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嬌畫像
■《啼血的歌聲》電影劇照,陳瑩飾李素嬌。
■李素嬌第一次被捕被關押地(翻拍于《紅色紫金》P103)
今年是建黨100周年,時逢“三八”國際婦女節,我們以女共產黨員李素嬌的典型事跡,緬懷在革命年代犧牲的眾多女性革命者,并向她們致敬。
人物簡介:
李素嬌(1911—1933年),女,紫金縣龍窩黃洞村人,出生于貧苦農民家庭。幼年常跟人打獵、割草、學唱歌。1929年,她逃出地主家,到南山嶂參加了紅二師葉振強連隊,當炊事員。1930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并任龍炮區(原第三區)蘇維埃政府委員。1931年6月、7月間,國民黨軍大肆“清剿”炮子蘇區。李素嬌和丈夫鐘香(區委委員)轉移到南嶺文筆嶂活動,經常用山歌宣傳發動群眾。1933年7月,李素嬌因臨產不能隨紅軍部隊轉移,被安置在龍絲殿山上一個窯洞待產。后在陸豐縣羅庚壩江西潭(緊鄰龍絲殿)洗衣服時,被叛徒殺害,時年22歲。
“等郎妹”加入紅軍
2012年,電影《啼血的歌聲》在河源首映。影片由河源市婦聯與紫金縣委聯合攝制,劉曉波編劇、孟衛兵導演,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出品,片長94分鐘。故事的主人翁就是紫金縣南嶺人、被譽為“女歌俠”的李素嬌。該影片反映了在大革命時期,李素嬌以山歌宣傳革命精神、以山歌傳遞情報,并用生命捍衛革命的感人事跡。
李素嬌娘家在龍炮區黃洞鄉,出身貧寒,7歲起就跟著媽媽勞動,打獵、割草、學唱歌,但沒有條件讀書。12歲時,父親病故,因家貧如洗無法埋葬,李素嬌被賣到黃布村一戶地主家當童養媳。靠著這個“賣身錢”,家里才料理好了她父親的后事。
李素嬌有一把好嗓子,平時很喜歡唱山歌。有一天,她在南山嶂砍柴回家,在山坳歇息時,李素嬌觸景生情,隨口創作了一首山歌唱了出來:“日頭正頂正午時,腳踏人影肚里饑。人倦難挑重擔轉,受苦受難到何時?”
歌聲剛落,對面就傳來一個女子的歌聲:“對門唱歌系哪人?日頭锃(耀)眼看唔真。柴重就愛放輕轉,唔好累壞千金身。”
李素嬌好生欣喜,回復道:“對門唱歌好心人,口出金言句句真。你若有心過來嬲,好開心花好談情。”
不一會,那對山歌的女子便挑著柴擔走了過來。原來這女子叫鐘靈嬌,是附近水坑村人,因父母長年患病,交不起租債,無法養活兒女,鐘靈嬌才出生40多天,就被賣到黃布村做了“等郎妹”(童養媳)。
兩人交流著自己的苦難身世,辛酸的淚水交融在一起。她們編了一首山歌,訴說童養媳的苦難。
“做人心舅(媳婦)系凄涼,做死冇人來思量。有病有痛冇人看,任拖任拉考命長。為何亻厓丟(我們)柬(這么)凄涼,長年累月受風霜?皆因富人心毒狠,租谷高來利又長。”
兩個年紀相仿、出身相似的貧苦女孩兒,從此結為好友。她們一起砍柴干活,經常以山歌抒意,村里人稱她們是“山歌姐妹”。
這個時候的紫金縣,正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紅色革命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行。距黃布村20多里外的炮子鄉,已于1923年高舉犁頭旗,在彭湃等共產黨員的領導下鬧革命。黃布村很快被農軍攻下,成立了農會。
1927年12月1日,紫金縣蘇維埃政府在炮子鄉成立。不久紅軍撤出炮子鄉,開展游擊戰爭。
