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川(1903年—1984年),龍川縣佗城東廓人,晚年自號鍥齋主人。雖然他是一名從舊中國過來的教育界人士,但在龍川享有極高聲譽,是蕭殷、謝逢松、魏南金等當代名人的老師。多年之后,李永川的學生們銘記恩師的教誨,懷揣感恩之心,自信奔向未來。
不愿出仕
任教龍川一中二十余年
明清時,到今河源市轄區的縣區任地方官吏的,往往就在當地定居。李永川的父親李國彬,亦有古人之風。清末時,他由惠州到龍川任官,民國成立后,官職雖然沒了,但他喜歡上了龍川,便把以前居住的位于佗城東廓的官邸買了回來,取名“李園”,從此定居在佗城,成了龍川人。
李永川出生時,尚在清光緒二十九年,科舉仍未廢,但列強環伺,面臨著嚴重的內憂外患。5歲時,父親讓李永川到鄭家祠私塾讀書,啟蒙老師是徐子良、鄭雄楚,接受舊式蒙童教育,學習《三字經》《百家姓》《韻對玉屑》等初級讀物。兩年后,他開始學習《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詩經》等。
李永川一邊接受著舊式教育,一邊感受著從大洋彼岸吹來的歐風美雨,開始對未來中國抱有一種“光華復旦”的憧憬。1914年,李永川考入縣立高等小學。此時科舉制度已廢,學校開始實行新式教育,李永川學習的課程,除語文外,還有英、算、地、博(物)與圖、音、體等。3年后,他升入龍川舊制中學,并于4年后畢業。
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李永川由龍川中學教師、共產黨員黃覺群、楊復生介紹,加入了中國國民黨。1924年,李永川考入梅縣嘉應大學預科。2年后,受聘于龍川第二中學,執教2年后,于1928年赴上海大廈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前身)讀書。嘉應州為近代客家文化的重鎮,上海又得西方風氣之先,李永川在兩地讀書,“從游梅水,曾登鐵漢之樓;負笈滬濱,認取春申之浦”,但他最喜好的還是傳統經史子集類,“已淬勵于群經,亦磨礱于百氏。究心國故,日理叢殘”;對小學訓詁,他也是樂在其中:“辨魯魚之失,正音韻之訛”。
這個時候的李永川,在寫作上下了很多功夫,也獲得了一定的成就,頗受時人歡迎:“文方起草,共盼傳觀;詩甫微吟,又爭相和”。
1930年,李永川交的畢業論文是《杜甫研究》。知名教授陳鐘凡等挽留他留校工作,但他堅持要回報鄉梓,接受了原先服務的龍川二中聘書,帶上求學時所作詩文手稿南歸龍川,繼續就任龍川二中教務長,襄助校長整頓校務。
李永川教書生涯中,任教最多的是語文課,后來參與改編《紅樓夢》電視劇本的謝逢松,當年就聽過李永川講了3個月的精彩語文課,還得到了老師的重點輔導。謝逢松回憶說,他參與改編《紅樓夢》劇本,與永川先生的教導有密切關系。
1931年,李永川受聘于龍川一中,先后任教員、教務長、校長等職,達20余年,其間拒絕了數次出任政府官員的邀請。身為孫中山忠實擁躉的他,目睹軍閥混戰的亂局,認為這違背了孫中山遺教,發誓不做官,不與施苛政的市儈官僚為伍。
愛生如子
出庭為學生辯護
在20多年的教育生涯里,李永川勤勤懇懇,兢兢業業,諄諄善誘,誨人不倦。他在《七十述懷》里坦露心跡:“篤信教育救國之論,自樹刻苦持身之旨,意謂將來教好學生,服務人群,可以遠讒去怨,告慰于世。”
李永川有個龍川本地學生叫鄭文生(1915年—1983年),后來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批評家。在今天的河源市圖書館有個“蕭殷文學館”,紀念的就是他的學生鄭文生對文壇的貢獻和在文學上的成就。蕭殷辭世,李永川撰挽聯云:“藝苑著徽聲,憶舊難忘侍坐日;文評征灼見,慟今無復立談時。”
