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公園內吳潛雕像 馮曉銘 攝
《西湖古代白話小說選》插圖,描述鄭虎臣歷數賈似道之罪。
“去年秋,今年秋,湖上人家樂復憂。西湖依舊流。吳循州,賈循州,十五年前一轉頭。人生放下休。”
這首南宋無名氏所作的《長相思》,里面提及的吳、賈兩個“循州”,正是南宋理宗時的丞相、詞人吳潛與惡貫滿盈的大奸臣、丞相賈似道。
這一忠一奸,相隔15年,先后被貶循州(今廣東龍川)。吳潛到龍川后仍致力為百姓造福,受到當地百姓愛戴;而賈似道在貶謫龍川途中,受到各地群眾驅逐,狼狽不堪,被逼自殺不從,還沒到達龍川就被押送者錘死。
1
負經方致遠之才 抱博古通今之蘊
“伶仃七十翁,間關四千里。”
景定二年(1261)四月,69歲的吳潛被流放到循州。秋七月,丙戌,吳潛責受化州團練使、循州安置。
年近七旬的吳潛老人,帶著老妻和一二老仆,在非常悶熱的三伏天里,蟄伏在小客船上,順著“盤回七十灘,顛頓常驚悸”的水路,經過梅州,抵達循州,也就是今龍川。
這種天氣,就算是青壯年,也有可能中暑而有生命危險,何況兩個六七十歲的老人。他們從天氣較溫和的中原地區,來到令人聞之色變的嶺南瘴疬之地,歷盡苦楚。
坐在船上,他們怎么用扇子扇風,也熱得不可抑制地張嘴直喘,真擔心將瘴疬毒氣吸進肺里得病。吳潛只覺得,“肌體若分裂,肝腸如搗碎”。
岸上做農活的農人,大概也看見了這船上渾身是汗,猛扇扇子的狼狽老人,但誰會知道,這竟然是一個傳說中的狀元,而且還曾經當過宰相這么大的官。
那么,吳潛為什么會被流放到偏遠的嶺南瘴疬地來的呢?
吳潛自小隨在宣州為官的伯父吳柔立生活,游學于寧國、宣州、涇縣。他少小聰慧,讀書過目不忘,文章急就而成。當時南宋內憂外患,還有大片失地未收還。少年吳潛立下宏志,決心收復國土,報效國家。
25歲那年,吳潛以寧國籍舉子登禮部進士第一(狀元),時有民謠:“水打北園廟,寧國出狀元。”授簽事郎,簽鎮東軍節度判官。后改任廣德軍通判。
之后他一路官運不錯,35歲授秘書省正字,遷校書郎,添差通判嘉興府,代理嘉興府事;37歲轉任朝散郎、尚書金部員外郎,39歲遷尚右郎官。
人到中年,少年時代的理想,是該實現的時候了。丞相史彌遠已死,皇帝也換成宋理宗。此時的南宋,仍視金為心腹大患,對蒙古的重視不足。紹定六年(1233),蒙古約宋聯兵夾擊金國。吳潛審時度勢,提出“以和為形,以守為攻,以戰為應”之策,但朝廷未予采納,次年宋蒙聯合滅金后,宋僅取得河南陳、蔡東南地,證明了吳潛所言不虛。
吳潛之后又上疏:“保蜀之方,護襄之策,防江之算,備海之宜。”因為他議政卓有見識,被授直寶章閣、浙東提舉常平,但他辭謝不就。改吏部員外郎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討,遷太府少卿,淮西總領。升太府卿,兼任沿江制置、建康知府、江東安撫留守。
吳潛還對金融有相當的認識,他對當時紙幣發行過多造成全國通貨膨脹的惡果憂心忡忡,提出紙幣(時稱會子,是宋代發行量最大的紙幣)是國家命脈的觀點。端平元年(1234),吳潛在上疏條陳九事時,第八條就是改革貨幣流通制度,整頓金融秩序,提高國家財力,“楮幣當權新制,以解后憂”。這年金國覆滅,其中一大原因,也是因為惡性通貨膨脹:“金人之斃,雖由于韃,亦以楮輕物貴,增創皮幣……其末也,百緡之楮止可易一面,而國斃矣。”他提出解決辦法:讓商人在用鹽鈔買鹽時品搭舊會子。這辦法雖被采用,但推行不力,未定期限。《中國貨幣理論史(上)》認為,在紙幣惡性膨脹而國家財政又極度困難的情況下,要減少紙幣的發行量,勢必要靠侵犯某一階級或階層的利益來實現,吳潛的這個辦法,就是一種侵犯商人利益的政策,商人高價買鹽后,則要提高鹽價,把損失轉嫁到消費者頭上。他認識到財政不平衡,紙幣流通絕不可能得到根本的改善,但解決紙幣膨脹的問題實在很復雜。