在南山嶂,砍柴的山歌姐妹遇到了紅軍連長葉振強。聽說紅軍帶領窮人鬧革命,專門對付土豪劣紳,致力建設一個新世界,她們眼睛亮了,苦苦哀求也要加入紅軍。葉振強便把她們收下,編入后勤隊,擔任炊事員,她們便脫離了原先那個苦難的婆家。聰明好學的山歌姐妹除了做好后勤工作,還參加軍事訓練,學習步槍性能與射擊技術。
以歌聲引導民眾走上革命之路
李素嬌原婆家有個大郎伯叫黃觀連,在紫金農民運動興起時,曾與國民黨縣長勾結鎮壓,對李素嬌也是百般苛責。紅軍決定夜出奇兵,除掉這個敵人。
李素嬌依計行事。她星夜跑回家,一身泥水,向黃觀連訴說,說是在南山嶂砍柴時被紅軍抓去坐牢,今夜趁看守哨兵打盹,才逃跑了出來。黃觀連把她訓了一頓,收留了她。
過了一小段日子,七月的一個晚上,民防團巡邏之后回到團部打完牌睡了,兩個哨兵在門口打瞌睡,黃觀連沒發現有異樣,也去睡了。李素嬌做完家務,到了深夜,忽聽窗外有聲,是紅軍到了。李素嬌手持菜刀沖入黃觀連房間,喝道:“黃觀連,李素嬌抓你來了!”黃觀連也被槍聲驚醒,見李持刀入房,欲取枕下手槍,李素嬌拿刀劈其手。隨后進來的紅軍戰士涌了上去,將黃觀連夫婦縛住帶走。等民防團發現追來時,雙方交火,紅軍安全退回炮子鄉根據地。
1930年7月,由區聯防隊隊長鐘香介紹,李素嬌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并當選為龍炮區蘇維埃政府委員。
不久,經上級批準,李素嬌與鐘香結為夫婦。
1931年,受黨的委派,李素嬌夫婦肩負重建蘇維埃政府的重任回到南嶺文筆嶂。
南嶺地處海陸惠紫五邊區,規模頗大,地形險要,通往各縣只有一條崎嶇小道。村里大戶人家多,有堅固的石樓和大量糧食。紅二師入粵后,曾想在這里建立革命中心,因此,熟悉當地民情風俗與地形的當地人鐘香攜妻李素嬌回到了這里。
文筆嶂山高林密,自然資源豐富,每天很多人上山砍柴、種田采藥。李素嬌夫婦和他們打得火熱,白天幫忙燒水做飯,晚上以唱山歌的形式開展革命宣傳。
李素嬌運用了她的好嗓子,唱道:
“敢做革命唔使狂(怕),共產唔行唔春光。唔怕敵人勢力大,嶺崗崩了變平洋。”
“土地革命好主張,分田分地分嶺崗。焚燒田契廢債約,免債免稅免租糧。”
“唔怕死來唔怕生,唔怕血水淋腳爭(跟)。唔怕敵人賊兵到,殺敵就愛爭先行。”
“愛打愛殺由在你,為了革命冇問題。等到紅軍到下轉,你頸也冇鐵包皮。”
在李素嬌夫婦的宣傳發動下,附近的鐘賡先、溫壬桂、陳合香等積極投身革命,組織群眾,備下武器,準備暴動。
在李素嬌的帶領下,新樓土豪鐘觀煌、南嶺瑞華樓鐘載保相繼被殺。尤其是鐘載保,在紅二師攻打南嶺和東江大暴動時,他守在中心炮樓,使不少紅軍戰士和赤衛隊員倒在他的槍下。
經過黨的多方工作和李素嬌的艱苦發動,恢復了南嶺鄉農民協會。根據上級指示,他們將再度進行武裝暴動。
獄中歌聲策反了國民黨一個排
婚后不久,李素嬌懷孕了。由于風餐露宿,李素嬌生病臥床。一天,與民團頭目“剿共”委員鐘漢平交往甚密的鐘伴香假裝為她買藥,約堂叔鐘香到黃坑坳等候。鐘香拿到堂侄給的藥轉身意欲返家時,鐘伴香向他腦后開了一槍,鐘香就這樣犧牲了。然后鐘伴香將李素嬌解到南嶺關押,又轉到莊田監獄。
飽經風霜的李素嬌將生死置之度外,雖在獄中,她仍一心向著革命工作。她知道,看守她的國民黨士兵,很多都是被迫當兵的。她用山歌當武器,對守衛的士兵開展宣傳教育,鼓動他們棄暗投明。
夜深人靜的時候,李素嬌唱起了《白軍士兵出路歌》:“講當白軍是凄涼,被迫離家走別鄉。一日兩餐都無飽,夜夜都睡爛祠堂,天寒地凍受風霜。受風霜,長官如虎又如狼,戰時白白去送死,天天出發路途長,實實在在苦難當。苦難當,為誰辛苦為誰忙,軍師團長坐馬轎,九妻十妾置田莊,單單冤枉當兵郎。當兵郎,長年沒錢轉回鄉,穿州過府無音信,爺娘妻子望斷腸,怨你當初入錯行。入錯行,家中貧苦系難當,田無耕來地沒種,本想當兵求口糧,誰知雪上又加霜。”
