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一·二八事變”后,國民政府與侵犯上海的日軍談判簽署《淞滬停戰協定》。圖為談判現場,身穿軍裝者為黃強(前右4)。
■1945年9月28日,第一方面軍總司令盧漢將軍(中坐者)在越南河內主持侵越日軍受降儀式。前排右3坐者為黃強。
上海灘上,以十九路軍參謀長身份,親率南粵子弟兵浴血奮戰,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談判桌前,寸步不讓、據理力爭,不辱使命;西南邊陲,率當地軍民打通西南國際交通線,開辟了一條救亡圖存路……國家和民族危機存亡之秋,龍川人黃強每每出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親率南粵子弟兵 血戰上海灘
正當黃強第一次任職海南時,日本侵略者蠢蠢欲動。作為見多識廣、謀略過人的軍人,民國十九年,黃強被召回廣東省城,接受了另外一項任務——培養軍事后備人才。他此時的職務是廣東保安處處長,兼十九路軍教導隊主任,訓練干部千余人,隨時用以補充十九路軍及訓練保安隊四團干部。在隨后的“一·二八”淞滬抗戰中,這批受訓干部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如淞滬抗日名將翁照垣、張君崧等,都是黃強任保安處長時的團長。
次年,黃強因開辟公路有功,升任行營軍路工程處處長。民國廿一年,調任十九路軍參謀長。“一·二八”淞滬抗戰,十九路軍一馬當先,奮勇抵抗日軍猛攻。
十九路軍多粵人,日軍對廣東人非常仇恨,見到街上帶有“廣”字號的店鋪,一律焚燒。當時只有19歲的張克明,參加了中山大學北上請愿團,跟龍川籍同學黃士崇等4人隨一大隊人馬坐船北上吳淞口,停在黃浦江邊。在船上,4個龍川籍中大同學聽說十九路軍參謀長黃強是龍川同鄉,備受鼓舞。
1932年1月28日23點30分,日軍在上海閘北天通庵路突然向十九路軍翁照垣部襲擊。我駐軍依照總部23日下達的密令第2項“如日本軍隊確實向我駐地部隊攻擊時,應以全力撲滅之”的規定,當即給予還擊,發生猛烈巷戰。此時日軍用鐵甲車20余輛為前導,兵分5路從閘北各馬路口進犯。總部接到報告后,蔣光鼐、蔡廷鍇、戴戟3人星夜步行經北新涇到達真如車站,設立臨時指揮部,依照原定計劃,以電話命令后方部隊迅速向上海推進。親臨前線指揮戰斗的黃強曾和戴戟戲言:“寧愿戰死,也不愿與小鬼子磨牙累死?!?/p>
29日天亮,日軍飛機出動助戰,在閘北、南市一帶狂轟濫炸,戰火逐漸擴大。此戰,敵我武器裝備懸殊,十九路軍將士憑著保家衛國的熱血,雖在隆冬,亦赤膊上陣。首先投入戰斗的是黃強任廣東保安處長時的舊部翁照垣、張君崧兩個團。黃漢廷率上校營長周剛如等和平勇士及其他將士,于29日奉命率部赴前線增援,在大場、燕毛灣一帶,沉著應戰,沖鋒肉搏,殺得敵人連連潰退。十九路軍將士拼死“為衛國守土而抵抗”,守衛上海灘達一月之久,日軍“4小時占領上海”的意圖落空,被逼上和談桌。
轉戰談判桌 據理力爭不辱使命
3月24日,中日代表就停戰協定問題正式會談,中方出席的有郭泰祺、戴戟、黃強等7人,日方出席的有重光葵、植田、田代皖一郎等9人。
25日,上海停戰會議續開,對軍事問題,組成軍事專家小組委員會開會討論,中方以黃強為首,日方由田代皖一郎為首,英美法意4國武官列席。
《苦惱的國聯:“九·一八”事變李頓調查團來華始末》一書曾追記此次談判的場景:
田代皖一郎說:“日軍數達五萬,馬數千,炮若干,如退入租界,實難容納。日軍撤至真茹、大場、楊行和獅子林四地,并非成一陣線,僅于該四地暫住,決無其他作用?!?/p>
黃強認為日軍暫駐地域過大,與國聯大會決議精神相去甚遠,堅決予以拒絕。
雙方僵持不下,和談幾將破裂。