端平三年三月,吳潛升太常少卿、知鎮江府事。奏請改小斛斗的容量,減免租稅,讓民休生養息等十五事。嘉熙三年(1239),任敷文閣直學士、慶元知府兼沿海制置使。府庫積錢1473800貫,代民輸稅帛累計達5491700貫。在該任上,興辦學校,培養人才,纂修《四明續志》;開河筑壩,興修水利;設置“永豐倉”,救濟災民,贍養孤寡老人,改善民眾醫療衛生條件;制定“舟戌法”設關御寇。短短幾年,政績斐然,慶元百姓勒碑紀念(高生元《吳潛大事年表》)。
吳潛曾給理宗講過一段時間的《易》,提議在皇族中慎選太子、及早培養。他對國家的掌舵者、治理的接棒人有著很高的期待,以致后來,他被流放循州還是因為立太子的事。
淳祐十一年(1251),吳潛開始走向人生的巔峰,三月,參知政事;十一月,為右丞相兼樞密使。此時他已59歲。
但吳潛并不貪戀相位,請辭了幾個官職。朝臣蕭泰來、謝方叔等誣陷羅織“奸詐十罪”,“如王安石又過之”,被罷相。
1259年,詔吳潛開閫海道,勤勞三年。屢疏求退,詔許。仍舊任觀文殿大學士,特進崇國公,判寧國府。八月還家。他熱愛自己的家鄉,這時期在家鄉寫了不少的詩詞。67歲的吳潛,認為自己年近古稀,回首一生歷程,他寫道:“嘆暮林、飛鳥也知還,尋歸宿。遍歷了,岳與牧。享過了,官與祿。算平生萬事,盡無不足。爭奈乞身猶未可,只緣欠種清閑福。”
他以為從此可以享享清福,不必再看朝中小人弄權、貽誤國事了。但很快,九月,理宋又把他召回去了,“以醴泉觀察使兼侍讀,奉朝請”。他趁機對皇帝進獻了很多忠言,希望皇帝能“畏天命,結民心,進良才,通下情”。冬十月,吳潛再度拜相,為左丞相兼樞密使,封慶國公,晉封許國公,并給他發了一張“獎狀”:“天資忠亮、問學淵深,負經方致遠之才,抱博古通今之蘊。指陳讜論,既有批鱗補袞之風;措置時宜,尤著瀝膽洗心之策,如茲賢澤哲被蒼生,宜予褒封,世昭青簡。”
2
結怨賈似道,人生跌落最低谷
皇帝的看重,讓吳潛更加披肝瀝膽,直言以對。他甚至對皇帝進行了狠狠地批評,狠得近乎打臉:“近年公道晦蝕,私意橫流,仁賢空虛,名節喪敗,忠嘉絕響,諛佞成風,天怒而陛下不知,人怨而陛下不察,稔成兵戈之禍,積為宗社之憂。”
太子是國家的未來,吳潛尤其不肯含糊,不愿一味逢迎上意。理宗沒有兒子,喜歡榮王趙與芮之子孟啟(趙禥),先后封他為建安王、永嘉王、忠王,這年更準備立他為太子。吳潛早就觀察過忠王,很是不以為然,他對理宗說:“臣(指賈似道,時為忠王之師)無彌遠之才,忠王無陛下之福。”
這話說出來,理宗怨他,賈似道更把他恨入了骨髓去。
卻說那賈似道,原是個小混混,但姐姐是理宗貴妃,生得美艷,很是受寵。她讓弟弟好生讀書,將來好拔擢他。似道也未辜負期望,竟在1238年登進士第。朝中有人好做官,得了“文憑”后,很快就當了太常丞等官,后來一路平步青云。
端平元年(1234),南宋與蒙古于蔡州大敗金兵,滅了金國。不料,蒙古卻踐踏盟約,提出以陳、蔡為界,界之西北盡歸蒙古所有。
南宋小朝廷先是忍氣吞聲,后來不甘心,出兵進占了骰、函,挺進中原。
