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晚造水稻插后進入回青封行,感染了水稻病毒病的植株癥狀也開始突顯,請認真做好識別與防控工作。
一水稻病毒病的傳播介體和識別
水稻病毒病為帶毒的稻飛虱和稻葉蟬傳播所致,其中稻飛虱傳播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稻葉蟬傳播橙葉病、瘤矮病和條紋花葉病。
二水稻病毒病的防控措施(一)農業防治。保護天敵昆蟲,創造有利的稻田生態環境;選用抗病蟲品種,統一時間浸播種;秧田選擇遠離早造病田或病毒病歷史病區,最好在早稻收割后7-10天播種,可有效減少蟲源基數。
(二)藥劑拌種。選用具有內吸性的藥劑進行拌種,可選用25%吡蚜酮懸浮劑、35%吡蟲啉懸浮劑或20%呋蟲胺可溶性粒劑等,每斤種子用2g藥劑兌水250ml調制成藥漿,然后與稻種均勻攪拌,直至所有種子表面均勻附著藥劑,晾干2小時后播種。
(三)防蟲網覆蓋育秧。使用2米寬40目的防蟲網,播種后馬上用防蟲網覆蓋,防蟲網四周用泥土壓緊,防止稻飛虱和稻葉蟬進入傳播病毒,移栽前3-5天揭網煉苗。
(四)噴施“送嫁藥”。揭網后馬上葉面噴施“送嫁藥”,在“送嫁藥”加入防治稻飛虱的保護性藥劑,如吡蚜酮、吡蟲啉、呋蟲胺、烯啶蟲胺、噻蟲嗪、三氟苯嘧啶等具內吸性長效型藥劑。
(五)返青期防護。
1. 拔掉病株補插健壯秧苗。把發病的病株清理掉,取健壯秧苗或本田健壯株的分蘗苗進行補上。2. 結合其他病蟲害,施藥防治稻飛虱和稻葉蟬。對于水稻病毒病,在做好秧田期防控的前提下,一般不提倡本田期施藥防治,傳毒昆蟲(稻飛虱或稻葉蟬)蟲量超過防治指標時,在移栽后12-14天綜合施藥防治1次,主要防治稻飛虱和稻葉蟬,兼治鉆蛀性螟蟲、稻縱卷葉螟和葉瘟病,注意速效性藥劑與長效內吸性藥劑結合使用。
參考藥劑如下:1. 稻飛虱、稻葉蟬。呋蟲胺、噻嗪酮、吡蚜酮等。2. 鉆蛀性螟蟲、稻縱卷葉螟。氯蟲苯、殺單·三唑磷等。3. 葉瘟病。三環唑、稻瘟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