列席會議的英國武官直言:“停戰會議最重要之點,全在此小組會議,如再破裂,未免可惜?!?/p>
黃強宣讀中日雙方商定的三原則條文,暗示日方:出乎雙方所同意規定的原則以外者,均非中方任何代表所能接受。
在這種情況下,日方略表讓步,將日軍撤退地點由真茹、大場、楊行、獅子林一線改為真茹、閘北、江灣、吳淞一線。
但黃強寸步不讓,他指著地圖說:“閘北、吳淞一帶,均已被炮火破壞不堪,日軍撤駐此地居心何在?日軍如從吳淞、閘北等地撤退,其左翼可受租界之保護?!秉S強話音剛落,英國武官連稱:“甚對甚對?!碧锎钜焕蔁o言以對。
在與日軍的談判上,黃強不亢不卑,寸步不讓,堅決捍衛我方權益。
上海停戰撤軍談判舉行了5次會議,未獲實質性進展,其癥結在于:在日軍撤退程序問題上,日方堅持無理要求,致使談判陷入僵局。會議持續至4月31日,尚無結果,中方不得已,只好提交國聯特別委員會解決。
5月5日,中日代表在上海簽訂《淞滬停戰協定》。
黃強在外交談判桌上,未辱使命。當時的國民政府因其抗戰有功,授予陸??哲娂追N一等獎章。
值得一提的是,1933年11月,十九路軍參與了反對蔣介石的“閩變”。同年12月13日,身為漳廈警備司令的黃強兼任“廈門特別市”第二任市長?!伴}變”失敗后,1934年1月9日夜,在廈門被攻陷前夜,黃強離開廈門,前往香港。2年后,黃強復出,任福建政府軍事委員會參謀團主任。
臨危受命 西南邊境筑起救亡圖存路
黃強第二次任職海南,做好各項考察,制定了各種建設計劃,正準備放手大干時,日本侵我國土,交通線成為國運至關重要的命脈,他被委任為西南運輸處河內分處處長,不久改任海防分處處長。當時法國嚴守中立,日本在越南的外交官,使出各種利誘威脅手段,致使越南害怕卷入戰爭旋渦,不敢支持中國。黃強到任后,游說各方,曉以利害,越南輿情這才漸漸地轉向支持中國。
在越南任職期間,黃強的工作出色,國內需要的物資,就算與法國政府政令有所抵觸,仍能得到通融輸入中國,充實了抗戰力量,并因此被國民政府授予四等云麾勛章。
1941年,日軍占據越南。黃強返抵重慶,奉蔣介石及外交部宋子文之命,派駐昆明,擔任中國戰區昆明指揮部高級參謀、西南運輸處處長,協調各方事務。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25日香港淪陷,華僑和國際友人等援助中國抗戰的大批軍火、藥品等救援物資,無法經由香港轉運至內地。為此,國民政府決定在云南開通一條西南國際交通線(雷多路,今滇緬公路)直通緬甸,以便建立一條經由東南亞各國的交通線,黃強受命督建西南國際公路。他身體力行,親赴施工現場解決實際問題,與民工一起披荊斬棘,頂著敵機掃射,晝夜趕工不輟,直至如期完工,榮膺嘉獎。西南運輸線的開通,為中國贏得抗日戰爭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以行政院特派員身份赴越南河內受降
1945年9月28日,因黃強精通法語,熟悉越南情形,遂以行政院特派員身份兼任第五處處長,隨第一方面軍總司令盧漢前往越南河內接受日軍投降。
據1948年出版的《中國當代名人傳》,黃強受派前往越南受降,主要是因為當時越南方面非?;靵y,對于法越感情、華僑利益,均須顧及,處置極難,黃強事事以公平處理,深得法越及僑胞的信賴。
不管黃強在這次受降談判所發揮的作用究竟程度如何,他都是中國方面出席的少數人之一,發揮的作用應不在小。
力推廣東及鄰省學子赴法勤工儉學
1918年,53歲的國民黨元老吳稚暉突發奇想,發表《海外中國大學末議》一文,主張在國外設立大學,專門收中國學生。吳稚暉的主張得到了著名教育家、北大校長蔡元培的大力支持,促成了赴法國勤工儉學運動興起。
