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河源仁濟醫院護士柯尼遜回國前,與醫院同事留影。
■祭三姐
■洪惠蘭
■侯德真
■顧春婢
■河源仁濟醫院助產士兼護士長張慈容的職業證明。(原件現藏于源城區檔案館)
廣東省河源縣外僑特種調查表 (原件現藏源城區檔案館) 制表:阿平
河源之有護士,始于1907年河源仁濟醫院之創建。
1907年,在東江一帶服務的西同勞(音譯)認為,沿江區域遼闊,在河源設立一家醫院非常有必要,于是便去函與德國巴色差會。德國巴色差會很快給予核準,并派了和士明醫師來華,又任命駐河源的蕭國安牧師進行籌建事宜,由河源張祝齡協助督責,先后建設完成醫生樓、療病室及職員住室各一棟。醫院建成后,張祝齡題寫了“仁濟醫院”4個字于門額。河源仁濟醫院于1908年正式開業。
到1949年,先后在仁濟醫院服務的外籍醫師有和士明醫師、卜其智博士、揭雨慈醫師、戴仁興博士(德國籍,1895年生),屈格天;外籍護士兼助產士(俱為女性,時稱“姑娘”)則有祭三姐、赫求光、包容真、格爾范、侯德真、許美雅、顧春婢(德國籍,1906年生,護士長)、蘇道波(瑞士籍,護士長)、葉翠華(德國籍,1894年生)、柯尼遜(瑞士籍,1907年生)等。戴仁興的妻子蘇恩德(德國籍,1907年生),亦在該院從事醫務工作。中國籍醫師則有呂奕良、羅建安、劉學貴、陳偉根、古永思。在該院習醫畢業并先后為該院服務的醫生有陳公民、陳運初、陳權初、黃淑鸞。中國籍女護士則有洪惠蘭、黃淑蘭。
經過幾十年發展,仁濟醫院門診部從門可羅雀,到各種病人往來不息。據統計,1936年,該院門診接診人數為6015人,1946年達30162人;1936年住院(留醫)人數為409人,1946年為1371人。
病人里,有脾臟腫大的,生勾蟲的,患瘧疾、麻瘋病、癲癇的,罹患瘟疫的,以及孕產婦。尤其是產婦,生產時像在鬼門關走一遭,幸而未死的,也會擔心新生兒是否能順利度過最初的那幾天。因此,仁濟醫院自創設以來,就有外出接生的護士,醫院也設有留產室、產房、嬰兒室、洗嬰室,使產婦和新生兒的安全與健康得到很大的保障,那些胎位不正的產婦,經醫生和助產士用產鉗、手法轉位等措施而保住了母嬰性命。從外地前來河源參加仁濟醫院41周年慶典的崇真會總牧何樹德牧師寫道:“努力之下,令到心懷憂懼入院留產的婦人,住了兼旬匝月之后,笑嘻嘻地雙手抱著小寶寶,歡喜地出院?!?/p>
那時的河源,還普遍運用舊式接生法,導致嬰兒破傷風、殘疾等后遺癥甚多,醫院的醫生、護士有針對性地大力開展宣傳和應用新法接生,有效提高了新生兒的存活率。
在抗日戰爭時期,仁濟醫院的醫生、護士們正為病人施行手術時,忽然聽到防空警報,敵機已到上空,行將投彈轟炸,如果將病人推去躲避,病人或將受驚,或感染致死,于是醫生和護士們都對敵機聲充耳不聞,專注于手術。這時期的病人,以外科為多,醫院到處都是傷兵,醫院開展了槍傷治療、清創縫合、截肢等手術,令河源人驚嘆[《基督教崇正會河源仁濟醫院四十一周年特刊(1908-1949)》]。
這些外籍醫生和護士,以及他們在河源培養的華籍醫護人員,雖然已離我們越來越遙遠,但他們救死扶傷的功德和成績,我們永不應忘記。
(轉載 2020年5月10日 河源日報河源文史欄目)