謝逢松在上世紀90年代作詩懷念蕭殷和他們共同的老師李永川說:“秋色正濃思師長,蕭殷上溯李永川。”紅色革命家魏南金,曾在李永川門下受教。
據同輩友人、同事回憶,李永川心地善良,和藹可親,從不阿諛奉承。與他同在龍川一中教書的楊榮春,在1990年為李永川詩集作序時回憶,李永川從不在人前炫耀知識與學問,從來不講別人的隱私,從不對達官貴人阿諛奉承。他沉默寡言,誠實工作,大智若愚。“這種可貴品質與卓越涵養,無疑是他少年時代所受優良家庭教育的結果,也是他本人長期社會歷練的結果。”
數十年后,還有不少學生回憶起李永川老師當年親切的言行。學生彭文祥在1940年參加初中一年級中試時遲到了足足1小時,而口試主考官正是李永川。李永川破例給了他機會進行考試,并勉勵他今后上學不要松散,要刻苦鉆研,成為有真才實學的學生。
李永川愛生如子,從不吝嗇對學生施以力所能及的幫助。彭文祥對李永川老師在學習和生活上對他的幫助記憶深刻,一生感念。彭文祥撰文回憶,1946年春,他重新回到龍川一中讀書,端午節前,過江回東壩家中吃飯,但暴漲的東江水使渡船停擺。正在他望江興嘆時,李永川剛好路過,問明原因,便邀他回家中吃飯。此后,他成了李家常客。李永川的長輩對他也很好,同輩的幾個少男少女,也常在一處溫習功課,他與幾個少年更是情誼融洽,同桌飯同床眠,情同手足。后來,彭文祥遭逢一樁難纏的官司,被人誣告殺妻,李永川知悉內情后,將他保釋出來。經法院判決,刑事部分無罪,民事部分兩方自行調解。為此,李永川不惜花費2個多月時間自掏腰包奔波,最后以30石稻谷的賠償結案。
李永川耿直剛正,感情強烈,愛憎分明,遇到學生遭受不公正對待,會不畏強權挺身而出,想方設法力保學生安全。
1942年春,龍川一中學生會主席劉斐成(劉波)、學生葉觀渭及校友張克明因有“共產黨嫌疑”被龍川縣長逮捕(時稱“陶女事件”),送往佗城東壩看守所。出于對青年的愛護,李永川前往探監,對當局這樣折磨青年行為極感憤慨,設法營救他們。
1943年,龍川一中籃球隊和駐縣城的國民黨稅警團球隊進行過多次比賽,稅警隊屢屢敗北。在佗城學宮一場球賽再度敗績之后,稅警團以一中體育老師“執判不公”為借口,當場毆打球證員(裁判)、一中籃球隊員及學生。在學生黨員的發動下,一中同學上街示威游行,喊出“嚴懲兇手,打倒稅警團”的口號。后來,雙方為此對簿公堂,李永川挺身而出,憤然出庭為學生辯護。
后來,當地又發生惠龍師管區司令辱罵教師、迫害學生一事,李永川氣憤填膺,撰寫《告龍川同胞書》,將事實公之于眾,呼吁社會各界主持正義,又派學生鄭子宏、李志宏、方潤華等前往遷址韶關的省府告狀。
以文章鼓與呼
身體力行支持抗戰
抗戰期間,李永川愛國愛鄉情切,多次以書生之筆,歌詠抗戰勇士,為抗戰鼓與呼。
“九·一八”事變爆發后,日軍侵占沈陽、長春,準備大舉進犯黑龍江。10月,馬占山臨危受命,代理黑龍江省政府主席,兼任東北邊防軍駐黑龍江軍事總指揮,決心與黑龍江共存亡,孤軍御敵,極是悲壯。11月10日,馬占山向中央政府發出電報,內云:“靜候世界各國公理之解決外,務懇全國父老,努力振作,以救危亡,不勝憤慨之至。”
遠處嶺南邊陲的龍川人民聽到了,準備作出回應。龍川各界抗日會委托時年28歲的李永川為執筆者,寫下《為馬將軍孤軍抗日募金告民眾書》,為馬將軍打氣,向龍川民眾募捐支持黑龍江人民抗日:“慨自遼吉失陷,黑省垂危,馬將軍占山,憤倭即之奇橫,慟宗社之將厔”“鼓其抗日之師,冀作殊死之戰……孤軍轉斗,勢難久持。糈糧不繼,諸葛出師無功;兵矢俱窮,李陵絕域飲恨……敢為馬將軍請命,敢為黑省健兒請命,冀全縣父老、各界同胞,慨傾仁囊,先弦高乘韋之犒;共輸義粟,作我軍秣馬之資。”