宋朝的出兵,讓元憲宗“師出有名”。寶祐六年(1258),蒙古正式舉兵侵宋以討“背盟”之罪。宋理宗忙命賈似道赴漢陽援助鄂州,但這個花花太歲令宋軍節節失利,曾私下里向敵人納幣請和。眼看老賈就要身敗名裂,沒想到此時元憲宗蒙哥忽然死在釣魚臺,在前線率兵作戰的忽必烈火速班師還朝爭奪皇位。賈似道冷手撿了個熱餑餑,把這退兵的功勞全攬到自己身上。
元兵退去,宋理宗大喜,封賈似道為少師、衛國公。
賈似道此前在漢陽督戰的時候,當朝丞相吳潛采納了監察御史饒應子的建議,命賈似道移師黃州(今湖北黃岡)。賈似道接到調令,只當吳潛欲借蒙古之刀置己于死地,十分惱恨,伺機報復。在黃州,賈似道既不布防,也不出戰,鄂州失守,仍無恥邀功。理宗便給他加官進爵,卻派吳潛赴黃州作戰。年近七旬的吳潛“捐軀致命,所不敢辭”,但已感覺對外敗局已定,而朝中重臣卻仍肆意弄權,國家危在旦夕,心里十分哀痛。
吳潛的哥哥吳淵是嘉定七年(1214)進士,官至參知政事,頗有才干。賈似道抓住吳潛兄弟同朝為官這點,造了個飛謠,教宮中小內侍在皇帝面前假裝不經意地唱,謠云:“大蜈蚣,小蜈蚣,盡是人間業毒蟲。”
皇帝果然聽見,似道以經常出現在眼前,便問似道該謠主何兇吉,似道便說:“以臣愚見推之,大小蜈蚣乃指吳潛兄弟。”
皇帝心里便生了個疙瘩。賈似道又到處打探消息,刺探到皇帝對吳潛在當初宋蒙交戰之際,由于軍情緊急,行事往往先斬后奏的行為深為不滿。又逢吳潛反對趙孟啟為太子,理宗對吳潛又怒又怨。景定元年(1260)四月,賈似道趁機令侍御史沈炎疏吳潛過失,羅織吳潛指揮作戰不力、在立儲問題上“奸謀不測”等罪名,吳潛遂罷官相,以觀文殿大學士提舉臨安洞霄宮。秋七月,攀附賈似道的侍御使何夢然,上疏彈劾吳潛欺君無君之罪。將近古稀之年,吳潛跌入人生最低谷。
理宗便罷免了吳潛,在景定二年(1261)把他流放到循州。
這時候,吳潛已將近70歲了。在循州,吳潛回顧40余年的從政生涯,想到南宋江山將葬送在一群奸臣手中,悲哀得難以自持。但他人在炎荒,無力干預政事,唯有嘆息而已。
3
在龍川施教
景定二年(1261)秋七月,丙戌,吳潛責受化州團練使、循州安置。這年,他69歲。
三伏天里,吳潛辭別臨安,臨行前填了一闋《滿江紅》,其中有句云:“報國無門空自怨,濟時有策從誰吐。”坐船從水路經江西到循州(今龍川),于是有了文章開頭的一幕。
初來龍川,吳潛的日子并不好過。古稀老人突然到了瘴疬嶺南地,從錦繡廟堂轉入“荒涼一墟市”,住得也很不好,是一個年久失修的士子考試的貢院,地面潮濕,像是有泉水注入,屋頂也不頂用,下雨時地上流泉,屋頂落瀑。老鼠是常客,一不小心,還能看見蛇也進屋來了。對吳潛來說,這兒的鳴蟲的叫聲,也怪異的不像他聽過的那些螻蟈。
更瘆人的是,大約因為瘴疬橫行的緣故,人們觸之則病,吳潛經常聽見四鄰不時響起哭聲,或哭其夫,或哭其子,讓他“悲愁復悲愁,憔悴更憔悴”。身體和心理上的不適,讓他先是雙腿腫痛走不動路,后來吃飯也吃不下,一吃就吐。睡也睡不好,精神越發萎靡。他的老妻身體比他好些,見他這樣,急得哭起來。
吳潛沒法,他沒找到好醫生來看病,只得寫了篇《焚告天詞》,盼望上天垂憐,不要讓他“永作瘴鄉之鬼”,使他能夠活著返回故鄉。
但即使身心不暢,吳潛仍是心系民眾,讓自己能為當地多做些好事。
吳潛看到循州城常受龍江(即東江上游)洪水威脅,正相寺北面和西邊的大片農田亦十年九澇,便與邑人一起,修建了大路田防洪大堤。
在龍川東山寺處,吳潛還倡設三沙書院,以飽學之士的力量,向龍川學人傳播南宋理學及其他學術文章。東山寺始建于隋大業七年(611),占地面積達500多平方米,據有關資料稱,當時吳潛收有百余學子,為龍川的文化教育事業作出了具有相當影響力的貢獻。
