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窩游茶山、蘇區探紅色、九和泡溫泉,一條精心策劃的三天兩夜特色旅游線路已經在河源紫金鋪開。
“紅綠”相襯,“綠色”為底,“紅色”為韻。這三個鎮都集中在紫金縣重點打造的兩條縣級鄉村振興示范帶上,貫穿龍窩鎮和蘇區鎮的“紅色傳承·古韻茶香”鄉村振興示范帶就是其中一條。
綠色發展,本色擔當。龍窩鎮在這條線上承載著“綠色發展”的使命。龍窩鎮綠色資源稟賦,茶產業基礎深厚,茶旅融合發展迅速,龍窩鎮扎實推進鄉村振興,在這條“三天兩夜”旅游線路示范帶上,龍窩鎮是承前啟后的關鍵環節,發揮著產業興旺與農旅融合發展的重要引擎作用。
精品線路:做好一條“綠色”示范帶
據龍窩鎮副鎮長賴俊鵬介紹,“紅色傳承·古韻茶香”鄉村振興示范帶是由龍窩鎮和蘇區鎮共同打造,在龍窩鎮涵蓋嶂下、彭坊、牌樓、龍窩、琴江等5個行政村,與紅色蘇區相連,以琴江河和國道G236為主線,依托“彭牌嶂”建設成果,進行連線成帶規劃建設,深入推進農旅融合發展。
據了解,示范帶龍窩鎮段目前已完成國道G236線公路景觀帶、大榕樹耕讀文化園、稻魚共生基地、承龍嶂茶旅文化園、天裕樓古屋田園等重點項目建設,并進行了民居外立面改造、沿線村莊美化、景觀小節點綠化、琴江河沿河綠道整治等環境風貌提升,以點帶線、連線成面,示范效應已初步凸顯。
“周末入園游客有1萬人次,許多家長帶著小孩來體驗,已經成為紫金鄉村旅游的又一網紅打卡點了。”賴俊鵬告訴記者,牌樓村的大榕樹耕讀文化園自開園后游客絡繹不絕,賞花、摸魚、玩迷宮、投壺等親子游戲,還可以逛植物園,帶孩子認識蔬菜、水稻、草本植物,體驗拖拉機等,各種樂趣一園盡享。
稻花香,魚兒肥,稻魚共生,一田雙收。龍窩鎮打造的稻魚共生基地吸引游客駐足,躥紅網端。走在基地的木棧道里,看著剛種下去的水稻,散發著泥土的清香令人舒適,4月不熾熱的陽光下,村民們正忙著給稻田除草。
據介紹,稻魚共生基地是和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合作建設,占地100畝,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基地是按照魚的形狀建設,設置了曲折回環的景光木棧廊道,供游客步行觀光。白天,游客仰觀青山農舍,聞稻香,賞心悅目;夜幕降臨,燈光開啟,基地尤顯奪目,夜間山風傾瀉,自然涼爽沁人心脾。
大榕樹耕讀文化園和稻魚共生基地是示范帶的亮點,整個示范帶龍窩段依托“彭牌嶂”示范片建設成果,給示范帶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示范帶上有歷史古跡節孝牌坊,有嶺南風格濃郁的客家古民居,有久經滄桑的古榕樹,有獨具特色的嶂下田園節,還有省級非遺項目木偶戲、蒲米制作技藝和縣級非遺項目龍舞、獅舞等,一條“山水田園、清茗茶谷、古村鄉居”的精品線路正徐徐鋪開。
特色產業:做強一個“茶旅”新業態
龍窩的綠,核心在茶。據悉,截止2021年底,龍窩全鎮茶葉種植總面積約2.4萬畝,占紫金縣茶葉種植總面積的40%以上,茶葉總產值達3.92億元,茶葉產業產值占全鎮經濟總量的20%以上,龍窩鎮堅持把培育壯大特色茶產業作為全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基礎。
“如今,龍窩鎮從事茶葉生產的農戶人均年收入達到3萬元以上,增收效果顯著。現在茶農有錢了,日子更有盼頭了。”龍窩鎮副鎮長甘鵬告訴記者,目前,龍窩鎮有龍王綠、鷹峰山等千畝以上生態茶葉基地4個,茶葉加工生產線36條。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帶動全鎮33個村1500多戶4000多名農戶參與茶葉種植,有力推動茶產業成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民生產業。
“可以體驗采茶,摘枇杷、蔬菜,釣魚等項目,打造的水上餐廳,每周末都被訂滿。同時開發一些露營、騎行等活動,來游玩體驗的游客越來越多。”兆達農莊相關負責人說,農莊占地1100畝,里面種植了茶樹、水果、蔬菜,以及淡水養殖,是一個典型的茶旅融合基地,當前農莊正在規劃民宿項目,開發更多可游玩體驗的項目,留住游客,做大茶旅業務。