1937年7月,盧溝橋守將趙登禹殉國,消息傳來,李永川“叩天不語淚雙流”,寫下長篇古風《趙將軍歌》,歌贊趙將軍幾度率領孤軍奮勇殺敵的場面:“廓清惡氛有何人?憑恃將軍鐵與血……羽書忽報赤峰失,旋聞遵化又告急。排山倒海動地來,喜峰口外已進逼……豺虎張牙直撲入,孤軍陷入重圍里。”
李永川不僅用文章詩詞來記述抗戰,還身體力行為抗戰出力。1939年,龍川的知識青年組織團體抗日救國,李永川和張克明都積極參加各種活動。
迎軍支前
率領學生歡迎南下大軍
抗戰時期,中共黨組織對各學校教職工的政治狀況進行了一番分析,以使正確貫徹執行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推動學運的開展,主動團結開明、進步、愛國的抗日民主人士,盡力爭取那些只管埋頭教書不談國事的中間人物。在龍川縣享有極高聲譽的李永川,與同在龍川一中的方碩梅、隆師的張道隆、金安中學的黃崇禮、龍川二中的鐘雄亞等,都在團結、爭取之列。(《抗日時期的龍川學運》,黃民,黃義)
1948年,李永川學生魏南金統兵九連,勢壓國民黨當局。他致書老師李永川,贊老師在鄉梓德高望重,支持革命作用甚大。李永川將信秘密地給曾光濤、甘雯等傳閱,告訴他們:“獨夫倒行,末日已臨,共產黨得道多助,民心所歸,建國興邦,指日可待。”
因李永川德高望重,龍川國民黨當局把他聘為“戡亂委員”,但李永川并未參與所謂的“戡亂”工作。在一次會議上,李永川一句也沒談如何“戡亂”,只談了當下教育經費困難,教師薪金微薄,提議應改發谷物。
1949年5月,龍川解放,龍川縣人民政府成立,李永川被委任為龍川支前委員會副主任。70歲時,李永川回憶:“為避免地方之糜爛,亦曾為和平而呼吁,使縣為本省首先解放之一縣,而協助授受與迎軍支前等工作,無不盡其綿薄而致力焉。”
謝逢松當時在李永川的帶領下迎軍支前。他在《緬懷我的老師永川先生》一文中回憶道,“永川先生是我們班的語文教員,每天都要聽他講課;在校外活動,永川先生是龍川各界迎軍支前委員會副主任,我們要在他的帶領下開展迎接大軍南下的活動。”當時迎軍的場景是這樣的:“當時全校師生站在東江岸邊,敲鑼打鼓,歡呼歌唱,望著解放軍坐在木船上(他們也向我們歡呼),順流而去。”
1950年5月,李永川被選為龍川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不久被選為龍川縣教育工會委員兼秘書;1951年,被選為龍川縣教育工會副主任兼秘書。新中國成立后,他滿懷希望和熱誠參與家鄉建設。
情系鄉梓
臨終猶念縣志未成
1952年“土改”復查時,李永川受到不公正處理,被遣返回家。此后,李永川的經歷跌宕起伏:1956年,重回龍川一中任教;1958年7月,在“反右肅反”中被遣返回家;1962年,到龍川縣文化館工作;“文革”中,再度被遣送回鄉務農。1980年落實政策恢復工作后,李永川當選為縣政協常委,被安排協助整理龍川舊方志。
李永川曾撰有《李園詩集》《龍川名勝古跡考》《龍川建縣沿革與演變》《蘇轍在循州》等,但大多毀于“文革”,許多藏書毀棄。
晚年的李永川受命到龍川縣志館編撰《龍川縣志》。1984年,他在龍川縣文化館住處接待了從北京回鄉的學生張克明。張克明看到,李先生的房子很小,除一床、一桌、一椅外,幾無余地。張克明說:“房子太小了吧?”他說:“不,我身無長物,現在又回到紙、筆、墨、書中矣。房子是小一點,但一個人的胸襟開豁,天地也覺其小呢。”
1984年12月,李永川病逝,享年81歲;臨終前,他念念不忘縣志未曾修完,引為遺憾。他去世后,時任龍川縣黨政領導為他舉行了追悼會,生前親友、學生、鄰里等來吊唁者逾千人。靈車路過沿途鄉鎮時,鄉人立于路旁含淚相送。
本文主要依據資料:《龍川文史專輯 第10輯 李永川詩集》(1992年)
(轉載 2020年9月13日 河源日報河源文史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