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在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讀預科的張其彬。
■1984年4月8日,試驗通信衛星發射當天的張其彬(左一)。
■“七勇士”:(上左起)高震亞、王世成、顏振清。(下左起)張其彬、劉啟泉、佟連捷、徐虹。
【人物檔案】
張其彬(1935年—2014年),1935年11月出生于河源黃村三洞村,1955年7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7年考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下稱哈軍工),1964年從哈軍工畢業分配至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1966年10月27日參加我國在酒泉西北綜合導彈試驗基地的“兩彈”(導彈、原子彈)結合發射試驗。在試驗的最后階段,擔任技術助理的張其彬和其他6名技術人員進入地下控制室,張其彬負責技術控制和測驗;他先后參加和組織指揮東風二號甲、東風三號首次發射試驗,東風二號甲定型試驗,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我國第一顆定點試驗通信衛星東方紅二號和東方紅三號挖潛增程試驗,參加跨國“金輪工程”的建設等,榮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及嘉獎11次。
黃村農家子弟,戈壁灘里追尋航天強國夢
1935年11月,河源黃村三洞村新添了一個小男孩。誰也沒想到,長大后的他,竟然與中國第一枚核導彈成功爆炸有著那樣密切的聯系。
10歲的張其彬,背著簡單的食品行囊,到10多公里外的小學讀書。在寒冷的秋冬清晨,衣著單薄的他想了個辦法,在路邊燒熱一個石頭,用破布包上,捂在懷里帶到學校當熱水袋用。因為貧窮,他上完四年級就輟學了。1950年,張其彬上了初中。1955年,他高中畢業,成為新中國成立后河源中學的第一屆高中畢業生。
張其彬立下志向,刻苦學習,腳踏實地,朝著目標一步步邁進。高中畢業后,他立即報考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1957年,他考取了哈軍工導彈工程系自動控制專業,開始了為期7年的軍校生活。在軍校求學、訓練的經歷,奠定了他一生的事業基礎。
1964年,29歲的張其彬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他從哈軍工畢業分配至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被授予中尉軍銜。
1964年10月16日,中國首枚原子彈成功爆炸。
作為技術員,張其彬也參加了原子彈 、導彈的結合實驗。這次的原子彈雖然爆炸成功,但只能像投炸彈一樣,用飛機把原子彈運往指定地點進行爆炸。當時,美國與蘇聯剛剛完成了兩彈結合實驗,已實現了用導彈運載,遠距離發射核彈。中國在這個領域,尚是一片空白。
早在原子彈尚在研究時,中央專委在1964年1月就決定在原子彈試驗成功后,立即開始導彈用核彈頭的研制,并加快中近程地地導彈的研制步伐,力爭早日用中近程導彈核武器裝備部隊。兩彈結合實驗由周恩來總理親自負責,成立了15人的領導委員會。
1966年,中央批準進行原子彈、導彈兩彈結合的飛行試驗。試驗地點,安排在地廣人稀的西北戈壁灘。這是一次相當艱難的試驗。為保證導彈彈道下方人民群眾的安全,中央專委責成國防科委會同總參謀部、總后勤部、蘭州軍區、鐵道部、公安部及有關部門組成聯合小組,做好彈道下方甘肅柳園地區1萬多群眾的疏散隱蔽工作。同時,蘭新鐵路停運,數百萬居民緊急疏散。
為什么要安排在陸地上試驗?數十年后,張其彬回憶說,當時沒有一個外國人到現場幫助,國際上還對中國進行了海上封鎖,所以試驗只能在陸地上——即自己國家本土上進行。中央決定進行的導彈核試驗,任務是空前的,因為當時沒有其他國家做過“本土試驗”。