動聽的歌聲,直抵人心的歌詞,引來不少士兵眼淚汪汪地聽她唱。聽到凄切處,甚至有人大哭起來。
有的士兵給她松了綁,有的知道她是孕婦后,給她端來好飯菜。李素嬌知道,自己的歌聲已瓦解了國民黨士兵的軍心。她用山歌給他們指明出路:“相勸兄弟莫悲傷,今日覺悟也無妨,工農士兵聯合起,聯合起來力量強,軍閥豪紳一掃光。一掃光,大家擁護共產黨,組織工農兵政府,窮人做主樂洋洋,共產主義萬年長。”
投奔共產黨去!士兵們下決心起義。一天夜里,一排國民黨士兵將排長引到牢房,強迫他起義投誠。他們打開牢門,斬開柵門,讓李素嬌帶著他們去當共產黨的兵。李素嬌在前面帶路,跑上莊田坳,跑向龍絲殿。
駐龍絲殿的是紅軍四十八團,團長古宜權得知李素嬌越獄,還策反了一眾國民黨士兵,早樂得帶著鐘靈嬌前來接應了。這些士兵被整編后,轉戰東江各地,為保衛蘇維埃立下了戰功。李素嬌因屢立功勞,被提拔為黨代表。
李素嬌的這段傳奇故事流傳甚廣,1988年出版的《說唱藝術簡史》中,專門有一段關于李素嬌歌聲的傳說,茲錄于下:
“在這段歷史時期內(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至抗日戰爭前),紅軍和革命根據地里的說唱藝術活動,除了活躍和產生了較高水平的作品之外,其演唱藝術的水平也達到了相當的高度。關于這一點,從當時廣東東江獨立師里那位名叫李素嬌的女戰士的演唱水平上,就能夠得到較好的驗證。據說,她的演唱水平,在當時已經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她,甚至可以通過自己極富藝術魅力的演唱,能將敵人感染,能將敵軍瓦解。例如,在一次戰斗中,當我軍進攻敵堡受挫時,她便運用自己的演唱迷惑住了敵人,而且以演唱作掩護,她便打進敵堡,巧奪機槍,配合部隊勝利完成了奪堡的戰斗任務。再如在另一次戰斗后,當她不幸被俘后,未費一槍一彈,通過自己的演唱絕技,她不但擺脫了敵人的控制,而且通過演唱,她竟然將敵軍一個排的兵力完全瓦解,并且使其全部歸順了我軍。”
有勇有謀,女歌俠計除兇頑
后來,挺著大肚子的孕婦李素嬌又立下了戰功。
李素嬌下山偵察得知,井下圩的土豪范百堅,借開枋行為名,結黨營私,打探紅軍軍情,破壞革命,紅軍幾次要解放新田都未成功。紅軍四十八團團長古宜權派李素嬌帶領先鋒隊拔掉這顆“釘子”。
李素嬌有勇有謀,智慧過人。她讓先鋒隊員扮作賣木材的農家漢,前往范百堅的枋行賣貨。當范百堅終于壓低價格談妥打開錢箱準備付錢時,被李素嬌拔槍擊斃,繳獲了銀柜。其他十幾人隨之搶入內室,擊斃了幾個民團隊員,繳其槍械,勝利歸來。
接著,李素嬌又扮作趕圩婦人,隨十幾個“趕圩群眾”直奔新田圩崗哨。哨兵上前盤查,李素嬌當即從竹籃里掏出駁殼槍抵在哨兵腰上。其余“群眾”飛快走上炮樓,奪過機關槍,向鄉府猛烈掃射。此時,古宜權也率大隊人馬從山頭直撲下來。鄉長丘華與國民黨駐軍營長,一被俘,一被殺。
1933年,國民黨當局以空前規模再度“進剿”蘇區,紅軍寡不敵眾,傷亡甚大,只得暫時轉移。被當局懸賞緝拿的李素嬌因待產被留在龍絲殿。不久,因叛徒出賣,李素嬌再次被捕并被殺害,年僅22歲,留下一個僅一個月齡的孩子。
本文主要參考資料:《女歌俠李素嬌的故事》,作者:張王杰、盧潤波、陳添來,載《紫金縣黨史資料》第二輯。
(轉載 2021年3月4日 河源日報河源史志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