在朝中炙手可熱的賈似道擔心德高望重的老宰相吳潛還會被召回朝中東山再起對他不利,他決定派人去暗殺吳潛。
景定三年(1262),一日,正在龍川寓舍中強睜老眼看書的吳潛,忽然聽得承節郎劉宗申將出知循州,大驚,他知道自己必難幸免,自此小心提防。他已預知死期,對人說:“吾將逝也,夜必雷風大作。”
劉宗申到后,先在吳潛住處不遠的一口水井下毒,毒死了幾個無辜百姓,吳潛知道后,便在自己家里鑿井一口。
劉宗申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五月,在府中設宴邀請吳潛,潛不去。劉便帶著廚子強行進入循州貢院吳潛家,讓廚子做菜,二人同飲。劉去后的夜間,龍川突然雷雨大風,吳潛死于當夜。
臨終前,吳潛寫有《謝世詩》《謝世頌》各三首。其中,《謝世頌》第三首云:“生在湖州新市上,死在循州貢院中。一場雜劇也好笑,來時無物去時空。”
龍川民眾聽到吳潛去世的消息,失聲痛哭。
吳潛原葬循州,后來其子孫遷居福建。
吳潛死后12年,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他的所有罪名都被平反。次年,太府卿柳岳請贈謚,追贈少師。在《義門吳氏譜》中,吳潛便有“公賢相狀元左右丞吏兵工三部尚書樞密使封金陵郡開國公加封崇國相國慶國改封許國公贈少師”的頭銜。有《履齋遺集》傳世。
吳潛曾在循州仙塔下古寺寓居。為紀念這位偉大、正直的政治家、愛國詞人,龍川的人們將寺取名“正相寺”,塔亦因名“正相塔”。
4
賈似道沒能活著抵達龍川
度宗繼位后,賈似道以太師同平章事,封魏國公,權勢熏天,不可一世,朝廷大政均在其西湖葛嶺私宅中裁決。
元軍的進犯仍在繼續,他們乘勝東進,連續攻下建康、鎮江、江陰等地,逼近臨安。
賈似道受命抗元大敗,乘小船逃跑,并上疏謝后(理宗皇后),請求遷都,謝后不準,改任陳宜中為右丞相。
陳宜中等官員請斬賈似道,謝后只罷賈的官職。賈似道禍國殃民,惡貫滿盈,滿朝官員議論紛紛,要求嚴懲,謝后不得已把他貶為高州團練副使,到循州安置。
這時,距離吳潛貶往循州之時正好15年。
德祐元年(1275),步著吳潛的后塵,賈似道踏上了前往循州的道路。但與吳潛的廣受歡迎不同,沿途各地百姓認為,他經過當地,將帶來晦氣,于是紛紛張貼檄文驅逐,賈狼狽不堪。
當時負責押送賈似道的官員鄭虎臣,是被賈似道害死的太學生鄭東(一作鄭隆)的兒子。他們走到一所古寺中歇息時,墻壁上有前丞相吳潛貶循州路過此地時的題字。
鄭虎臣大聲責問:“賈團練,吳丞相何以到此?”賈似道羞愧難言,這也太揭人瘡疤了,要不是我,吳老丞相會在這么偏遠的地方被人害死?他囁嚅著不敢吭聲,唯求保命。鄭虎臣多次催他自盡,賈似道貪戀余生,不肯尋死,多活一炷香的工夫也是好的。
九月十九日,賈似道到達福建漳州城南20里的木綿庵,看到庵名,他想起2年前有僧人缽盂中所贈詩中有“開花結子在綿州”句,情知必死于此處,便自己吞下冰腦以求速死。鄭虎臣見他服毒,罵道:“奸賊!百萬生靈死于汝手,你今要自死,老爺偏不容你!我為天下殺你,雖死何憾!”便將賈似道錘殺。賈似道沒能活著走到循州,或許是他的幸運,龍川人民仍記著他害死賢相吳潛的惡事,必不肯善待他。
賈似道被貶時,有人聽聞此事,感慨萬千,寫下一首《長相思》:“吳循州,賈循州,十五年前一轉頭。”天道昭彰,報應不爽。
(轉載 2020年5月24日 河源日報河源文史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