1964年,從哈軍工畢業的張其彬乘專列秘密到達實驗基地。天亮后,他起來一看,觸目所及都是茫茫的砂石,能看見的植物只有一種叫駱駝刺的野草。
此時的酒泉航天基地剛剛建立,資源匱乏,糧食等生活必需品全靠外邊運進來。3年自然災害剛結束,糧食匱乏,科研人員只能靠吃窩窩頭度日。
啃著窩窩頭的張其彬,正步入而立之年。他胸懷報效祖國之志,對惡劣的環境并不發怵,一心只想按期完成任務。
隨著試驗準備工作的日趨完備,1966年9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批準成立兩彈結合試驗黨委;10月7日、13日和16日,先后進行了3次成功的“冷”試驗(不帶核彈頭)。兩彈發射日期,定在1966年10月27日。
在緊張的前期準備工作中,張其彬負責臨時發射基地的建設、試驗技術協調、編制發射程序。與基地其他的工作人員一起,夜以繼日進行著各項準備工作。
“死就死在陣地上,埋就埋在導彈旁”
導彈核武器發射試驗極其危險,一旦發射失敗,地下控制室中承擔這次發射試驗任務的人員絕無生還可能,因此,地下控制室的在崗人數必須降到最低限度。
經過嚴格挑選,任務指揮部選出即將載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科技史冊的陣地“七勇士”:
第一試驗部政委高震亞、司令部參謀長王世成、二中隊隊長顏振清、技術助理員張其彬、加注技師劉啟泉、控制臺操縱員佟連捷、徐虹,負責在地下控制室操作發射。
地下控制室位于距離發射臺地下約100米處,面積僅十幾平方米,有一道厚厚的鐵門與地面相通,地下室的墻壁上有16個電纜管孔,通過電纜與發射臺上的導彈相連。
張其彬和高震亞、王世成、顏振清、佟連捷、徐虹、劉啟泉,義無反顧地走向了距離發射工位相隔160米的地下控制室。
進入地下控制室前,已將生死置之度外的他們,向黨組織遞交了決心書(遺書),立下“死就死在陣地上,埋就埋在導彈旁”的誓言。他們還準備了7天的水、食品和氧氣發生器,一旦發射失敗,他們還可以在地下室里堅持7天,以待救援。
27日上午8時許,大風果然和氣象專家預測那樣,離開了彈著區。計劃可順利進行,發射即將開始。現場工作人員總撤離,“七勇士”回到地下控制室,換上防護服。讓他們沒想到的是,就在這時,聶榮臻進來看望他們并叫出了每一個人的名字。
8時45分,距離發射僅15分鐘。張其彬和其他六位勇士一起進行最后的調試。十幾平方米的小控制室里,滿滿當當的設備儀器不斷散發出熱量,地下室氣溫超過40℃,而室外溫度卻在零攝氏度以下。
倒計時、發射,這些場面并不像電視和電影里演的那樣,喊點火、按按鈕,他們只是按照既定程序,擰動鑰匙。
“七勇士”按既定分工,全神貫注地守在儀器前。8時59分,參謀長下令:一分鐘準備,開始倒計時!
“上午9時,核導彈起飛后,控制室里安靜極了,我們連大氣都不敢出,直到彈著區傳來成功的消息。那一刻真高興啊!大家都哭了。”2011年6月,張其彬向《解放軍報》記者王瑤、俞嘉回憶起47年前的那一幕。
《倚天——共和國導彈核武器發展紀實》一書,這樣描寫核彈成功發射的場面:
“1966年10月27日上午9時,兩顆綠色信號彈在發射場上空飛起。隨著指揮員一聲‘點火’命令,頃刻間,導彈托著核彈頭騰空而起,垂直上升,程序轉彎,向西飛去。幾分鐘后,導彈順利實現頭體分離,核彈頭向羅布泊方向飛奔而去。9時9分14秒,核彈頭準確地在靶心上空569米的預定高度爆炸,一個熾熱的火球在漠海上空閃耀,隨后,一圈彩環隨著蘑菇云裊裊上升。”
中國首枚導彈核武器在羅布泊彈著區成功爆炸。
從此以后,中國有了可用于實戰的核武器。
“七勇士”的事跡,直到多年后才被公之于眾;只使用過一次的兩彈結合試驗陣地,如今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張其彬說:“它見證了一個偉大的歷史時刻。‘兩彈一星’精神像火炬一樣代代傳承,這正是航天事業蓬勃發展的源泉。”
一生無悔,情系航天強國夢
張其彬一生無悔,情系航天強國夢。
從海軍東海艦隊到哈軍工,從酒泉到西昌,張其彬先后當過戰士、班長、學員、技術助理員、技術參謀、技術組長、技術室主任、團副參謀長、副團長、副站長、團(站)黨委常委,兼任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科技委員會委員、團(站)科技委員會主任、主任工程師,駐廠(所)軍事代表;技術職稱也由工程師一路晉升為高級工程師。