登上蒼翠的茶山,茶樹呈帶狀分布,層層透綠,微風吹來,帶著淡淡的茶香,沁人心脾。走進全鎮最大的茶葉基地——承龍嶂生態茶園,2000畝的茶山,放眼望去,滿眼綠意,令人心身舒暢。據承龍嶂龍王綠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東靈介紹,公司正在開發美麗鄉村休閑旅游,游客可在龍王嶂云霧上繞茶園徒步觀光,采摘蔬菜鮮果,享受美麗的茶園生活。
“目前茶園已有民宿20多間,正在打造“賞茶園+看茶廠+賞茶餐”旅游線路。”承龍嶂生態茶園相關負責人說,茶園位于彭坊村,該村是全鎮乃至全縣茶葉的主產區,立足于茶產業優勢,企業將大力開發茶文化旅游,結合縣鎮發展茶客旅游綜合體,推動茶產業轉型升級,全力做好“茶旅”文章。
“龍窩鎮先后打造了種植、加工、茶旅休閑旅游基地,使得茶產業生產能力顯著增強,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增速達到10%以上。”甘鵬表示,“茶旅融合”是龍窩鎮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的重大舉措。接下來,將推進一批茶旅融合發展、鄉村旅游和民宿項目建設,提升縣城旅游接待能力。
鄉村治理:做實一個“能量”積分制
人居環境改善、美麗鄉村建設、農旅項目推進離不開實質有效的鄉村治理方式。近年,龍窩鎮積極探索鄉村善治之路,著力推動“黨建+自治”工作模式,將積分制管理機制融入到村規民約之中,不斷深化村民自治實踐,發揮農民在鄉村治理中的主體作用。其中,禮坑村通過融合開展“網格+積分”管理,用“小積分”發揮鄉村治理“大作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新格局。
走進禮坑村,一幢幢錯落有致的房屋、寬敞的廣場、干凈的村道,一幅賞心悅目的新農村美景。“我們村作為鎮里的試點村,將積分制融入村規民約,村民們積極參與其中,開展自治管理,不僅改善了鄉村風貌,還形成了鄰里和睦的好風氣。”禮坑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許達恩說。
據了解,為了激發群眾內生動力,禮坑村積極探索通過志愿服務積分兌換物資來激勵村民,以制度和獎勵來促進全民維護環境衛生、參與調解鄰里矛盾。同時,該村設立積分兌換定點商店,聯系幫扶單位、慈善協會和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向商店捐資,村民獲得積分后,可到超市進行兌換。
“在定點商店,可以兌換牙刷、洗衣粉、洗潔精、衛生紙、油米醬醋等,日常生活用品應有盡有。”許達恩告訴記者,村民積攢的積分,可以自行選擇兌換商店里的生活用品,也可以累積到一定積分,兌換貴一點的物品。
“小積分”兌出鄉村治理“大能量”。許達恩介紹,推行積分制管理工作以來,村民交口稱贊,矛盾糾紛少了,自治熱情高了,形成了人人參與鄉村治理的濃厚氛圍,切實增強了鄉村振興的軟實力。以禮坑村為典型的“小積分”撬動鄉村治理“大格局”案例榮獲2021年全國社會治理創新“十大最佳案例”稱號;此外,龍窩鎮于2020年獲評廣東省鄉村治理示范鎮,禮坑村獲評廣東省鄉村治理示范村、廣東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及廣東省衛生村、文明村等多項榮譽。
目前,龍窩鎮在深入鞏固禮坑村首期試點成果,全面推廣“網格+積分”鄉村治理新模式的基礎上,在彭坊、南奮等10個村進行重點實施,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下一步,龍窩鎮將在全面總結禮坑村、彭坊村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堅持示范帶建設與文明鄉風建設相結合,率先在示范帶全面推廣“網格+積分”基層治理模式,借此有效助推龍窩鎮美麗鄉村風貌提升示范帶建設出實效,著力打造鄉村振興“龍窩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