與吳稚暉相善的黃強,在那幾年投身到這一事業中來,他與汪精衛、陳其瑗發起組織廣東青年留法勤工儉學和赴法儉學活動,組織了廣東留法儉學會,自任會長,組織了好幾十人赴法留學。湖南亦深受影響,派遣了大批留法學生。
1917年,在湖南長沙甲種工業學校念書的何長工及華容縣的革命家羅承鼎、戴勛,曾在廣州一個工廠看到《留法勤工儉學會章程》和《說明書》等,找到了黃強,并得到黃強手書前往北京找李石曾、蔡元培,最終留學法國。(《華容黨史資料選輯 第一輯》)1919年9月,福建省永定縣50余名學生,從閩西南經廈門至香港轉廣州,住在工業學校里,一邊候船赴法,一邊學習法語。黃強熱情招待了這批留法學生,給他們聘請了一位教法語的女教師,為他們打下了一定的法語基礎。黃強還非常熱心地帶他們參觀軍火廠。離開廣州之前,黃強與他們講解歐洲風俗、西餐禮儀等社交和生活常識,使他們到法國后得益甚多。(《永定文史資料》第三輯)
1918年,汪精衛在巴黎致電黃強,認為廣東赴法留學運動后于冀魯湘川等地。黃強于是聯合僑居廣東的法國人士和本國教育家,組織成立“華法教育會廣東分會”,為廣東青年赴法勤工儉學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當時的廣東省政府接黃強報告后,同意各縣送2名至4名留法學生,每年由縣補助學費一半。半年內,廣東選送半自費赴法留學生近400人。1919年3月17日至1920年8月,廣東赴法勤工儉學學生251人。河源縣人士李悅義,即于1924年前后赴法學習,獲法國國立巴黎大學法學碩士、法國國立帝雄大學法學博士、英國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研究員。龍川縣有彭思華、鄒世俊等4人留學法國。勤工儉學運動培養出了周恩來、鄧小平、陳毅、聶榮臻、李立三等一大批中共領導人,徹底改變了中國革命的進程。在大革命時期,粵籍留法勤工儉學學生紛紛回粵,極大地推動了中國革命事業的發展。
“不居功 不弄權”
1946年7月,黃強以陸軍中將身份退役。1947年,黃強出任臺灣省第二大城市高雄市市長,“建樹良多”。黃強后因年事已高離職,僑居法屬馬達加斯加,于1974年辭世,享年86歲。
對黃強的為人,國民黨元老吳稚暉對其評價是不居功、不弄權。民國十年,吳稚暉前往法國籌辦里昂中法大學,臨行前,給黃強寫了一個書法條幅,贊其“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并在條幅旁作小字云:“英儒羅素,以此三語為老子之精粹,嘗冠其所著之書以為紀念。吾友莫京先生,最能實行此意,故書此以實先生之書齋,并當臨別紀念焉?!?/p>
黃強有很重的鄉土情懷,對家族親緣關系也很看重。早在1908年任兩廣督練公所委員,北洋陸軍炮兵第二十五標二營排長、四營隊官時,他就捐餉協助修建了廣州龍川會館。
1913年,黃強主持建造的位于佗城百歲街的黃氏大宗祠,豐富了佗城的宗祠文化,是佗城眾多宗祠中的佼佼者。該宗祠始建于乾隆七年(1742年),中西合璧,坐西向東,占地約400平方米,莊重雅致,甚為壯觀。學者徐紹周在《民產文化與鄉土社會 粵東民俗文化與地方社會》對黃氏宗祠進行了介紹,并評價道:“黃氏宗祠吸取了西方的建筑藝術,用青藍色的石米批砌而成,整座宗祠牌面猶如一個花崗石屋,其布局之巧妙,工藝之精致,堪稱一流?!?/p>
黃強為家鄉還做了很多實事。多年以后,黃強之侄黃羲平,在一篇懷念黃強的文章中深情寫道:“你捐資建立的老隆平民醫院,依舊為平民驅疾除病;你捐資筑成保護水貝村免受水患的攔水壩,依舊在發揮作用;你購贈的一套《萬有文庫》,依然在佗城中學圖書館內供莘莘學子閱讀?!?/p>
(轉載 2020年7月5日 河源日報河源文史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