1969年,張其彬參加了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準備工作。
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成功升天,張其彬擔任陣地指揮員,也是第一位陣地指揮員。張其彬認為,東方紅一號翻開了我國進入空間時代航天史第一頁。
1970年,結婚才兩年的張其彬奉命到四川西昌靶場勘測定點,設計施工,組建試驗部隊,著手建設西昌衛星發射基地。從酒泉到西昌,在數十年航天工作生涯中,張其彬先后49次參加和組織指揮東風二號甲、東風三號首次發射試驗,東風二號甲定型試驗,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的發射,我國第一顆定點試驗通信衛星東方紅二號和東方紅三號挖潛增程試驗,參加跨國“金輪工程”的建設(1989年12月至1991年8月)等。張其彬先后榮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嘉獎11次。
這些榮耀,張其彬并不能及時與千里之外的妻子田紹華分享,他的工作性質要求他必須保密。1984年4月8日,張其彬參與發射我國第一顆同步定點的試驗通信衛星工作,榮立二等功,上了電視新聞,和他結婚16年的田紹華這才知道丈夫的具體工作。張其彬的父母和岳父母,直到去世,也只知道他是一名軍人。
參與過數十次發射實驗的張其彬,從沒在地面上看過發射,這算是一個小小遺憾。2007年,嫦娥一號衛星發射時,72歲的張其彬從天津趕往發射現場觀看。山東衛視記者“捕捉”到這個好題材,發了一條題為《航天老英雄張其彬探望“嫦娥”一號寄予祝福》的電視新聞。
1985年5月,張其彬被調往二炮駐天津地區工廠軍事代表室工作,后被留在北京參加某型號戰略導彈挖潛增程的研究試驗。1985年9月15日,戰略導彈挖潛增程試驗成功。1986年,張其彬獲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二等獎。1992年10月,他開始享受國務院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貼。1996年4月,他從副軍級崗位退休,定居天津。
樹高千尺不忘其根
河源人一直沒有忘記這位航天英雄,英雄也從沒有忘記家鄉。1992年,張其彬從軍后首次回黃村老家過春節,當地領導前來拜望。1993年,他獲得河源市寶馬經濟文化交流中心特別獎。1996年,張其彬到河源中學和河源市一中為學生作“航天人生”報告會。這年,他還攜長子張宇航回到黃村,為其舉辦婚禮。
2014年11月3日,由市政協主辦的《大漠壯士 航天翹楚——河源籍中國導彈專家、衛星發射專家張其彬歷史圖片展》,在市文化館開幕,展期90天。年已八旬的張其彬,應邀來到現場,這是他最后一次踏上家鄉的土地。43天后,他在天津逝世。
2015年,中國航天翹楚、河源航天英雄張其彬檔案入藏省檔案館名人庫。據了解,只有為國家和社會作出突出貢獻的人方能入選名人館,而當年入藏省檔案館名人庫的名人只有500多人。
2015年6月,省檔案館舉辦了張其彬先生的檔案圖片展,許多市民慕名前去參觀。
2016年12月,河源客家文化公園先賢雕塑長廊里安放了32 位客家先賢石像,被譽為“大漠壯士航天翹楚”張其彬是其中之一。
2019年,中國導彈專家、衛星發射專家、航天英雄張其彬故居重修工程被提上議事日程。重修后的張其彬故居,將作為河源市中小學生科普教育基地和紅色教育基地,影響和教育更多河源人。
(本文主要參考資料:《大漠壯士 航天翹楚——河源籍中國導彈專家、衛星發射專家張其彬歷史圖片選集》《倚天——共和國導彈核武器發展紀實》《龍嘯九天: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航天發射紀實》;羅坪《“敢死隊”老人揭開“兩彈”發射秘聞》等。)
(轉載 2020年6月14日 河源日報河源文史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