博主、鄉土網紅、旅游達人等深入產地開展內容創作,講述品牌故事、解讀產品價值。
同時,選派資深記者、主持人組成“土特產推介官”團,深入產地走訪,整理產業背景,孵化特色品牌,制作宣傳視頻,將主流媒體的公信力和影響力轉化為流量價值,推動拳頭產品形成市場競爭力。
在公益扶持方面,河源搭建“滯銷信息直報通道”,接到農戶求助后啟動幫扶機制,通過電視媒體拍攝滯銷現狀短片、發布信息、發起“公益認購”活動,聯動愛心企業、社區開展定向采購,并對接外部助農平臺和加工企業解決銷路問題。每月在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手機Vlog直播技巧”“AI賦能短視頻、直播”培訓,采用“理論+實踐”及廣電團隊一對一指導模式,培育“河源農特推薦官”,形成“培訓一人、帶動一片”的效應。
科技創新與媒體傳播的結合,成為提升產業品質的重要路徑。河源依托廣東兆華種業、廣東萬綠智慧農業科技等企業發展訂單式水稻制種,強化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源創新研究院科研支撐,通過媒體科普優質種源價值和種業成果,提升產業科技形象。同時,運用短視頻、VR/AR等技術,以“云直播”形式展示智慧大棚、水肥一體化、無人機植保等農業智能裝備場景,提升生產透明度和消費者信任度,促進智能化設施設備建設。
《行動方案》特別提出,圍繞“媒體+鄉村創客”,河源聚焦“十帶百坊千創客”培育行動,設立“媒體+”鄉村創客工作室,為返鄉青年、本土創客提供媒介素養培訓指導,以全案營銷助力農產品實現品牌化升級,打造“人才引育+創意轉化”支點。在主流媒體客戶端開設“鄉村創客故事匯”“坊間‘欣’聞”“創客有內‘涵’”等專欄,以生動敘事為創客項目引流,并聯動市、縣媒體,為創意落地提供全流程支持,吸引各類人才投身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
廣東省首個“媒體+”鄉村創客工作室揭牌現場 曾育文 梁喻 攝
廣東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廣東省委宣傳部聯合在今年7月中旬印發《“媒體+”賦能“百千萬工程”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行動方案(2025—2027年)》后,7月22日,羊城晚報報業集團就聯合河源市東源縣成立廣東省首個“媒體+”鄉村創客工作室,通過農產品 IP 孵化、全域傳播聯動、人才培訓反哺三大關鍵路徑,構建“創意孵化—傳播賦能—銷售轉化”完整閉環。這樣的聯手,不僅可讓媒體深入地方充分挖掘產品文化內涵,更攜手地方政府孵化標志性農產品IP,培育本土“新農人”隊伍。
東源縣柳城智慧無人農場無人收割機現場作業
記者獲悉,近年來,河源積極推動農業產業集群化發展,聚焦生態畜禽和絲苗米、油茶、茶葉“1+3”農業龍頭產業集群。在種業創新上成果突出,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源創新研究院落戶,推動“華航香銀針”航天水稻優良品種通過省品種審定,河源本土第一個自主選育品種“萬綠華晶占”通過國家品種審定第二輪區試。在農業生產智能化方面,如東源縣柳城鎮萬綠智慧農場,無人機搭載多光譜相機監測作物長勢,無人農機群完成從耕到收全流程作業,大大提升生產效率。這些產業發展與科技創新成果,為河源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這場“媒體+”行動的核心價值,在于通過融媒體矩陣建設,打通農產品上行“最后一公里”,搭建城鄉要素流動“快速通道”。為保障行動落地,河源建立由市分管領導為組長,多部門組成的“媒體+”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協同聯動機制,各縣(區)同步建立工作機制,實現“媒體+”工作項目化、制度化、常態化、平臺化、品牌化。
河源的這個《行動方案》表明,以媒體傳播力激活農產品市場活力,以文化穿透力提升產業附加值,以機制創新力保障可持續發展,能夠有效破解“小農戶與大市場”對接難題。隨著“媒體+”行動的深入推進,河源正從“農產品輸出地”向“品牌價值高地”轉型,為鄉村振興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實踐樣本。
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